...4年6月信托和银行理财发展-银行理财产品规模首超信托
【摘 要】自从2004年第一支理财产品诞生以来,银行理财产品就像星星之火一样迅速形成燎原之势。截至2015年底,银行理财产品余额已超20万亿,成为居民资产的组成的重要部分。居民财富的迅速积累,理财产品的自身优势以及理财产品市场的逐渐规范都给理财产品的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
【关键词】银行理财;高速发展;原因
从投资者类型上看,购买理财产品的客户主要包括普通居民、企业和金融机构,普通居民和企业够买的理财产品规模各占半壁江山,金融机构购买的同业理财产品规模相对较小。
一、个人理财产品市场空间巨大
1.居民可支配收入提高为个人理财业务提供了雄厚的资金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逐渐进入飞速增长期,连续8%的GDP增长速度带来的是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快速积累。2015全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966元,比上年名义增长8.9%。2001年到2015年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超过11%。国外市场经验表明,当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1000美元时,理财市场将进入快速发展时期,2003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收入超过6000美元,基本与我国银行理财产品出现的时间同步。
2.理财产品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经济的发展和财富的积累带来的是理财观念和财富处置方式的重大变革,存款在家庭财产配置的比例在逐渐下降,而理财产品的配置比例在稳健攀升。理财产品由于自身得天独厚的优势,使其具有极强的亲民性和粘性,购买理财产品不需要较高的专业知识,因此,在具备存款一样安全性的同时,它具有更高收益。因此理财产品更能满足普通百姓财产保值增值的目标。
此外,在通货膨胀的大背景下,许多高净值客户将寻求多种投资渠道以实现财富的保值增值,而理财产品的多样性使不具备专业知识的客户通过理财产品这一渠道就可以涉猎股票、基金、黄金、艺术品等领域。
3.银行服务不断提升,产品种类灵活多样
理财产品从诞生伊始就迅速成为银行争夺的主阵地,在理财产品初创阶段,银行主要以高收益率来吸引客户。在收益趋同的情况下,银行理财逐渐在产品种类、投资期限、赎回方式等发面开发不同产品,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
经过十年的发展,银行在收益率和产品类型上已很难标新立异,因此提高服务质量就成了目前银行在理财方面努力的主要方向。目前,中小银行由于不具备大型银行的网点优势和产品设计开发优势,大多将重心放在理念与方式的创新,把“理财”和“服务”有机结合起来,如理财中心开设VIP贵宾理财室,多对一的服务方式为客户提供特色化、个性化的服务等等,因此中小银行理财规模在最近两年呈爆发式增长,增速远超大型银行。
4.科技进步,为理财产品从设计、购买到赎回提供了便利条件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电子支付逐渐覆盖生活的各个领域。网络银行和手机银行的发展不仅提高了支付效率,也消除了理财产品交易在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目前,理财产品可以实现足不出户和全天24小时交易。科技的发展在简化居民购买理财产品步骤的同时也提高了人们购买理财产品的热情。
5.相关法规逐步健全,理财市场趋于规范
理财产品成立之初,几乎没有有效的法规对理财产品进行规范和约束,理财产品市场混乱,理财乱象丛生。监管部门迅速出台相关法律对理财产品市场进行清理和规范,经过10余年的发展,关于理财产品的法规和规范性文件已经超过40种。规范化的理财市场不仅减少了市场风险,提高了人们购买理财产品的热情,也为理财产品市场进一步发展壮大提供了法律保障。
二、对公理财逐步壮大
在个人理财市场蓬勃发展的同时,对公理财产品也在逐渐壮大,特别是近两年来,对公理财存续规模已经逐渐赶上个人理财产品,而发展速度甚至超过了个人理财业务增长速度。
1.经济下行,企业扩大再生产意愿不强
受经济下行压力以及国外需求减弱等因素影响,企业对投资和扩大再生产意愿减弱,闲置资金逐渐增多,为使这部分资金保值增值,企业逐步将单位存款转变为对公理财。
2.购买手续简便,流动性强
一般生产性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缺乏专业的投资人才,企业的闲置资金除了存在银行外基本没有其他投资渠道。对公理财的出现解决了企业投资多样性的需求。首先,在保证流动性的前提下,对公理财的收益更高,特别是开放式理财产品更加受到企业的青睐。其次,投资对公理财不需要专业的经济金融知识,且购买手续相对方便,目前多数企业都实行网上购买和赎回理财产品。
三、同业理财平稳发展
在理财产品的购买者中,除了居民个人和企业外,金融机构也可以购买其他银行发行的理财产品。由于银行对购买其他理财产品限制较多,如只能够买保本产品或是对期限进行严格限制,这部分业务更多的是资金调剂,规模和影响都相对较小。
银行理财产品快速增长的10年是整个银行,投资者和监管部门共同成长的10年。中国的银行正在经历着革命性的变革,人民币国际化和利率市场化的大背景下,以利差为主要利润来源的盈利模式将逐渐被多元化的组合盈利模式所取代。过去10年理财产品的快速发展并不能保证未来路途一片平坦,大资管时代的到来使银行理财产品在面对广阔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艰苦的挑战。“十三五”期间,奔小康和脱贫依然是国家大政方针的主旋律,而理财在丰富居民投资渠道和提高居民资产增值保值方面依然具有着天然的优势,政策优势,经济环境和民心所向将预示着理财产品的未来10年将更加辉煌。
参考文献:
[1]胡斌、胡艳君,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的现状、特点及机遇[J],新金融,2006,(8):21-23.
[2]孟扬,2011年上半年:理财产品暴增,资金流向不明[J],金融时报,2011,(10):9.
[3] 乙绩、康会欣,2012银行理财产品市场报告,大众理财,2012,(5):1-5.
作者简介:
申黎红(1968—),女,汉族,籍贯:山西长治,本科,经济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