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模块化产业集群的企业博弈选择

来源:商场现代化 ·2018年09月19日 05:38

周婷婷

摘 要:产业集群内的企业结构日益呈现出模块化的特征,模块化产业集群在专业化生产和技术创新方面具有更多的优势,但对于成员企业来说进入模块化生产模式会对其形成锁定效应,通过运用博弈论分析成元企业的利润最大化均衡解,得出企业参与模块化生产的边界。

关键词:模块化;产业集群;博弈

一、引言

伴随着生产专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以及信息通讯技术的广泛普及,模块化的理论应运而生,并且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甚至有人提出当今经济社会已进入了“模块时代”。模块化一词最早用来表示一种针对复杂产品的设计方式(Ulrich,1995),是指将一个复杂的系统分解成若干相互联系的子系统,并可以将子系统进行整合的动态过程。分解后生成的子系统即是模块,模块自身可作为一个单元进行独立设计、完成指定的功能。模块间也可以通过一定的组合规则与其他模块或者某个模块系统组成更为复杂的系统。

产业集群是指大量具有关联性的企业以及相关机构在空间上集聚,通过企业间的联系和合作形成一个集群网络的现象。在产业集群中引入模块化的概念就是把集群内的企业或机构看成一个个独立的模块,它们一起构成产业集群这个整体的系统。在集群内不同企业和不同机构从研发到生产再到服务等各个环节上形成了分工,每个模块可以独立运行,但又是整个集群系统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集群内模块化分工不仅突破了企业间生产和空间的界限,而且将模块化的理念延伸到了企业内部,为每个企业发挥核心模块的竞争优势提供了可能。

二、文献综述

在国际上,模块化理论的先行者鲍德温和青木昌彦认为,模块化的产业集群通过建立有助于中小企业分权的制度环境可以大大降低集群内的内生风险。Gereffi认为,产业集群发展中既存在主导企业对于集群系统的升级促进作用,又存在整个系统对于单个企业的锁定效应。

在国内,童时中在90年代初期就提出运用模块化方法推动产业组织结构的改善。苗建军等指出对传统产业集群进行结构调整和升级可以通过集群内模块化分工和构建模块网络的方式进行。柴国荣等从技术创新的角度指出模块之间在创新过程中的竞争、协调和配合能够促进产业集群技术升级。赵志豪和盖红杰从创新能力、抗风险能力、竞争激励等方面探讨了产业集群引入模块化概念后的竞争优势。李智分析了模块化产业集群的内涵、竞争力及其演化的三个阶段。崔雷和王惠芬从业务层面、组织、业务和技术实现四个角度提出了基于SOA的模块化企业集群体系。

三、集群内企业模块化选择的博弈分析

大多数学者对于模块化在产业集群内的应用大都从集群整体发展角度入手,分析模块化为集群带来的创新优势和竞争优势,但我们必须看到,对于集群内的企业来说,一旦加入了模块化的网络组织中,自身的行为就会被锁定,只能在该集群中进行相关模块的开发与创新。而每一个企业在加入模块化队伍前会进行博弈,只有当参与模块化生产后的收益大于单独生产的收益才会选择加入。对于主导企业来说,会在设计模块化系统前对参与生产的成员企业进行考核,以确保模块生产出的产品和标准界面实现顺利对接。本文试图从微观角度分析主导企业和成员企业的经济行为,用博弈论的方法分析。

1.基本假设

(1)假定在某一集群内分布着n家企业,其中一家企业为主导企业,其余为成员企业。假定初始状态下主导企业利润为R,各成员企业利润相同,均为S。

(2)集群内采取模块化生产,若成员企业参与子系统的生产并和标准界面对接成功则会获得额外的收益A1,但如果成员企业由于技术创新能力低下等原因导致子系统无法与其他模块顺利整合则会付出额外成本C。

(3)主导企业会对成员企业进行综合考察,若认定成员企业具备承担部分模块化生产能力则采取接纳态度,若认定成员企业不具备模块生产能力则采取排斥态度。接纳后可为主导企业带来额外收益A2。

(4)假设成员企业有意愿且有能力成为一个模块(策略为加入)的概率为p0,不愿意或没有能力作为其中一个模块 (策略为不加入)的概率为1-p0。主导企业不接纳成员企业作为模块加入(策略为排斥)的概率为q0,接受成员企业加入模块化生产(策略为接受)的概率为1-q0。

(5)假设主导企业和成员企业对对方是否想加入模块化和对进入企业采取何种态度的信息是完全对称的,并且只需要进行一次选择后,就可以确定是否进行模块化生产合作。因此,本文分析的是完全信息静态博弈下主导企业和成员企业的博弈过程。

2.完全信息静态博弈下均衡的形成

在博弈过程中,不论是主导企业还是成员企业的目标始终是追求支付最大化,此时,参与双方对于彼此的类型和概率有着充分的了解,并且知道对方已掌握自己的全部信息,更加明确相应策略可能获得的收益情况。

四、结论

对于模块化在产业集群中的应用,大多数学者都持肯定态度,笔者也认为集群内的模块化生产对于整个集群的发展起到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但是对于单个企业来说,模块化生产是否适合自身发展需求,模块化生产是否能带来更大收益,要取决于主导企业的系统设计以及对自己模块的接受程度。本文只是从理论上进行研究,对于集群内企业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以及不完全信息下的重复博弈,有待日后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黄泰岩,李鹏飞.模块化生产网络对产业组织理论的影响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8(3):36-42.

[2]胡晓鹏.2000年~2007年国内模块化问题研究述评[J].上海经济研究,2008(2):24-30.

[3]覃巍.促进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模块化产业集群形成研究[J].学术论坛,2010(9):124-129.

[4]朱涛.模块化、产业集群与企业核心竞争力[J].中州大学学报,2006(1):21-24.

[5]柴国荣,许瑾,洪兆富.基于模块化的产业集群技术创新路径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08(3):49-51.

[6]史修松,徐康宁.模块化视角下企业边界动态演进分析[J].软科学,2006(6):137-141.

[7]聂泳祥.产业集群的合作博弈性质和形成机制[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8(3):115-120.

[8]李智,黎鹏.模块化产业群与区域分工协同效应[J].特区经济,2007(11):297-298.

[9]崔雷,王惠芬.基于SOA的模块化企业集群运行体系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9(5):484-486.

[10]赵志豪,盖红杰.浅析模块化产业集群竞争优势[J].烟台职业学院学报,2008(12):52-57.

[11]苗建军,曹江涛,孙剑.模块网络:产业集群发展的新阶段[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8(1):57-59.

2008~2017 家电新闻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