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性”减速下的中国经济增长

来源:商场现代化 ·2018年10月15日 14:57

汪笛晚

摘 要:自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了快速的发展。然而,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转型,经济增长速度也在不断放缓,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15年我国GDP的增长速度为6.9%,而2016年我国GDP的增速可能会进一步下滑。面对我国经济可能出现“结构性”的减速风险,本文首先对我国经济增长的现状进行分析,然后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经济增长;风险;建议

毋容置疑,我国经济自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我国经济发展也在较长时间内保持较高速度的快速增长。伴随着我国经济多年来的快速发展,我国的经济总体也得到了快速的积累。我国的经济总量也在2010年达到世界第二的水平,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经济体,而原先处于这一水平的国家是日本。显然,改革开放的政策在推进我国经济发展中所起的作用是决定的。然而随着近年来,全球经济增速放缓,我国经济也处于转型期。我国GDP也处于下滑的状态,2015年我国GDP的增速为6.9%,这与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长期保持两位数的增长速度相比有了明显的下滑,而且2016年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可能达不到6.9%。有鉴于此,本文在我国经济可能出现“结构性”减速的背景下,对我国经济增长的现有格局进行分析,并对提高经济增长提出相应的建议。

一、我国经济增长的现有格局

在改革开放之前,我国经济的增长的更多的依靠劳动力因素和来驱动。这是在改革开放之前的一段时间,我国在改革开放之前的一段时间,人多力量大的口号为很多人所信奉,导致我国人口数目剧增,在我国其他生产还很匮乏的情况下,只能依靠廉价的劳动来拉动经济的增长。根据经济学规律,在经济增长的初期,要素的增加能够带来经济产出的有效增加,当经济增长到一定阶段,要素的投入则会出现要素边际递减的现象。特别是我国人口劳动力呈现供过于求的现象。从我国目前的经济增长看,随着我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的经济体之后,我国经济也受到一些结构性因素的制约,导致我国经济增长放缓。这些因素主要包括如下几点:

1.旧制度红利逐渐消失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增长取得令世人瞩目的成果。这其中三次体制变革对于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第一次体制变革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在农村开展了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核心的改革,这次改革充分的调动了广大劳动人民的生产积极性,这对我国当时的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进作用。第二次体制改革时期是20世纪90年代,伟大领袖邓小平同志,提出了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这次改革让我国在金融、企业制度、财税方面进行了重要的改革,这也推进了我国经济的第二次腾飞;第三次体制变革时期是在21世纪初,我国紧跟经济全球化的脚步,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这也让我国对外开放的水平得到提高,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可以这些体制改革作为制度红利对于我国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进作用,然而这些制度红利的推进作用会有一定的保鲜期,在保鲜期过了之后,对于经济增长的作用也就不那么明显。不利于经济的增长。

2.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达到极限

在过去较长一段时间,我国很多地区为了追求经济的快速发展,大力发展工业的同时,并没有注重对环境的保护。在这种模式下,各地区的经济水平虽然有了较为显著的提高,但也带来了较为严重的后果。很多地区在对资源的开采过程中,并未进行科学有效的规划和开发。同时,在追求工业带动经济发展时,完全是依靠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方式,在这种方式下,虽然对经济的增长作用不仅不具有可持续性,同时给资源环境带来巨大的压力。

虽然目前,我国对环境问题高度重视,国家也对环境治理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也付出了大量的努力。但总体来说,我国环境恶化并未得到有效改善,这主要是因为我国在长期的经济发展中,以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方式为主,对环境破坏极大,要想对环境进行根本性的改善,并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我们长期共同的努力。环境的恶化不仅对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不利,同时对我国居民的身体健康也会造成极大的损伤。因此,我国经济如果继续依靠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只会得不偿失。

3.收入差距不断拉大

共同富裕是共产主义的目标,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必然以追求共同富裕为目标。然而,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还较低,不具备让所有人同时富裕的条件。因此,邓小平同志,在很早之前就提出让一部分先富起来,再带动其他人富裕的方案。然而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很多居民都实现了富裕的目标,与此同时也有相当一部分人仍然处于贫困的状态,而且贫富差距有越拉越大的趋势。这不仅与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目标不符,也不利于社会的安定团结。造成我国收入差距过大的原因很多,而这其中又以劳动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过低为主要原因。虽然我国实现以按劳非配为主体分配方式,但财富却更多的向资本靠拢。同时,在行业垄断城乡二元结构等因素的作用下,使得我国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同时,我国在收入再分配上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并未充分发挥自身的调节作用。为了促进的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我国的财政支出也是以扶持生产投资为主,对于改善民生的支出还不够。在这种情况下,贫富差距的加大,对于社会的安定团结十分不利。

二、促进我国经济增长的建议

我国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目前的形式下,我国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能保持经济的继续高增长。如何转变经济增长模式,是我们需要研究的课题。笔者认为可以通过如下几点,进一步推动我国经济的增长。

1.以体制改革为保障

本文在前文也曾提及,体制改革能为经济增长提供较强的动力。在目前的市场经济下,如何做好体制改革需要我们深思。要想实现体制改革,政府又转变自身职能的意识,同时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必须更加务实,以高瞻远瞩的目光做好制度和政策安排。总体来说,政府在体制改革过程中应该做到如下几点:首先,继续转变政府职能,要充分的发挥政府为市场服务的作用,通过各种政策支出,促进市场主体的发展,从而带动我国经济的发展;其次在以往政府对公职人员的考核中,经济增长情况起着决定性的因素,这会从一定促进很多官员形成单一的执政理念,即以经济增长为唯一执政目标,而忽视对改善民生,改善生态环境等非经济指标的作用。因此在新的时期,要改变对官员的考核办法,引导官员对可持续发展经济和改善民生问题的重视。

2.以产业结构升级为路径

要想改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对产业结构进行升级。在目前,我国处于后工业化阶段,产业结构也呈现像第三产业发展的趋势。在当前,我国的服务业劳动生产率明显不及工业。同时,我国的制造业技术含量也不足,缺乏竞争力。我国的技术创新能力也不足,很多核心产品都是依靠进口,使得我国产品在国际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在这种形式下,我们更应该加快对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是我国的根本,因此我国在推动产业升级的同时,不能否认农业的基础性地位。在促进农业稳定发展的同时,我国应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制造业的竞争力。创新离不开人才的支持,我国应该充分发挥人才在产业升级中的作用,通过对人才的引进,来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

3.以新型城镇化为契机

在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期间,我国的城镇化水平也得到了显著提高。但是这种城镇化也存在一个较大的弊端,与我国城镇化率水平不对应的是我国城市户籍人口。这也说明我国很多城市的工作人员,是进城工人,虽然他们对城镇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在各种户籍制度的限制下,他们并未享受到应有的待遇与福利。目前,我国已经开始着手解决居民户口制度改革。希望在这一制度的改革下,能够给我国经济增长带来新的主力。提高城镇化水平,能够挖掘我国的内需水平,因为提高城镇化水平,需要有较大规模的投资做支撑。同时,伴随着越来越多的农村居民向城镇居民转变,对于提高城镇房地产 和其他基础需求 有着明显的作用。同时,提高城镇化水平,让更多农民工人成为城镇居民,也有利于贫富差距的缩小和社会的安定团结。

参考文献:

[1]刘世锦.中国增长阶段转换与发展方式转型[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2,(2):10-15.

[2]蔡昉.历史规律与万有引力:中国经济增长的十字路口[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2,(7):6-15.

2008~2017 家电新闻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