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变迁视角下的国有企业改革

来源:商场现代化 ·2018年09月27日 08:13

于雯婷

摘 要:本文将通过理解制度变迁理论,了解国有企业的改革过程,从而在这个过程中利用制度变迁理论来深度分析国有企业改革的四个阶段及其必要性,描述了国有企业改革的过程和特征对经济的影响以及中国的国企改革要走的路径依赖。

关键词:制度变迁理论;国企改革

一、制度变迁理论的概念界定

美国经济学家道格拉斯·C·诺斯在研究经济的过程中发现了制度因素的新的重要作用,他的新经济史论和制度变迁理论使他在经济学界声名声大噪,成为了新制度经济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提出的制度变迁理论内容如下:

1.产权理论和制度变迁理论的结合

诺斯认为,科斯创立的产权理论解释了公司这个组织形式的出现和它所造成的结果,即交易费用的降低。在这个具有强大竞争力、争夺资源的社会,人们为了达到降低交易成本这个目标,从而推动了有效率的组织形式的出现并不断进化。所以,诺斯认为,产权理论主要在以下个方面推动了制度的变迁:一是要依靠产权结构创造有效率的市场。要使市场的资源充分得到利用,提高效率,就必须依靠竞争来达到,而市场如何能有效地控制,就需要对东西的所有权进行划分,划分地越明确,就越能达到效果。二是要依靠产权结构推动技术进步。人们之所以去发明新东西和技术创新,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有利可图,但如果没有该方面的制度来保证他们的盈利,就会很大程度上挫伤人们发明创造的欲望,因此,需要建立一个具有排他性的、保护发明物的新制度,也就是今天的专利权。这样就有利于提高创新的积极性,推动社会的技术进步。

2.制度变迁中的国家理论。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主体,要研究经济发展,就必须研究它主体,也就是国家。国家的存在是经济增长的关键,但同时又是经济衰退的根源,诺斯将产权理论与国家理论联系在了一起,因为国家要对产权结构最终的经济效率负责。诺斯认为,能使效用最大化的国家有三个特点:第一,国家为了取得财政收入,需要对其进行保护或者说维护它;第二,为了能够获得更多的收入,国家需要对这些组织分类,并制定不同的产权制度;第三,国家面临着巨大的竞争压力,也就是国内外的双重竞争。诺斯发现,在历史上的很多阶段,国家既要使税收最大化,又要节约费用以促进经济增长,这二者之间显然是存在矛盾的。

3.制度变迁中的意识形态理论。根据诺斯的理解,意识形态简单来说就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这些都会影响到低于经济的研究。而西方正统的经济学理论则一直忽视了这方面的作用,但马克思却格外注重,这点从他的著作中的一个重要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可以看出。诺斯他的理论突破了新古典理论的个人主义的功利性假设,明确指出:变迁与稳定需要一个意识形态理论,并以此来解释了新古典主义理论中所产生的一些偏差。

4.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问题”。路径依赖就跟物理学中的“惯性”,一旦进入某一路径,无论是好的还是坏的,都可能对这种路径产生依赖。关于自我增强机制和路径依赖的研究最早是由阿瑟针对技术演变过程提出的。诺斯把前人关于技术演变过程中的自我强化现象的论证推广到了制度变迁方面,提出了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理论。

二、国有企业改革的过程

1.从国有国营到放权让利

1978年-1984年,此阶段首要的任务是打破高度集权的国有国营体制,赋予企业一定的自主权,以放权让利为重点。国营企业普遍实行了扩大经营自主权的改革,调动了企业生产经营的积极性。

2.政企分开与两权分离

1985年-1992年,此阶段改革的基本思路是沿着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原则逐步推进政企分开,使企业成为独立经营、自负盈亏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在保持国家所有权的前提下,可以将企业的经营权下放给企业,开始探索多种形式的经营责任制。

3.现代企业制度与抓大放小

1993年-2002年,1994年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这部重要的商法典。从1994年开始,国务院选择了100家企业进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试点,加上各地方选择试点的企业,中央和地方共选择了2500多家企业,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进行公司制改革试点。

4.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

2003年,国务院国资委成立确立了建立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分别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享有所有者权益、权利、义务和责任相统一,管资产和管人、管事相结合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积极推行股份制、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国有大中型企业继续实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革、规范的董事会建设、完善法人治理结构。

三、制度变迁与国有企业的改革的联系

在建国初期,为了快速地恢复国民生产力,建立工业化国家,国家政府选择了模仿苏联的斯大林模式,从而建立了国家公有制。打土豪、分田地,大力打击国内存在的地主阶级,将土地收归国有,然后再将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当然,必须要按照国家规定来种植,完成规定的产量,由此出现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甚至超过了规定产量。但是在经历了数年的发展之后,该体制的诸多问题都暴露出来了。比如说,缺乏自主性、创造力差、效率低、员工纪律松散、生产积极性不高等一系列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政府针对国有企业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从放权让利到公私合营再到股份制改造最后形成了一项基本经济制度。虽然进行了大的改革,但到今天为止,国有企业的发展仍然不是很乐观。下面将结合诺斯的制度变迁理论来分析国有企业的改革。

国有企业改革的动力与原因:诺斯认为主要是利润的存在。在过去的20多年里,中国企业主要存在三种力量:国营企业、名营企业和外资企业。这三者总是在进行相互的比较、争斗。在建国初期建立起来的国有企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显露出问题,与此同时,改革开放使民营企业开始萌芽并在极短的时间内壮大。虽然民营企业刚开始的发展带有一些投机取巧的性质,但他所体现出的活力却是国有企业不能比的。这种现象造成了民营企业的利润不断地扩大。政府为了保持国企当时的垄断地位而开始了国企的改革路程。国有企业的改革过程:诺斯认为制度变迁的过程是时滞的。因为对潜在利润的认识和新制度的确立需要时间。主要体现在:一是国有企业在中国企业中具有决定性的地位,而民营企业却啥都不是,民营企业的地位是不被承认的。因此,民营企业合法性的确认经历了漫长的时间。二是要认识到国企改革的关键是在产权上这个事实经历了十几年的时间,最初政府总是希望通过体制内调整来达到国有企业改革的成功。三是国有企业新制度的安排和确立是需要时间的。中国的国企改革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因为我们中国的国情与发展历史与其他各国都不同,别的国家能借鉴经验,而我国却不能,因此,本身国企要进行改革我们就只能“摸着石头过河”,没有捷径可走。中国所独有的意识形态决定了中国的国有企业改革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因此这也印证了诺斯所说的“制度变迁是渐进的而非连续的”。

国有企业改革的路径依赖特征:诺斯所认为的制度变迁是指技术的渐进性变迁,只要走上了某个特定轨道就有可能一种技术淘汰另一种技术,尽管最终可能会发现这种技术还不如原来的那种有效率。在报酬率递增的情况下,刚开始建立制度的成本是巨大的,在历史的转折点上中国选择了国有企业这一企业形式,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因此在其之后的道路上表现出了路径依赖。经过三十多年的变革,中国的企业史仍然是国有企业及体制外经济的博弈过程。中国始终坚持着国有企业这一主体地位,并提出了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因此,我们在研究国企改革时,不能一味地批判国有企业中的弊端,而是应该考虑到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这一特征,从而采取渐进式的改革方式。

虽然用诺斯的制度变迁理论解释了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路径及其特征,但它并不能全面的解释中国的改革过程,这主要是由于中国的实际情况与其他国家不尽相同,而诺斯的理论都是建立在西方经济学家的理论基础之上,并且通过诺斯他自己对西方国家的历史研究而得出的结论,对于中国这样一个亚洲国家且发展迅速超乎常理的国家来说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用。诺斯的意识形态理论认为不同的意识形态也会影响制度变迁的路径,中国所特有的意识形态则决定了中国特有的国有企业改革的道路。

参考文献:

[1]道格拉斯·C·诺思.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2]吴晓波.激荡三十年[M].上海三联书店,1999.

[4]杜晓燕,李景平,尚虎平.国有企业改革核心:是明晰产权还是剥离国企政策性负担[J].经济特区,2006(4).

2008~2017 家电新闻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