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我国农村微型金融的发展

来源:商场现代化 ·2018年10月15日 07:38

金融减贫 中国农村微型金融发展的掌政模式

李静

摘 要:根据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要求,必须加速转变政府职能,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将发展“普惠金融”写入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的党的纲领性文件之中,30多年来,我国共发布14个中央一号文件,均提出要进行农村金融改革,并加速了农村微型金融的发展。文章分析了目前我国农村微型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并对其进行原因剖析,以及从中总结出的经验启示,推动经济发展,使农民走上脱贫致富的道路。

关键词:农村微型金融;农村经济发展;农村金融改革

一、前言

我国是一个农业人口占的比重较大,资源相对短缺,物质较匮乏的发展中国家。近年来,我国发布了多个中央一号文件关注农村金融改革,可见我国对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视程度。目前农村微型金融的发展存在金融服务体系、市场监管体系以及信用体系的不完善等一系列问题,基于此,笔者就我国农村微型金融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和探讨。

二、农村微型金融的概念

农村微型金融是属于我国农村金融发展创新的一种模式,完善和发展了我国的农村金融体系。根据实体的角度来说,农村微型金融是经营农村金融业务的一种农村微型金融机构,具体可表现为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公司和村镇银行等,它强调实体方面的形式。从服务内容上说,它的对象是农民,尤其是为贫困农户提供小额度的金融服务,主要包括存、贷款等业务。

三、农村微型金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在农村微型金融改革方面,政府通过政策引导、补贴激励等措施,促使了农村微型金融体系的不断发展,培育出一大批新兴金融机构,包括村镇银行、农村小额贷款公司、农村小额担保公司、农村信用社、保险企业等。然而在金融政策落实、金融机构监管、宣传传播力度、金融扶贫组织体系建设等方面仍然存在欠缺,针对这些方面仍需建立完善的体系加强引导。

1.政府的主导特征较为明显,社会参与意愿不强

随着农村金融改革的推进,极大程度上以政府带头牵引为主,政府主导性强,未能充分调动金融机构与农户的积极性,部分金融机构与农户对政府相关政策缺乏足够认识,参与意识淡薄。如在金融改革进程中,政府大力倡导金融机构加大支农贷款投入力度,推进支农惠农工程的落实,甚至出台大量优惠政策,但部分金融机构对相关政策实施的参与可能并非完全出于经济效益的考虑,而更多地是出于面子工程的考量,只是对政府动员工作的敷衍,导致不良贷款率增加。在贷款业务办理中仍然偏好优势企业,对农户小额贷款发放的积极性并非想象中高。

2.方针政策宣传力度不足,工作落实难度大

政府推行相关政策时,通常只考虑政策性指标的完成程度,强调数量优势而非质量优势,对相关政策缺乏实际落实,对相关政策的宣传力度也相对缺乏。如在金融服务体系建设方面,现今已实现各乡镇金融网点基本覆盖,ATM、自助服务终端、POS机、电话支付终端等支付系统,支付体系的建设极大完善。但是,由于政府宣传没有全方位落实到位,许多支付终端使用率并不高,有甚者形同虚设。

再如,政府在推广政策性农业时,一般强调提高农民金融产品的认识,但往往忽略了农户对金融产品的了解程度。可见,方针政策的宣传在深度、广度上都有待拓展延伸。

3.金融组织体系欠完善,监督工作落实难

在建设金融组织体系过程中,在农村主要依靠一些当地金融工作办公室作为主导力量,其依托地方政府以及行政村等资源,协同农村合作银行为农户提供金融产品和服务,并提供相应的金融知识培训、金融政策宣讲、金融产品宣传以及金融业务咨询等服务。但专业人员配置较少,且主要来自各行政村干部及少部分农村合作银行业务联络员和政府干部。因此,从人员组成看,其专业性缺失明显,主要依靠个别专业人员,组织体系尚未完善,对相关政策的落实难度大。

四、农村微型金融发展存在问题的原因剖析

农村微型金融发展中的问题的形成,受农村经济落后的制约,薄弱的经济基础无法适应农业产业现代化的要求;此外,还受信用体系、监管体系不完善的影响,金融扶贫功能得不到有效发挥;此外,农户自身保守的小农经济观念以及自身文化素质的制约,也是农业产业化和微型金融发展中不可忽视的原因。

1.地方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的约束

在我国的农村中属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较多,农业人口占的比重大,经济增长速度逐渐缓慢,总体变化不大。经济发展形式严峻,农民的收入水平也不是非常可观。可见,农民收入普遍不高,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农村微型金融的发展。

2.金融服务体系尚不完善的阻碍

农村微型金融发展起步晚、发展尚未成熟,金融支农政策实施过程中的监管力度不足、金融机构信用体系不完善、农业保险普及程度低等问题也逐渐明显。例如,银行在向农户贷款时,无法做到完全充分地考虑借款人的还款能力、借款意愿等情况;在贷款受理和调查中,对于贷款人所提交的材料的真实性也难以核实。因此,贷款的审查和审批中容易发生风险或出现内外勾结骗取银行信贷资金的情况;贷款签约时存在合同制作和填写不够规范的问题以及在发放条件不齐全情况下发放贷款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大大增强了农业产业化进程中资金投入的难度,造成农村微型金融难以满足农业产业化的资金需求,这是农村微型金融必须解决的难题。

3.方针政策落实较不到位的影响

政府的方针政策指明了地区发展的方向,但仍存在宣传力度不足、农户接受新型产品意愿较低、政府工作人员工作效率低等问题,从而导致政府方针政策不能有效落实,致使当地农村微型金融的发展难以完成计划目标。

另一方面,政府实行的部分方针、政策本身存在一定缺陷,其可实施性、可接受性并不适合所有农户,强行实施则违背了“因人而异”、“因地制宜”的改革原则,增加政策落实工作的难度,阻碍改革进程,制约当地经济发展。

4.农户固有观念以及文化素质水平的制约

农户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对农村微型金融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由于农户自身观念、文化素质以及资金受限等原因,农户对农村金融的认识程度存在一定不足,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村微型金融的发展。

在贫困落后的农村,存在大部分农户对农村微型金融发展状况的认识空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微型金融的发展。大部分农户对于金融贷款的流程了解程度偏低,甚至有小部分农户了解程度几乎为零,因而即使融资渠道多样化发展,农户在融资过程中依旧存在出现资金来源单一、难以扩大生产规模等问题,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村微型金融的发展进程。

五、农村微型金融发展的经验启示

在发展农村微型金融同时,我们应该积极借鉴国内外成功的经验。在一系列成功发展模式中,建设以政策性的银行为主,以其他商业银行、信用社及小额信贷为辅的完整金融体系;加大政府对体系建设的支持保障,国家财政可以向政策性金融机构、合作性金融机构拨款,实施利率补贴引导商业性金融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等经验。此外,在发展农村微型金融的同时,更需要结合当地的实际,以探索出实质有效的发展模式。

六、结语

农村微型金融的发展,对发掘我国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新动力,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农村扶贫新模式,推动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如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与农村金融改革正在有序推进,但能够推广的农村经济新增长点还未呈现,充分借鉴国内外农业产业化与农村微型金融发展的成功经验,加强理论研究与实际结合,才能探索出独具社会主义特色的并且能够全面推广的社会主义新型农村扶贫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1]王永龙.中国农业转型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

[2]吕连生.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研究[M].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4.

[3]白钦先,曲昭光著.各国政策性金融机构比较[M].中国金融出版社,1993.

[4]周才云.农村微型金融机构风险生成机理及控制路径研究[M].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3.

[5]王国良,禇利明著.微型金融与农村扶贫开发[M].财政经济出版社.2009.

[6]王曙光,王东宾著.金融减贫—中国农村微型金融发展的掌政模式[M].中国发展出版社,2012.

[7]仇坤.农业产业化与金融服务创新[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8.

[8]郭佳琳.金融借贷资金支持现代农业发展研究[D].湖南:湖南农业大学,2013.

[9]人大经济论坛.http://bbs.pinggu.org/.

[10]人民网http://finance.people.com.cn/.

[11]农网资讯http://www.ahnw.gov.cn/.

2008~2017 家电新闻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