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保障下的农村居民消费状况

来源:商场现代化 ·2018年09月26日 18:34

季吉

摘 要:社会保障资金可以缓解收入的风险性,大幅度提高农民收入的安全性。并且,由于这笔资金的固定性,还能够解决农民对收入的后顾之忧,使农村的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促使土地的集中化,进而促进农民收入的进一步提高,降低城乡之间的收入差异,缓解收入的风险,有效提高农村居民的消费意愿与消费支出。为此,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国社会保障下的农村居民消费发展现状与问题,随后结合现状分析社会保障对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状况的影响与作用,最后结合分析结果,对我国社会保障的发展提出意见与建议。

关键词:社会保障;农村居民消费;收入;支出

温总理在2010年总结政府工作时,说到:“要积极扩大居民的消费意愿,持续提升农民们的收入、退休员工的养老金额、优抚居民的待遇以及城镇居民的最低生活保障能力,提高居民尤其是中低收入人员的消费水平”。目前来看,居民的消费水平不高已经成为了阻碍内需增长型的经济发展方式形成的主要因素,而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不高是我国居民消费水平不高的根本原因。随着近年来社会保障水平的提高,可以发现我国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有显著的变化,为此,研究社会保障对农村居民的消费影响成为了广大经济学家的关注对象,也受到了政府的重视。目前,我国正在积极进行新农村的建设,持续对农村农业进行支持,推动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以此扩大内需,从而实现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改革。

一、社会保障下的农村居民消费发展现状与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改善,日常的消费也已经从温饱提升到注重质量、娱乐上了。自改革开放以来,农民生活从饥饿到温饱,正在向小康发展。随着我国在农村不断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我国农民的消费结构也有着数次改变,消费水平自温饱转变为小康,消费的内容从物质转变为追求精神文化,消费的层次从生存转变为生活、享受等,消费的类型则从自给自足转变为商品,消费的模式从单一转变为多样型,消费的行为从过去的沉默转变为波动并向发展型持续改变。

虽然在社会保障下的农村居民消费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在其消费仍然存在许多不足,使得农民的生活水平难以朝着更好的阶段发展,也对农村经济水平的提高、城镇一体化的建设产生了极大的阻碍。目前,在社会保障下的农村居民消费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可以从下面几点来进行阐述:

第一,随着社会保障的逐渐完善,农村居民的消费不断提高,但总体消费仍不足

根据相关统计显示,上世纪八十年代,农村居民的消费支出约为117.2元,随着社会保障的逐渐完善,我国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不断提高,2010年,农村居民的消费支出提高到3765元。然而,根据统计数据,在2012年,我国农民占全国总人数的百分之六十,而农民的消费支出占全国总支出的百分之三十,由此可见,与城镇居民相比而言,占据人数大半的农民在消费支出上明显落后于城镇居民,总体消费不足。

第二,随着社会保障的逐渐完善,恩格尔系数不断下降

恩格尔系数指的是居民总的消费额中食品方面的支出比重,是衡量居民消费水平的一个重要的指标,因为一个家庭的收入越多,可预见其用以购买食物的比例就越低,而随着收入的减少,其用来购买食品的比例就会增加。根据联合国规定的恩格尔系数和居民的水平的对比为:系数大于0.6,此时居民的生活水平为绝对贫困;系数大于0.5小于0.6,此时居民的生活水平为温饱水平;系数大于0.4小于0.5,此时居民的生活水平为小康水平;系数小于0.4,此时居民的生活水平为富裕。根据相关统计数据表明,我国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在1978年至1982年大于0.6,在1983年至1997年处于0.5到0.6之间,在1998年至2005年,处于0.45到0.5之间,而在2006年之后,系数就一直在0.43左右浮动。由此看来,我国农村居民的水平已基本处于小康水平。

第三,各个地区的社会保障制度不同,农村居民消费地区差异性较为显著

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的地区性差异较为显著。这种差异性主要体现在:一方面总体消费支出,另一方面是消费支出的结构。这两个方面对于我国的农村居民来说,都有较显著的地区性差异。比如,我国的东部和西部农村的居民更偏向于边际消费,而我国的中部地区则没有这种偏向。此外,所有区域的农村居民都对物价较为敏感,特别是在较为发达的东部农村,而消费水平最高的也是这些东部发达地区。造成这种显著地区性差异的原因,一方面是我国的经济发展不平衡,还因为不同地区的社会保障制度不同导致农村居民对消费的习惯不同。

二、社会保障对农村居民消费状况的影响分析

1.社会保障可以促进中国农村居民消费

目前来看,我国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还处于较低的层次,其来源也主要是耕地收入。因此,农村居民的收入既存在市场风险,还有自然隐患,其收入不确定性较高。特别是近年来我国对医疗、教育的改革,使其转向市场化,使得农民们的教育、医疗支出大大增加,因病、因灾、教育投入、老无所依的事情屡见不鲜。收入的不确定和支出的不断增加,使得农村居民对自身的安全感较低。而我国对农村居民的社会保障资金,可以有效填补这种安全感,确保农村居民有稳定的、可以温饱的收入,使得他们对自身的安全感大大提高。而且,在全国推广社会保障的当下,对居民的消费也有极为显著的影响,虽然很多风险是农村居民无法消除的,但这种基础性的保障政策可以有效提高农村居民的消费意愿。根据多年来的实证研究发现,如果没有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只是单纯的提高农民的收入、降低农民的负担,也不能有效促进农民的消费需求。

从另一角度来说,社会保障资金与农民总的收入相比,占据很小一部分,但这笔固定的资金与有风险性的收入相比,颠覆了农村居民的收入结构。对于很难适应市场经济的农民来讲,社会保障资金可以缓解收入的风险性,大幅提高农民对收入的安全性。并且,由于这笔资金的固定性,还能够解决农民对收入的后顾之忧,使农村的很多壮劳力向城市转移,促使土地的集中化,进而促进农民收入的进一步提高,从而降低城乡之间的收入差异、缓解收入的风险,有效提高农村居民的消费意愿与消费支出。

国内关于社会保障对农村居民消费支出的促进作用的研究有很多。比如贾雯雯以2010年我国农村居民的消费状况的调查数据为样本,研究了医疗保障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根据研究结果发现,医疗报销越高,农民的储蓄行为就越少,而转向应季的消费。宋马林等的研究也证实了农村居民的消费支出与社会保障资金、养老报销、退休金之间有显著的正相关的关系。

2.社会保障水平是农村居民消费意愿高低的主要原因

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农村居民的收入基本上有了基础的保证,然而即使有了收入保证和必须的消费需求,也只能形成潜在的消费需求。只有农村居民的消费意愿也得到了提高,这些潜在的需求才会变成现实的消费。完善了社会保障,则可以有效提高农村居民的消费意愿。目前,我国的农村居民消费体系正处于转变时期,居民的收入不断提高,潜在的需求也持续增加,但根据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农村居民的消费意愿却一直低迷,居民的储蓄意愿却持续提高,导致我国农村居民的实际消费支出不足。导致这种消费意愿持续低迷的原因有很多个,其中农村社会保障不完善是最主要的一个。

前文中讲到的我国在1978年到1982年,处于生存型水平,此时农民的消费支出主要与其消费能力有关。在2006年之后,处于享受发展型的水平,此时的消费支出主要与消费意愿有关。因为,在收入不足以维持全家温饱时,农民的关注点都在于解决温饱生存问题,而当温饱解决之后,人们开始有闲暇去考虑提高生活的质量,甚至有能力为享受消费。随着消费收入对支出的制约逐渐降低,消费意愿的重要性越来越高。目前来看,我国大多数的农村居民都已实现了温饱,有能力来提高生活的质量,此时,消费意愿对实际消费的影响占据了绝大作用。根据前文所述,社会保障在农村居民生活中承担收支保障的重要角色,可以有效解除其收入的不确定性,确保其生存安全,进而促使其消费意愿的提高。国家对社会保障的政策可以起到导向的目的,通过有针对性的提高一些保障项目,可以有效刺激农村居民的消费意愿,从提高其收支预期来促进消费意愿的提升。随着社会保障的完善,农村居民可以切身感受到收入的提高,并对经济状况持乐观态度,而社会保障资金的不断提高,更加促进了农民的消费意愿与实际消费行为。

根据实际调研数据,全国各个区域的居民均对社会保障提出了极大的需求。由此可见,社会保障水平的高低,对农村居民的实际消费支出影响越来越大,已经变成影响农村居民消费的一个主要原因。

三、社会保障下农村居民消费建议

我国对农村的社会保障制度执行时间还较短,无论从保障的覆盖率、保障的资金、建设等各方面来看,均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亟待完善。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甚至与我国的城镇社会保障水平相比,都有着极大的差距。这也是目前我国农村收入虽然提高但消费支出与城镇相比仍有较大差距的主要原因。为此,本文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要持续完善我国对农村的社会保障建设,提高保障水平。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足够的保障金额,可以极大的提高农村居民对收入的预期,平息其对收入的不确定性和不安全感,从而释放其消费意愿。此外,社会保障还可以有效调整农村居民的收入分配,缩小不同的居民以及同一个居民在不同时间的收入差距,进而提高农民们边际消费的意向。而且,改进社会保障水平,使得许多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使土地的经营权逐渐集中,可以有效提高农业的产业化与集成化,使无论哪种形式的收入都有显著的提高,进而提高消费的意愿。

第二,优化农村社会保障的覆盖面积与覆盖率。提高覆盖率与覆盖面积,可以促进农村居民整体的收入安全感,从而从整体角度提高农民的消费意愿,进而提高消费支出。而且,覆盖率的增加,还可以降低农民消费对自身耕地收入的依赖高低,使居民的消费支出可以跟着收入的提高而同步提高,进而贴合我国的政策,促进内需增长型经济发展方式的实现。为此,在目前经济发展不高的现状下,首先应优化农村社会保障的覆盖面积与覆盖率,务必做到所有农村都享受到社会保障制度。

第三,提高农村产业水平,保障农民的正常收入。虽然说社会保障可以有效刺激居民的消费意愿,但收入的确是影响居民消费支出中最重要的原因。为此,只有使农民的收入得到切实的提高,在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下,才可以使居民的消费与经济增长得到良性的增长与互相促进。

四、结论

近年来,我国农村居民的收入不断提高,然而其消费意愿却一直低迷,储蓄意愿持续提高,导致我国农村居民的实际消费支出不足。导致这种消费意愿持续低迷的原因有很多个,其中农村社会保障不完善是最主要的一个。为此,应持续完善我国对农村社会保障的建设,提高保障的覆盖面积与覆盖率,并保障农村的政策收入,以此使居民的消费与经济增长得到良性的增长与互相促进。

参考文献:

[1]谭祖开.农村社会保障与农村居民消费关系研究[D].北京大学, 2011.

[2]庞加兰.农村社会保障影响农村居民消费的机理、现状与对策[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217-221.

[3]尹华北,潘明清.社会保障覆盖率对农村居民消费影响的实证研究[J].广东商学院学报,2011(2):24-30.

[4]杨志明.农村社会保障与农村居民消费的关系——基于中国数据的经验分析[J].经济与管理,2011.(6):28-34.

[5]纪岩峰.城镇、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现状分析[J].商,2015(9):60-60.

2008~2017 家电新闻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