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转移与企业升级转型的关系研究

来源:商场现代化 ·2018年10月03日 11:44

摘 要:产业转移只是企业谋求经济内涵式增长多种方式中的其中一种,产业转移是对企业经济增长方式的一种优化。从空间上来讲产业转移一般发生在具有一定梯度的由中心转向外围的区域内。从时间上来讲,处在中心区域的正处于经济衰退期的企业从区域中心转向区域外围也是产业得以继续维持和发展的一条可行的路径。当然,由于近年来信息化的提高以及环境因素、劳动力因素的综合交叉影响使得产业转移的因素更加复杂化。文章使用产业转移理论、产业升级理论、产业转移与企业转型升级理论对产业转移与企业升级转型的关系进行详尽的研究。

关键词:产业转移;企业升级转型;关系

一、绪论

1.研究背景及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长江三角洲这一片区域的经济发展尤为引人注目。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国际产业转移为长江三角洲的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劲的动力,使得长江三角洲地区原有的低端制造业,当前的物流业、金融业、服务业等发展极为迅速。时至今日,新一轮的产业转移风暴正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刮起。只是这一次长江三角洲不再像以往那样是产业转移的接纳地,而是扮演着“迁移方”的角色。当前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发展已经达到了一定程度,企业面临着外部经济环境和企业内部升级的双重压力。产业转移不失为一条可行的路径。当初,长江三角洲凭借着自身便捷的交通、国内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巨大的市场容量等优势以低附加值的优势创造了产业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神话。但是这种低附加值的增长方式随着国内剩余劳动力的不足,市场饱和度的增加以及当地土地、能源、环保等矛盾的日渐突出使得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瓶颈期。随着当地工业企业的大规模发展,企业对环境的污染程度持续增大,企业发展的用工需求带动了城市人口的增长,稠密的人口又反过来对自然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由于水资源、噪声、空气等污染引起的市民投诉事件越来越多。当地政府为了应对群众的呼声不得不出台一些限制企业环保排放的的政策和规定,这些规定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企业的升级和转型。企业进行结构升级的方式主要有两条,其一是产业创新,其二是产业转移。同宏观意义上的产业转移相比,微观意义上的企业升级一直是相关领域的专家研究的重点。从实践意义上来讲,长江三角洲的企业随着国内市场的竞争加剧、人力资源成本的不断攀升、逐渐加大的环保压力等不利因素的增多,以往长江三角洲企业所拥有的资源和政策优势正在慢慢消失。企业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才能谋求自身的转型已经成为企业当前面临的急需解决的问题。

2.国内外研究现状

从理论研究的角度来看,西方研究企业升级的文章很多,但是由于西方发达国家的国情同我国的国情出入很大,所以西方国家专家学者对于企业结构升级的方法研究并不十分适合我国的企业。将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方向结合起来看,学者们从宏观层面对产业转移理论研究较多,对企业理论则是多从微观角度出发。对产业转移与企业升级转型二者之间的关系研究少之又少。所以文章对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正好可以填补国内外相关研究的空白。

3.研究思路及方法

文章主要以长江三角洲中昆山的企业为重点进行相关的研究,对昆山企业当前所面临的困难及产生这些困难的因素进行定性的分析。通过对昆山企业多方面综合性因素的分析,提出契合昆山企业实际情况的可行的企业升级措施,并在此基础上为政府出台相应的支持企业升级转型的政策提出一些建议。

二、相关理论概述

1.产业转移理论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各国终于迎来了难得的和平发展时期,在这段时间内各国经济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恢复和发展,国际间的投资和产业转移也在不断的扩大。所以与此相对应的专家学者们加大了产业转移方面的研究力度,提出了许许多多的国际产业转移理论,其中在学术界影响比较大的有:国际生产折衷理论、雁行理论、垄断优势理论等等。下面笔者对其中的三种比较重要的产业转移理论进行研究,这三种理论也是本文研究问题的主要依据。(1)空间视角下的要素成本差异模型,从总体上来讲这种模型的主要观点就是企业生产经营的好坏与地缘同中心市场的偏离度呈现出负相关的关系。也就是说企业所在地同市场中心离的越远,产品运输成本就会越高,进而导致企业的总体生产成本上升。并且从空间视角来看,这种成本代价并不仅仅表现在土地这一方面,还在生产原材料、环境资源、人力资源等方面有显著的影响。(2)时间视角下的产业生命周期模型。产业的生命周期可以分为:初创期、成熟期和衰退期三个时期。这三个时期各有特点,由于文章篇幅有限,在此不再叙述。因为产业中心区域同外围区域有着一定的梯度差,所以产业在不同的区域进行转移时产业的生命周期也会相对应的产生一些变化。(3)环保角度的污染避难假说。简单的说,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的持续关注,新的环保法对企业的排放标准要求越来越严。以往的高污染企业整体搬迁以逃避地方的环保罚单的做法显然已经行不通了,但是这些高污染的产业可以通过从中心向边缘的产业转移以中心地块和边缘地块的差价来支持自己的环保设备购入和新厂的建设。这也不失为维护企业生存的良策。

2.产业升级理论

笔者认为,产业升级就是指企业通过一定的改革转变企业的现有生存模式和生产方法提高企业的生产规模和效率来达到大幅提升企业生产力、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目的。在熊彼特的产业升级理论中写道,企业升级和经济发展的重点在于企业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重新优化组合。企业动态能力理论着重强调企业竞争力的关键在于企业的动态能力。而创新性企业理论则认为企业的创新性能力以及由此衍生的企业成长能力才是影响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3.产业转移与企业转型升级理论分析

企业的一切行为都以盈利为目标,产业转移同企业转型升级的最终决定因素在于企业在各种不利因素和有利因素之间的权衡。古往今来,高回报的代价往往是高风险,所以当前国内的一些企业宁愿选择那些低投入、低风险、低回报的传统生产经营模式也不愿意尝试那些高投入、高风险的创新型企业生产经营模式。虽然说企业的产业转移同企业的转型升级是企业的个体行为,但是其个体行为的背后却深深的隐藏着市场规律的双手。企业自发的产业转移和企业转型升级可能同市场的真正需求并不匹配。所以政府部门应当对企业的产业转移和企业的转型升级进行制度化的顶层设计,将企业所面临的风险降到最低。企业同政府之间应当保持着紧密的交流,形成良好的合作与互动关系。政府只有持续加大对转型升级企业的支持,将政策的有效引导、体制机制的激励融合起来,才能转化为企业转型升级的外在推动力。企业在追求利益的大前提下进行产业转移和转型升级能够使得企业在降低投入成本的情况下提高相应的利润。企业可以采用转移产业的方式通过建造新企业来优化企业的内部结构、淘汰落后设备。

三、昆山企业实行升级转型的背景及原因

1.昆山企业发展的现实基础

民国时期,长江三角洲的经济就十分的发达,改革开放以后长江三角洲的经济水平在以往的基础上又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开展,港澳台以及国外资本争相涌入长江三角洲地区。昆山位于江苏省东南部,毗邻上海,地理位置极为优越,所以昆山的企业在外资的刺激下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凭借着上海便捷的对外贸易的优越条件,昆山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经济区,昆山基于市场化的企业运作模式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模式提供了经济上的支持,依托于便捷的海上交通以及廉价的劳动力外资企业在上海和昆山形成了一种“前店后厂”的商业经济模式。这种模式为外资企业的内部产业升级提供了巨大的便利条件,也为昆山地区的经济崛起和提升创造了新的机遇。在这种模式下,昆山的土地资源得到了极为有效的利用,企业和工厂的建立不仅为当地百姓提供了就业机会,还辐射至内地,带动了内地青年的就业,增加了社会稳定性。这种“前店后厂”的模式具体指的是昆山作为企业和工厂聚集区进行产品的生产,而上海则作为一个国际性的大都市担负着对外交流、向世界各国的人们展示昆山生产的产品的重任。

由于上海和昆山毗邻,所以上海的优良港口能够为昆山所用。凭借着上海地区的地理优势,昆山有志于打造一个新的“世界工厂”。就目前来说,台企在昆山的投资占据着昆山总投资额的大部分,港澳台的企业同大陆的投资环境和关系联系的尤为紧密。但是随着昆山地区的经济发展和企业的增多,昆山地区同港澳台的经济关系也在慢慢的发生着转变。昆山传统的发展模式已经远远不能承受当地环境资源、土地资源、人力资源等带来的压力了。企业面对着技术升级的压力不得不谋求内部转型和升级。作为昆山地区的投资商,港澳台地区的投资者也越来越感到自身在昆山地区进行投资所面临的竞争力在不断地加大。所以,它们也一改过去被动的向昆山地区投资的方式转变为主动的投资。就台资企业来说,自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台资企业在中国大陆的投资金额总是名列外资投资总额的前茅。到2014年年底,中国大陆审批台资投资的项目已经达到了157602个,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今已经累计吸引资金1576.4美元。按照大陆实际使用的外资总金额来统计,台资在大陆所累计吸收的境外资金就达到了7.8%的占比,总排名为第三位。台湾对大陆的投资属于成本性投资,这是因为内地的劳动力同其它地方相比相当的廉价,并且大陆具有良好的投资环境,台湾企业可以通过在大陆建立工厂作为向欧美等发达国家出口产品的基地。从1991年至2008年,台商对大陆的投资情况如下表所示。

表 台商对大陆的投资(1991-2008)

2.昆山企业寻求升级转型的内在要求

(1)企业自身已经到了更新期。来自香港的外资在昆山地区开设的工厂也占有相当的数量,正是港资企业在昆山打响了产业转移的第一枪。早在香港回归以前,昆山地区的港资企业有很多,待香港回归之后进入昆山地区的企业数量就大幅下降了。先前进入昆山地区的工厂设备已经严重老化了,大多数工厂仅仅依靠廉价的劳动力才得以维系。当今企业之间的竞争压力不仅来自于原材料的竞争,还来自于环保方面的压力。企业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占有率决定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大小,对于在昆山单纯依靠低成本来维系工厂自身运行生产的台资和港资等企业来讲寻求转型和升级的道路已经迫在眉睫了。(2)行业分布的不合理。昆山地区的外资企业主要以传统行业为主,比如台资企业主要是钢铁、机电产品和高技术产品。港资企业则是以纺织纱线、织物及制品为主。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口的变迁,外资企业在大陆严重依赖廉价劳动力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再者,由于外资企业在昆山地区多年的生产和发展,昆山地区的土地资源已经日趋紧张,生态环境的持续恶化也是造成昆山企业谋求升级转型的重要原因之一。(3)企业处在产业链的低端。昆山地区外资企业众多,但是这些企业的规模多不大,以昆山地区的电子信息产业为例,生产电子产品的工厂在昆山的数量众多,虽然这些工厂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但是总的来说这些工厂依然处于产品生产的下游环节,无法掌握外国公司的核心生产技术。这种不掌握高端生产技术只是简单的从事加工产品的工厂在昆山地区十分的普遍。由于这些工厂严重依赖于国外的订单,一旦国外发生经济危机导致订单数量大幅减少就会危及工厂的生存。尤其是近年来国内多次出现的用工荒加大了工厂企业的经营压力,使得昆山企业充满了危机感。(4)外资在昆山地区投资办厂的另外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这种工厂具有高耗能的特点,而能耗高就意味着工厂所消耗的能源材料多、污染大。由于国外的工业水平已经发展到相当的程度,整个社会正在向着绿色生产方向发展,再加上国外环保的严厉处罚,在企业追逐最大化利益的内在需求下外国资本就倾向于将这类高耗能、高排放的工厂设立在中国境内,这样在压榨中国廉价劳动力的同时还避开了污染处罚,并且能够从中获利。(5)昆山地区工厂众多,然而这些工厂多是劳动密集型的,能够掌握核心生产技术的工厂少之又少,当前港澳台以及其它外资资本投资的工厂一家独大,大陆资本几乎没有能够与之相抗衡的能力。但是近年来随着中国大陆的经济和科技发展,大陆企业也具备了一定的实力,外资企业再不进行创新就会失去其原有的霸主地位。

3.昆山企业升级转型的外在压力

笔者在上文中谈到,以往昆山地区的企业凭借的优势无非是廉价的劳动力、原材料等成本优势,如果固守这些优势无疑会将企业带入一种困境,因为这些优势都是外在的,随着时间会发生改变的。固守这些优势的结果必然导致企业长期处于生产链条的最低端。特别是近年来沿海城市不时出现的油荒、用工荒等现象为长期依靠廉价原材料和劳动力的工厂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就昆山来说,2007年经济开发区人均面积1.40亩,为全省人均土地面积的56%,为世界人均土地面积的4.15,但是到了2012年年底,人均可开发土地面积仅仅为0.035亩。昆山当地的土地需求同可开发土地之间的供需呈现尖锐的矛盾。

4.昆山企业升级转型的有利条件

鉴于昆山地区多年来企业发展结构的不平衡,长江三角洲地区谋求产业的升级转型以进入到新的经济快速发展时期。力争到2017年年底完成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产业结构升级和转型,形成一大批产业结构科学合理,发展潜力巨大、科技含量高、发展势头猛、产业集聚效应明显的产业集群,力争每一个人平均能够在原有的基础上提升3个百分点的生产总值增长率。从而极大的推动昆山地区成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领头羊。昆山地区企业升级转型以及产业转移势必会为昆山周围的欠发达地区带来一股新的经济推动力。当前,昆山周边的地区将官员的业绩同官员接收昆山企业的多少联系起来,敦促昆山周边地区在符合自己实际情况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的为企业升级和转型提供便利。在产业园区的规划上,昆山周边地区仅仅结合当地的资源和交通优势积极的向国外投资商推出自己的资源和政策优势,主动的去承接昆山地区转出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和大型的制造业,这些劳动密集型企业对解决当地人口的就业问题帮助极大,大型工厂的移入也带动了昆山周边地区的消费和发展,增加了当地人民的经济收入。昆山周边地区具有完善的海运、航空、高速公路、铁路运输网络,为企业的转移、产品原材料的输入、生产产品的输出等提供了便捷的运输条件。此外,昆山周边地区为了吸引外资的投资特在政策上为外资企业提供了巨大的优惠条件。

四、昆山企业实施升级转型的四“W”分析

1.产业选择

昆山地区的外资企业多以化工、印刷、纺织、电子企业为主,并且这些企业的规模一般来说都不大,在文章中笔者曾经分析过昆山地区传统的产业已经感受到原材料资源优势、环境、劳动力资源等带来的压力。以及大陆企业的崛起使得外资企业面临着巨大的市场竞争压力。昆山当地的企业多是一些没有技术含量的、创新能力不足的中小企业,在面对种种行业压力的时候,寻求产业转移无疑也是一种新的出路。再者,部分从业者也可以借此淘汰落后的产业,转而投资新的具有生命力和前景的新行业。由于人们对环境保护的要求越来越高,所以昆山地区移出的企业在昆山周围建立新的工厂的时候还应当注意引进新的节能减排技术,尽可能的降低能耗、减少排污,以顺应当今时代的发展趋势。这样一来必将减少企业转移的压力,享受到更多、更好的当地政府的优惠政策,并且能够借助于企业转移获得一次企业整体升级改造的机会。

2.区位选择

昆山地区的各个企业应当根据自身的行业特点和行业环境以及所面对的资源等方面的压力选择最贴合自己实际需求的区位,当然区位的选择还同企业或工厂自身的条件以及发展方向有着莫大的关联。投资商根据自己企业的发展动态和趋势来进行企业区位的选择就能够最大化的节约企业转移成本,提高资源的有效利用率。从外界来看,企业的区位选择还应当关注当地政府对某一个区域的功能区定位,当地政府划分出不同的功能区的目的就是在于提高当地自然资源的利用率、最大化的减少环境污染,促进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有效的保护环境,提高土地利用率。不同的功能区其相对应的环境承载能力、自然资源等都不尽相同,所以相关外资企业在进行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应当尽可能多的考虑各种因素。

3.时间选择

每一个企业或产业都有着只属于它自己的生命周期,所谓企业或产业的生命周期就是指这个产业或企业从初创到发展成熟再到衰败的过程。一个企业在其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所能获得的发展机遇和资源利用率等均不相同。当一个企业处在衰退期,如果这个企业能够通过产业转移搬迁到另外一个地区,并且在这个新的地区能够获得充分的资源,那么企业将会进行产业的转移。相反,如果这个处于衰退时期的企业发现即使搬迁到另外的资源丰富的地区也不能提振自己企业的业绩,那么企业将不会选择搬迁。当企业所从事的产业整个处于衰退期的时候,一些明智的企业将会谋求转型。

4.方式选择

由于昆山地区的企业种类众多,企业规模大小不一,更多的企业依靠着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和原材料发展到今天。由于不同的企业具有不同的特点,所以企业应当根据自身的特点和条件在“转移”的过程中选择采用“转移升级”、“重构升级”、“整合升级”三种模式中的其中一种。如果企业想要在短期内进行产品质量和工艺方面的升级就可以选择“转移升级”模式。昆山地区有着“世界工厂”之称,这里的企业多是为海外企业做产品配套物件,企业的加工个生产能力非常强。也正是由于这些企业拥有着非常强的生产能力,所以这些企业拥有工艺升级和产品升级的比较优势。由于当前正处于信息化社会,企业技术的升级非常迅速,企业应当注重新产品的开发,持续增加产品的附加值,提升自己产品的比较优势。

五、支持昆山企业升级转型的政府措施

1.根据主体功能划分产业升级转型指南

昆山以及昆山周边地区的政府根据我国“十一五”的规划和部署,第一次采用主体功能区的划分策略,这种策略的采用使得当地政府更加科学、更加合理对主体功能区进行规划。由于功能区规划的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到该区域今后几十年的发展,所以各个地区对于功能区的规划都比较慎重,地区应当紧密的同自身优势和特点比如:矿产资源、森林资源、居民区位置、水资源等等多方面因素来考虑区域主体功能区的划分,当然在划分工业区的时候还应当设身处地的站在企业的角度去考虑区域位置是否合适、交通是否发达等等。各个区域的政府应当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在保护环境、方便居民生活的前提下编制产业升级转型指南,在指南中特别的强调本地区政府承诺给企业的优惠政策。作为企业来讲,最为关注的是当地政府在鼓励或者限制企业发展而进行的政策上的微观调整。所以寻求“转移”升级的企业对产业升级转型指南也更为关注。

2.打造产业升级转移园

产业园区的实验已经证明了这种工程企业聚集的模式是成功的、可行的。产业园区能够快速的实现一个地区的工业集群,从而创建和优化产业链。长江三角洲地区已经为了迎接企业“转移潮”的到来打造了众多的产业升级转移园区,为众多企业量身打造了迁移场所。由于昆山地区企业数量众多,中小企业占据着大多数,这些中小规模的企业抗风险能力比较差、创新能力不足。并且在昆山地区,这类中小企业位置分散,没能形成大的集群规模和优势。而昆山周边地区产业升级转移园正好为中小企业的聚集提供了条件。对于外资企业来讲必将选择那些配套设施比较齐全,交通便利的产业园区来入驻。所以各个地区的产业园应当最求精而少,不可多而滥,追求产业园区的良好品质,而不是数量。

3.建立产业升级转移扶持基金

就产业转移来说,一种产业由于受到环境、资源、人工、政策等原因选择迁出一个地区,必将释放当地的各种资源,减小对当地的环境影响。同时这些资源的释放也为别的具有巨大潜力和发展空间的企业留下了发展的机会。以上是从企业搬离所产生的积极效应方面来讲的。从企业搬离的消极效应上来说,就是可能会产生区域的空心化,降低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降低就业率。对于转入区来说,企业的转入能够在该地区形成产业链条带来要素注入效应、技术溢出效应、关联带动效应、优势升级效应等正面效应。从而带动别的企业入驻到转入园区,提升当地的经济和就业率。如果引进的是低层次的企业比如:高耗能、高污染的企业。那么这些企业极有可能导致该地区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发展经济。最终还是会让该地区付出惨痛的代价。

4.鼓励产业升级转型与经济刺激政策结合

一方面自然环境为产业园区所在地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由于环境保护的需要使得自然环境又制约着产业园区所在地的进一步发展,在大力提倡节能减排的今天,国家对空气质量、地表和地下水水质、土壤等的污染更加的重视,有些地方甚至实行环保一票否决制,所以环境保护成为产业园区所在地政府谋求发展的前提条件。所以,产业园区从环境保护的角度出发也应当鼓励企业淘汰那些高耗能、高污染的产业,这些都是可以通过鼓励企业进行产业升级和转型来实现的。一方面要照顾到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切实需要,另一方面还要做好环境保护工作,使得工厂企业所在地的各种自然资源得到既有效又合理的利用。进行产业升级的企业应当以可持续发展为作为产业升级的基本理念,可持续发展就是指:“它是既能够给予当代人的需求最大程度上的满足又不会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愿望产生威胁的发展”。可持续发展理论比较全面的概括了人类、自然资源、经济之间的科学关系。实行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在于变人类追求物质文明给环境带来恶劣影响的恶性循环转变为科学合理的良性循环。在满足当前人类需求的同时不影响后代人对资源的使用,最大限度的减小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同大自然和谐相处,提高环境的可承受能力。一个企业只有在遵循自然规律的条件下进行科学合理的产业升级才是企业长久和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

一些企业认为迁到经济不发达的地区就会使得企业不得不额外的支出交通和通讯费用,增加企业的成本。所以一些被要求迁移的企业一直在犹豫、徘徊。如果强制这些企业迁移极有可能会导致一些企业的退出。因此,对待迁移欲望不强烈的企业,政府应当进行比较柔和的方法,比如针对这些企业的特点制定出相应的优惠政策,或者给予直接的经济补助。以此来刺激企业的转移。具体来说,在优惠政策方面政府应当给予这些企业以土地、金融、人才和环境治理方面的政策支持。对于与一些污染比较强的企业,在企业迁入初期给及他们一定的治理污染的补偿金,以后应当敦促企业逐步的淘汰其落后工艺,引进新的、清洁的工艺。适度给予企业所得税、进口设备关税、出口退税等税收优惠,保证其有足够的流动资金以扩大生产等。

5.加强产业升级转移区际合作

外资企业的迁入和迁出同昆山及其周边地区的经济、生态协调发展联系的非常紧密。所以,应当加强产业升级转移区际合作。加强沟通和交流。为产业的转进和转出提供方便和快捷的服务。规范管理体系,减少或者取消一些不必要的手续费用。充分发挥昆山及其周边地区的多边合作关系,加强交流和对话,共同打造一个平安、和谐、稳定、有序的产业升级转移区。再者,加强产业升级转移区之间的合作还可以保证各个园区企业之间顺畅的沟通和交流,做到信息共享、共同盈利、多方受益的良好合作关系。

六、总结

产业转移需要考虑的因素非常多,比如这种产业的整体结构特点,产业当前所处的时代,是处于萌芽期、成熟期还是衰退期,在综合考虑各种影响因素的前提下才能确定该产业是否值得转移。另外,当前人们对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所以环境因素也是产业转移应当考虑的因素。企业通过产业转移可以达到更新仪器设备,更高效的利用自然或者人力资源的目的。由于各个企业的具体情况不同,所以能否通过产业转移达到提升企业发展潜力的预期目的还应当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来谈。

参考文献:

[1]李国平,杨开忠.外商对华直接投资的产业与空间转移特征及其机制研究[J].地理科学,2010,(02):102-109.

[2]卢根鑫.国际产业转移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

[3]魏后凯.产业转移的发展趋势及其对竞争力的影响[J].福建论坛(社会科学版),2013,(04):11-15.

[4]贝毅,曲连刚.知识经济与全球经济一体化—兼论知识经济条件下国际产业转移的新特点[J].世界经济与政治,2012,(08):28-30.

[5]陈凤英.21世纪初期世界产业结构调整趋势[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1,(05):38-39.

[6]李海舰,聂辉华.全球化时代的企业运行——从脑体合一走向脑体分离[J],中国工业经济,2012,(12):5-14.

[7]汪斌,赵张耀.国际产业转移理论述评[J].浙江社会科学,2013,(06):45—49.

[8]张少军,刘志彪.全球价值链模式的产业转移—动力、影响与对中国产业升级和区域协调发展的启示[J].中国工业经济,2011,(11):5—6.

[9]欧阳南江.快速乡村城市转型地空间转化研究—以东莞为例[D].广州:中山大学,2013.

[10]林崇诚,产业与政治[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9:140.

[11]陈恩.新世纪东莞台资企业升级转型策略探析[J].广州:暨南学报,2010,(03):36—42.

[12]邓利娟.大陆台资企业研发创新问题分析[J].广州:经济前沿,2012,(12):28—33.

[13]连玮.区域战略产业通用选择模型研究[D].广州:暨南大学,2015,(04):11—16.

[14]代明谢尔.引领未来的CSO商业范式仁[J].北京:企业管理.2011,(07):91—93.

[15]唐浩.资源型产业发展与主体功能区协调研究[J].北京:经济管理,2012,(18):77—82.

[16]戴宏伟著.区域产业转移研究[M].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2013:11—24.

[17]Humphrey J,Schmitz H.Governance and Upgrading:Linking Industrial Cluster And Global Value Chain Research[R].IDS Working Paper,No.120,Institute of Development Studies,Brighton:University of Sussex,2010.

[18]Nelson R,Winters G.An Evolutionary Theory of Economic Change[M].Cambridge MA:Th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

ess,2011.

[19]Prebisch,R.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Latin America and its principal Problems[J],Economic Bulletin for Latin.America,VOI.7,No.l,F

ebruary2012,PP.l—12.

[20]约翰·冯杜能著,吴衡康译.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M].北京:1986:314-319、362、428—436.

[21]Vernon,R.InternationalInvestmentandInternationalTradeinThePr oduet Cycle[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2015,vol.80,PP.190-207.

[22]GereffiG Commodity International Trade Chains[J].Journal of Industrial Economics,2009,48(01):37-70.

2008~2017 家电新闻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