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带一路”战略打开新视野

来源:商场现代化 ·2018年09月09日 05:18

陈婧雯

摘 要:“一带一路”战略是我国政府在新的国际、国内环境下,提出的对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的创新而大胆的探索,也是我国未来一项长期国家化发展战略。本文介绍了“一带一路”战略提出的经济背景和战略实施情况,并对该战略产生的国内外的影响进行分析。

关键词:一带一路;大国博弈;雁阵模型

一、“一带一路”战略提出的背景

纵观全球市场,2008年一场全球金融危机带来的阴影还在未散去,世界经济复苏缓慢,国际间贸易格局和投资规则也在不断调整,世界格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各国面临的发展问题依然严峻。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中国也未能独善其身。在过去的近20年里,中国一直保持着较高的经济增速,而近年来中国经济的增长速度却一再下滑,2014年我国全年GDP增速创下了自1990年以来24年里的的最低增速。

经济增速的放缓和下滑,给中国经济招致了随之而来的一系列争议,有人认为这是中国在经历了20年近乎爆发式增长后步入衰退的转折点。一直以来,我国传统的两大经济增长点分别是房地产和出口;当传统的经济增长点失去了光彩,中国未来的经济增长点又在哪里呢?李稻葵先生在《新常态改变中国》一书中曾提到,中国未来的经济要创造新的增长点,分别是:(1)民生性、公共消费型基础建设投资;(2)已有生产能力的绿化和升级;(3)居民消费。其中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位列三个增长点的首位,包括对高铁、地铁、城市基础建设等的投资,这些投资虽然周期长、需要政府大额长期补贴,但却能拉动众多相关产业增长,且一旦形成服务能力,能够形成长期的社会福利回报。

在市场需求端萎缩的当下,我们看到大量企业产能过剩,企业停产、人工闲置,“一带一路”战略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无疑为我国解决产能过剩、实现结构调整探索着新的出路。我国不少基础建设相关行业均处于产能过剩的状态,如钢铁、水泥、船舶、玻璃及电解铝,而这些行业在许多发展中国家还有很大的需求,如果能通过“一带一路”战略将我国过剩产业转移至这些国家,既能实现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成,还能帮助别国发展,实现多边共赢;同时,在对外投资的过程中,减少我国外汇储备。此外,我国在对外开放战略中能够真正“走出去”的还是国有大中型企业,而民营中小型企业由于成本、政策、经验不足等多种因素限制,要想“走出去”还是需要有组织的抱团,“一带一路”恰好提供了机遇。

二、“一带一路“战略的具体实施

“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众所周知“陆上丝绸之路”始于西汉时期张骞出塞,自汉朝都城长安(今西安)起,途经中亚、阿富汗、伊朗、伊拉克、叙利亚等地到达地中海,并以罗马为终点,这条通道本是用作中国与欧洲之间的商业贸易往来而逐渐繁华,中国的丝绸和瓷器途径此路运送至中亚、印度,再由那里的商人向西贩卖至更远的欧洲。唐朝中期以后,中国经济重心南移,海运逐步替代了陆运成为对外贸易的主要运输渠道,“海上丝绸之路”起始于泉州港,途径我国东部沿海,穿越台湾海峡、马六甲海峡直至孟加拉湾,再途径印度最南端至阿拉伯海,最终到达波斯湾和红海。

“一带一路”并不是一个实体和机制,而是中国政府在寻求对外合作与发展方面提出的理念和倡议,包含了对古“丝绸之路”蕴含的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理念的传承。2013年9月习近平在出访哈萨克斯坦时首次提出了“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构想,同年。于印尼发表演讲时表示愿同东盟国家共同建设“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望。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议》指出要加快同周边国家和区域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形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在2015年发布的《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中,可以较清晰的看到“一带一路”的路线图,陆上“丝绸之路经济带”有三个方向,一条由中国经南亚至阿拉伯海,直至波斯湾或经红海抵达地中海;一条经中亚至俄罗斯,再到欧洲;一条北下至东南亚及南亚。“海上丝绸之路”包括两个方向:由东南沿海各港口为起始点到南海,向西经过马六甲海峡至印度洋,向西驶向南太平洋。

蓝图已然勾勒出,要将其转化为现实,除了政策的引导和保障外,还需要从基础设施配套、资金支持、文化互信等方面做好“通”的工作。在基础实施方面,我国已在交通、电力、建材、通讯等多个领域,由央企领军率先走出第一步。路上“丝绸之路经济带”已由中交集团承建泽蒙-博尔察大桥、蒙内铁路、塔乌公路、中巴经济走廊——喀喇昆仑公路、马来西亚槟城二桥,由中国中铁承建特拉维夫轻轨、埃塞俄比亚铁路、基甘伯尼大桥、哈萨克斯坦首都阿斯塔纳轻轨、乌兹别克斯坦铁路、斯里兰卡南部铁路、孟加拉帕德玛大桥、吉隆坡地铁。“海上丝绸之路”则主要涉及油气进口及远洋运输等领域,由中国海运、中远集团、招商局集团领头。此外,南方电网还在推进与大湄公河次区域如老挝、越南、缅甸等国家的电力合作,南航、国航也将新开航线密集覆盖“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在项目先行的同时,还需致力解决资金问题,为此已由由中国外汇储备、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中国进出口银行、国家开发银行共同筹集首期资本100亿美元成立丝路基金,于2014年年底正式开始运营;我国还积极倡导成立1000亿美金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主要业务是援助亚太地区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

三、“一带一路”战略的影响

1.大国间博弈激化

“一带一路”战略的出台和实施,对国际间政治秩序产生了深远影响。大国间的博弈进一步激化:俄罗斯非常重视其在中亚地区的战略地位,普京执政后,俄罗斯制定了清晰的中亚政策,旨在通过推进中亚政治、军事、经济一体化机制,使之成为俄罗斯独联体一体化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发展与中亚各国的军事与安全合作以维护俄罗斯南部稳定,并掌控中亚地区能源。二战后,美国的影响力持续笼罩亚洲各国,伴随中国崛起,美国对维持其在亚太地区战略、经济利益的忧虑与日俱增;在其“重返亚洲”战略中,将第一岛链的南端延伸至南亚,形成了日韩——东南亚——印度的封锁链,遏制中国由东海、南海向太平洋及印度洋扩张。印度作为南亚的核心大国,与中亚各国有密切的能源贸易往来;此外,在地理位置上看,孟中印缅经济走廊与印度关系密切,而印度对其的态度还存在犹豫和顾虑。“一带一路”战略涉及到中亚、南亚、东南亚地区,地区间合作谈判履步维艰,极易引发大国间战略冲突。

2.创造新的“雁阵模式”

战后日本仅利用40年的时间,迅速恢复了国力并形成了当时以日本为雁首、以新加坡、韩国和中国台湾、香港为两翼的“雁阵模式”。日本以先进的技术及管理经验占据雁阵顶层,两翼地区则主要提供廉价劳动力和资源,这种以日本为核心的梯度分工完成了日本国内的产业结构升级;也助推亚洲“四小龙”走上了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的发展道路,实现各自的经济腾飞。时下,“一带一路”战略有望构建新的雁阵模式,即以中国为“雁首”,中亚、西亚和中东为“两翼”的新雁阵,将我国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逐渐转移至“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实现我国产业机构优化升级;同时借助西亚廉价的劳动力、中亚和中东丰富的矿产及石油资源,帮助其经济发展和工业进步,形成互补优势。

3.与自贸区优势互补,促进西部腹地发展

长久以来,我国西部地区一直因为深居内陆腹地而导致经济发展受到制约,而在“一带一路”战略中,西部地区反而两个经济带交汇的支点,一改往日区位不佳的弊端,利用向西向南延伸的两个经济带,获得得天独厚的发展机遇。此外,“一带一路”战略与我国自贸区配套实施,相互促进。前者通过对地方基础实施的先期投入,打通贸易的渠道;后者通过降低贸易壁垒,共同促进区域经济的一体化进程,打造我国对外开放的新格局。

参考文献:

[1]刘翔峰.亚投行与“一带一路”战略[J].视点,2015,09:41-42.

[2]柳思思.“一带一路”:跨境次区域合作理论研究的新进路[J].南亚研究,2014,02:01-11.

[3]金玲.“一带一路”:中国的马歇尔计划[J].国际问题研究,2015,01:88-99.

[4]申现杰,肖金成.国际区域经济合作新形势与我国“一带一路”合作战略[J].宏观经济研究,2014,11:30-38.

2008~2017 家电新闻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