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GDP视角下贵州省区域发展研究

来源:商场现代化 ·2018年07月29日 21:48

陈子龙

摘 要:随着贵广高铁的修建及开通,伴随着“国发二号文”对贵州省的支持;近些年贵州迎来发展的黄金时期,给贵州大力发展物流业,建立计算机仓储中心城市,建设大型商贸也集聚区等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因此,本文主要从贵州省三州六市GDP角度下对贵州省三州六市的就业情况进行研究与分析,为贵州省三州六市发展提供参考意见。

关键词:贵州省;区域经济;产出就业系数;就业弹性系数

一、理论综述

1.理论发展阶段

区域经济理论主要来自西方经济学,在西方区域经济发展曾经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在爆发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为第一阶段,这一阶段区域经济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学者对产业、公司企业在区位空间选择抉择及内部组织结构工程方面。这段时期涌现了许多到现在仍有影响的区域经济区位理论。

上个世纪40年代末期,也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为第二阶段;这一阶段由于战争的摧毁世界各国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区域问题,从事区域经济学研究的学者逐渐将重点的研究开始转向区域政策问题与经济发展的计量化和模型化研究,提出了许多战略模型和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到上个世纪70年代后期,也就是逐步到达冷战及其现在的全球化年代为第三阶段,这一阶段区域经济理论研究由之前的理论转向实证研究,国与国之间的合作与竞争日益加剧,区域问题日益复杂。

2.理论学派综述

在上述各阶段区域经济发展的这些年中,西方经济学家有着各自的学派区分;其中有着较大影响的理论学派是,建立在以研究西方各国经济区域发展历史经验问题为基础总结而成的历史经验学派;建立在国家高速发展所建立的强调工业化和城镇化为中心的现代学派;建立在强调农业发展与乡村城镇结合部为主要的乡村学派等。

根据本文笔者总结区域经济理论研究,上述这些理论学派之争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特点如表1所示。

二、基于GDP视角下贵州省区域发展实证研究

本部分是借助前人区域经济理论研究的部分模型对贵州省三州六市的就业弹性系数及产出就业系数经济分析,为贵州省个区域发展提供参考建议。

1.借鉴就业弹性系数分析

此处主要借鉴就业弹性系数是从业人数增长率与GDP增长率的比值。即GDP增长1个百分点带动就业增长的百分点,系数越大,吸收劳动力的能力就越强,反之则越弱。当就业弹性水平较低时,即使经济保持高增长,也不一定会对就业有较强的拉动。从就业弹性系数可知经济增长带动就业的比率关系,但在现实的经济运行中,由于受到经济结构、经济增长方式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经济增长与就业之间表现出不同的互动模式,就业弹性的强度和方向也会有所不同。

点弹性就业弹性E=就业增长率(%)/经济增长率(%)

基于就业点弹性的就业情况分析:E=∑Wiei,Wi城市人口占所占省份人口比重,ei为个城市的时间段内的就业弹性平均值。

根据数据处理,得出实证结论如表2所示。

2.借鉴产出就业系数分析

为了考察不同规模城市的GDP所创造的农村从业人员的就业量,这里我们使用了产出就业系数进行分析。各城市就业系数Ai=(Lt-Lt-1)/(GDPt-GDPT-1),L单位万人,GDP单位亿元。然后利用公式A=∑Wiai,Wi城市人口占所占省份人口比重ai为个城市的时间段内的就业系数均值,多次取均值。

根据上面已有的数据计算,有如下就产出带动农村就业能力表3:

四、结论与展望

可以从表2看出这几年贵州省各市州的第一产业就业都在下降,说明农民居民正在逐步向城市转移,农村居民人口也在不断的下降,与前人实际研究相符。而第二产业的就业弹性都为正,表面各市州这几年的就业主要来自第二产业的发展;以贵阳为例GDP每增长一个点就业拉动0.13810928。依次类推。第三产业我们发现毕节,遵义,贵阳的就业弹性出去前三甲;这表明着三个市第三产业发展比较发达,也是符合贵州省“金三角”——贵阳、遵义、毕节发展战略要求的。而黔西南州,黔南州,黔东南州三州的第三产业就业弹性毕节接近,这也是比较符合贵州省这三州的旅游发展服务业吻合情况的。

从表3中我们可知,整个贵州省依然处于第一产业,每增加一亿元的GDP产值能促进贵州省农村就业人口在第一产业的增加就业1499个,依然处于以第一产业为主带动就业的省份。其它依次类推。

参考文献:

[1]周勇等.要素角度的产业划分[J].当代财经,2006(3):88.

[2]韩顺法,李向民.基于产业融合的产业类型演变及划分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9(12):66.

[3]高义.国外关于城市化理论研究的概况[J].北京社会科学,1990(4):143-148;121

[4]陈甬军,景普秋.中国新型城市化道路的理论及发展目标预测[J].经济学动态,2008(9):4-15.

[5]马克斯·韦伯(著),于晓等(译).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2008~2017 家电新闻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