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乳制品行业市场结构分析

来源:商场现代化 ·2018年08月26日 08:36

摘 要:本文研究了中国乳制品行业的市场结构。本文针对我国乳制品行业的市场规模、市场集中度、进入壁垒和产品差异化这四个方面来分析,得出以下结论:虽然从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后,乳制品行业有所发展,但是市场规模仍然不经济,市场集中度不高,行业进入壁垒逐步提高。

关键词:市场结构;市场集中度;规模经济性;进入壁垒

一、乳制品行业发展概况

表1 2006年至2010年乳制品从业人员变化情况

数据来源: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

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给中国乳制品行业带来了庞大的打击,人均利润总额、收入增长率、利润增长率以及产业资产规模,在2008年都出现了各种程度的下滑。但近几年来,随着我国宏观经济日趋回暖、有关政策措施的落实和消费者信心的逐步恢复,中国乳制品行业逐步从滞退中恢复过来,并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

二、市场结构分析

1.我国乳制品市场的集中度分析

市场集中度与企业数量、资源份额等因素有关,显示产业内生产集中的状况,显示市场的垄断和竞争水平。本文选用绝对集中度。本文将采用规模上处于前几位企业的生产销售总额占全部市场生产销售总额的比重来表示。计算公式是

图1

由图1可知,伊利、蒙牛、光明是中国乳制品行业的三大巨头。伊利作为乳业的龙头,拥有31.37%的市场销售份额。其次是蒙牛乳业,市场占有率为18.8%。光明乳业在市场占有率方面落后于伊利乳业和蒙牛乳业,其市场占有率为12%。

随着经济的回暖,我国乳制品业中伊利、蒙牛、光明等大型的乳制品企业,产业集中度不断地缓慢提高。由表2可看出,CR4处于35%~50%之间,根据贝恩对产业垄断和竞争类型的划分,中国乳制品产业属于中(下)集中寡占型。说明中国的乳品市场集中度仍旧比较低。

表2 2007年至2013年中国乳制品企业销售额 单位:亿元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局。

在经历三聚氰胺事件的打击后,我国一线品牌的乳制品市场份额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二线品牌却借此机会进行发展。许多区域性,地方性的乳制品企业得以发展起来。目前,我国全国性的品牌有伊利和蒙牛,成为我国乳制品的行业龙头,并且不断地进行市场扩张。区域性的品牌有新希望、光明等,尤其是光明,正在逐步实现它全国市场布局以及高端品牌定位的目标。地方性的品牌有江苏的卫岗、湖南的南山、福建的长富、江西的阳光等,它们锁定本地为目标市场,通过传统渠道将新鲜奶产品送达客户,这种方式的物流成本很高,所以地方性乳品企业的盈利性并不高。

表3 2013年中国乳制品产量分省市统计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局。

由图2可看出,我国乳制品生产主要集中在华北、华东地区,产量集中度分别达到28.7%和24.8%。伊利、蒙牛都把生产厂址建在内蒙古。从区域因素来看,内蒙古气候适宜,拥有天然的大草原,水草丰茂,适宜牛羊生长。

与国外对照,我国乳制品市场集中度还需要进一步提高。目前,鲜奶乳制品生产加工总量的80%来源于加拿大的Saputo、Afropur、Parmalat Canada。在澳大利亚,近年来乳制品产业结构的调查显示集中程度大大提高,形成由MG合作有限公司、BONLAC公司、奶牛农场主集团、帕玛拉特、雀巢组成的五大集团,生产的牛奶占全国牛奶产量的74%。在北欧,最大的乳品瓦里奥公司垄断了芬兰乳制品80%。乳品行业在市场集中度很高的国家,形成垄断的局面。很明显,中国乳制品行业的市场集中程度与国外相比,仍旧有很大的差距。

2.我国乳制品市场的规模经济性分析

衡量整个产业规模经济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是产业集中度,以及从集中度分析中衍生出的竞争有效性。产业集中度越高,出现规模经济的可能性越大。经过对行业集中度的分析,我认为,乳制品行业具有一定的规模经济,但是规模经济性还需要提高。

前文已经分析过,目前我国乳制品行业的市场集中度处于不断缓慢上升阶段,出现了一定的市场势力。但与世界乳制品大国澳大利亚、芬兰和加拿大等相比,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从大企业层面来看,行业内主要有蒙牛、伊利和光明三家龙头企业,这几家企业的市场份额势均力敌,特别是蒙牛和伊利。2006年—2011年,蒙牛和伊利的市场份额都分别在15%上下波动,两家企业的市场份额较为平衡,但占比都远远低于乳制品发达国家的龙头企业水平。大企业的产品质量和功能都差别不大,综合实力基本上处于同一水平。

为了争夺市场份额,大企业纷纷加入价格战和广告战,造成了过度竞争。价格战是大型乳制品行业最常用使用的方法,但是伤人并不利己,容易患上“反复症”。很多企业为了占据竞争的上风,持续进行价格战。价格“肉搏战”却降低了大企业的利润。而随着网络的发展,信息传播更加便利,广告也经成为乳制品企业,尤其是大企业抢占巩固市场的必不可少的手段。有数据表明,2012年伊利蒙牛光明三家乳企在广告上的投入就达70亿,分别占到企业成本的7%左右。实际上,广告的狂轰滥炸给大企业的生产也带来了很大的压力。综合实力相当导致乳制品行业的大企业只能采用这一类的措施去争夺市场份额,由此带来的利润减少实际上导致了资源低效率配置,因为这些资源并没有被投入实际的生产过程,资源的不充分利用使得规模经济效益不充分。

从小企业层面来说,乳制品行业存在着众多规模不大且技术水平低下的中小企业。这些企业的发展实际上是低水平的重复建设,一方面,小企业自身的效益不高,生产能力闲置;另一方面,也增加乳制品行业的管理难度。发展水平的低下和组织管理的不经济影响了规模经济效益。

综合大小企业的发展状态,我们可以看出,低水平重复建设、过度竞争严重是乳制品行业当前发展过程中的重大问题。这导致了资源配置效率低下,产能过剩,规模经济效益差。

3.我国乳制品市场的进入壁垒分析

(1)必要资本量壁垒

生产乳制品的企业必须具备雄厚的资金来保障技术的不断创新,保障卫生安全和科研开发,不断满足多样化的市场需求。尤其是在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后,企业更需要投入大量资金来保障技术的升级。因此,乳制品行业的资本量壁垒比较高。

(2)绝对成本优势壁垒

目前,中国乳制品业三大巨头伊利、蒙牛、光明通过技术的创新,都控制了最新的生产工艺,培养了许多相关技术人员和专业人才。而且这些大型的企业已经占有了几乎所有的奶源资源,控制了低成本投入物的供应渠道。新企业很难在短时间内建立自己的品牌,培养出自己的科研团队,也很难从在位企业那里抢夺奶源,因此很难拥有核心竞争力,从而无法进入乳制品市场。

(3)规模经济壁垒

从中国三大乳品企业的市场占有率来看,伊利、蒙牛、光明占有了超过一半的乳制品市场,具有一定的规模经济。但是一些区域性,地方性的品牌正在不断崛起,不断追赶前面的大企业,其市场占有率正在逐年提高。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乳制品的需求加大,市场容量还会扩大,乳制品行业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规模经济比较低,但是正在不断提高。

三、结论

我国乳制品行业市场规模仍然不经济。在未来,乳制品行业还需要提高市场集中度,实现节约化生产,提升整体行业的发展水平。各企业塑造产品的差异化,把差异化的战略应用在生产销售各个环节,扩大市场占有率,抢占空白市场,避免价格竞争,提升盈利空间。中国政府加强政策引导,鼓励大型企业兼并控制中小企业,提高市场集中度,实现规模经济。对乳制品行业未来的发展,我们要充满信心。

参考文献:

[1]粟昊.我国著名乳制品企业盈利模式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9.

[2]李迎迎.我国乳制品行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N].东方企业文化,2011,(1).

[3]王爱丽,葛颜祥,耿春燕.乳品行业中小企业的生存之路[N].中国乳业,2005,(02).

[4]何玉成.中国乳品企业“数量战”与市场绩效分析[N].价格理论与实践,2009,(11).

[5]何玉成.乳品企业进入阻挠行为与市场绩效分析[N].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9,(5).

[6]魏传立.我国乳制品的现状与发展研究[N].农机化研究,2010,(1).

[7]石磊.产业经济学[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3.

作者简介:江流(1993- ),女,本科,西南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研究方向:产业经济学

2008~2017 家电新闻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