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促进博士人才优先向企业集聚的路径方法

来源:商场现代化 ·2018年07月26日 13:36

冯梦婷 张晓东

摘 要:博士人才是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文章梳理了当前宁波博士人才向企业集聚的具体措施,分析了宁波博士人才向企业集聚存在的主要问题,在此基础上针对性地提出了宁波促进博士人才向企业集聚的有效路径方法。

关键词:宁波;博士;集聚;路径

一、宁波博士人才向企业集聚的意义

博士人才在科技创新人才要素中占有核心地位,促进博士人才向企业集聚,一是可以打造宁波人才高地,落实创新驱动战略;二是能够激发企业创造活力,驱动产业转型升级;三是有助于推动智力资源集聚,加快科研成果转化;四是利于提升企业创新能力,促进人才队伍升级。

二、宁波博士人才向企业集聚措施与存在问题

1.宁波博士人才向企业集聚的主要措施

截止2013年底,宁波全市博士、博士后达到3627人,平均每年增长300名以上,基本涵盖在甬各大高校、企业、科研院所和政府部门,博士人才平均年龄不到40岁,年龄结构呈现年轻化发展趋势。宁波企业工作的博士主要集中在材料、机电、医药等行业。宁波目前促进博士人才向企业集聚的主要措施如下。

(1)工程集聚

通过人才工程促进博士人才向企业集聚,宁波在2011年启动实施高端创业创新团队和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3315计划”。4年来,成功引进集聚了一大批紧缺急需的科技领军人才。总共有84个高端团队和251名海外人才入选“3315计划”,48人入选“国家千人计划”、128人入选“浙江省千人计划”。截至2013年底,“3315计划”人才共创办企业122家,76家已经实现销售,累计销售近45亿元,近3年年均增长60%;累计实现利润4.6亿元,近3年年均增长101.8%,26家企业年销售额突破1000万元、7家突破1亿元,14家企业已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3315计划”对博士人才向企业集聚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借助“3315计划”共引进博士271人,已落户创新人才和团队协助高校、科研院所建立博士点24个,已招收博士研究生109人。

(2)博士后工作站集聚

宁波大力支持博士后工作站建设,以博士后工作站为载体,促进博士人才向企业集聚。宁波市博士后工作起步于1999年,2010年修改完善了《宁波市博士后工作管理办法》,主要措施包括:每年给予设站单位科研资助经费10万元;设站单位每招收1名博士后人员,市财政一次性给予博士后在站生活补助3万元;博士后研究人员在站2年期内,给予每年2万元的培养经费资助;每年组织开展博士后科研项目择优资助评审,资助额度为1~3万元不等,获国家和省择优资助的博士后科研项目,市财按照1:1比例予以配套资助;出站留甬补助:博士后人员出站后留宁波工作并签订3年及以上工作合同的,财政给予总额30万元的补助。2013年我市已设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63家,其中博士后流动站5家,国家级科研工作站24家,省级博士后试点单位33家,宁波市与浙江大学市校合作站1家。设站领域涉及我市机械制造、石油化工、电子信息、药业、环保、新材料等多个行业。累计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302人,在站115人,博士后出站留甬、来甬工作近200人。

(3)政策集聚

一是选送优秀中青年干部攻读博士学位。从2005年开始,宁波市政府选送优秀中青年干部攻读博士学位。10多年来,政府选送工程紧扣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学历人才的实际需求,不断优化专业设置,改进教学服务管理,累计选送博士70余名、硕士1200余名,较好地缓解我市高学历、高素质人才短缺的现状。2014年共有69人报名攻读博士学位,比2012年增加13人。二是鼓励高校博士柔性进企业。宁波市政府鼓励高校博士以挂职锻炼、咨询顾问、服务团队等形式为企业服务,宁波大学、宁波诺丁汉大学、宁波工程学院、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等高校从2003年开始,每年组织教授博士深入企事业单位,解决化工、建筑、交通、海洋、信息、经济、管理、教育、文化等各领域企业存在的科技问题。服务时间一般是1个月到1年,这种柔性的博士人才使用方式,以较低的成本、较高的效率满足了宁波企业科技研发与管理运作的实际需求。

(4)创业集聚

宁波通过各类引才活动,对博士来宁波就业创业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海外的有“海外·宁波周”、“海智宁波之旅”和“清华海外学子宁波行”等活动。精心组织“宁波人才科技周”,推出一些列人才引进活动,如“海外留学人才创业创新政策环境推介会”、“宁波高层次人才引进洽谈会”、“高端创新人才封闭式洽谈会”、“知名高校博士宁波行”、“海外留学人才技术项目展示推介对接洽谈会”、“‘千人计划人才和成果展”、“中国宁波高新技术成果交易洽谈会”、“科技成果推介洽谈会”、“‘百校千企人才培养合作交流大会”、“中国科技创业计划大赛颁奖”等活动,有效的宣传了宁波形象,吸引了博士人才来甬创业。

2.宁波博士人才向企业集聚存在的问题

(1)产业层面:产业创新能力不足,人才需求低

从整体创能力来看,宁波产业创新能力在副省级城市中排名靠后,中国城市发展研究会发布的《中国城市创新报告(2013)》显示,宁波在副省级以上城市综合创新能力排在第10位,位于北京市、上海市、深圳市、杭州市、广州市、天津市、南京市、厦门市、大连市之后,城市创新基础条件与支撑能力、技术产业化能力、品牌创新能力相对较弱,产业创新能力不足直接导致企业对博士人才的吸纳能力和需求程度不高。从产业结构来看,2013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128.9亿元,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276.4亿元,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3741.7亿元,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3110.8亿元,三次产业之比为3.9:52.5:43.6,第二产业任然占主导地位,能支撑宁波第一、第二产业发展的生产性服务业、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以及生活消费性服务业还较为薄弱,从结构和规模上都对博士人才的需求造成一定的制约。从经济单位来看,宁波经济单元中绝大多数是私营企业和中小企业,截至2013年底,宁波共有内资企业191087户,注册资本8540.83亿元,其中私营企业173875家,注册资本5353.97亿元;个体工商户369798户,资金额220.34亿元。中小企业由于发展规模和自身实力的限制,企业的研发能力和融资能力都处于弱势地位,很难吸引和留住博士人才。

(2)政策层面:集聚策略创新少,机制不健全

一是集聚策略创新少,不丰富。宁波的博士人才集聚策略始终跟在其他城市之后,效仿性、改善性的策略较多,原创性的策略较少,缺乏新意,丰富性和多样性不够,难以打造城市知名度、吸引人才的关注。苏州的一系列动作,如“苏州国际精英创业周”、“赢在苏州”国际精英海外创业大赛、“2013海鸥计划”、“海外国际精英创业家鲲鹏计划”、“校园引才引智计划”等策略,覆盖到了海内外各层次优秀博士人才的需求,每年坚持开展,不断优化完善,形成固定的品牌优势,并且根据新的形势,创新更有力的人才吸引策略。宁波在这方面的创新力度还比较小。二是博士人才管理机制还不够健全。优秀博士人才的引进更多的考察个体的能力和素质,单独的优秀博士人才引进后,失去了原来的团队优势,很难发挥应有的价值,目前在整个团队引进的层面政策力度不够大。在具体的管理与服务过程中,讲究共性的情况多,关注个性的时候少,优秀的博士人才往往具有个性化强、具体情况独特、专业技术差异大,引进和用好这些人才最重要的是提供个性化和人性化的服务。其他城市重点人才和柔性使用的博士人才,他们不能脱离原单位,希望在工作保密、子女教育、社会保障、职称待遇方面给予合理的安排。宁波市高校和科研机构博士与企业合作研究的一些鼓励措施与评价机制还比较模糊,一些挂职锻炼和柔性合作开展还不深入,企业和博士人才都有后顾之忧,担心过度的投入不可持续利用。

(3)环境层面:创新发展平台有待优化,城市吸引力不足

一是宁波博士人才创新平台不发达。清华大学启迪创新研究院发布《2014中国城市创新创业环境评价研究报告》显示,2014年中国城市创新创业环境前十名依次是广州、杭州、武汉、成都、苏州、西安、南京、大连和宁波,宁波由2013年的第七名降至2014年的第十名。宁波在高新企业数量和规模,在重点实验室、博士后工作站数量,在重大科技成果产出等方面还处于劣势,创新平台层面的弱势不利于宁波博士人才向企业的集聚发展。二是城市开放度不高,生活压力较大。在课题访谈中,很多博士表示,宁波相对于其他同类城市来说,薪酬的竞争力不高,但消费和房价不低,特别是对于工作不久的博士来水,生活压力相对较大。宁波相比杭州、深圳、大连、青岛等城市开放度不够,非本地人语言不通,感觉很难融入宁波城市与文化中,对外来人才有一定的排斥度,城市的包容力与亲和力不足。三是城市魅力不足。宁波的商贸服务业较为落后,白天繁华热闹、夜晚冷冷清清,文体娱乐项目不够丰富,弱化了城市的魅力与吸引力。

三、宁波促进博士人才向企业集聚的路径方法

1.产业集聚

宏观上要制定产业博士人才集聚计划,争夺国内外优秀博士人才。当前国内外博士人才培养数量日趋增多,学科专业复杂,目标定位多样,培养质量参差不齐,有必要结合宁波未来一段时间经济发展情况制定合适的博士人才集聚计划。把重点行业、重点发展方向作为人才引进范围的指导,确立重点引进对象,提供具有竞争力的引进政策和扶持力度。微观上要引导企业加大对科技研发和人力资本的投入,通过全面落实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和企业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等国家政策,加大研发投入和人才引进的补助力度,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实行重大科技创新专项奖励等方式,鼓励企业加大创新力度,大力集聚高水平博士人才。

2.资本集聚

以资本集聚优秀博士人才,把产业结构升级的投资重点从物质资本转向人力资本,在培养、引进和集聚优秀博士人才中进一步加大对人力资本的投入。一是深化科技银行建设,设立科技信贷风险补偿资金,由市财政出资、各区县和开发区(园区、街区)按照“谁出资、谁受益”的原则进行配套,对列入支持的科技创业企业贷款所产生的损失,由政府和银行共同承担。同时建立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利息补贴机制,把科技银行建设成为机制创新、服务创新、产品创新、面向科技创业企业的信贷专营机构。二是推动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积极鼓励和推动各类金融机构开展专利、版权和商标等知识产权融资业务,制定促进科技企业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办法,对金融机构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业务纳入科技信贷风险补偿体系。

3.载体集聚

一是突出高校工程博士培养能力,扎根与宁波经济实际,避开传统高校学术博士的激烈竞争,体现宁波高校培养特色,培养符合宁波企业需求的创新型应用博士人才,强化工程博士的培养,可以提升博士人才的实际应用与创新能力,促进博士人才向企业集聚。二是深化重点产业人才开发合作,加强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企业技术创新团队建设管理,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建设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以优质的项目和优厚的待遇吸引博士人进站工作,对于毕业后留在宁波工作的博士后研究人员,给予职称评定、科技项目申报、创业方面的大力支持。三是健全博士人才发展平台,进一步提升科技园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研发中心的数量与质量,创新人才载体平台的建设,加大对人才高级项目申报的支持,强化对人才成果的评价与奖励。

4.机制集聚

良好的机制是优秀博士人才源源不断向企业集聚的动力,机制竞争力是城市人才竞争的关键,创新、高效、前卫的机制可以为人才打破束缚人才发展的条条框框,减除人才创造的制约,有效弥补宁波其他方面的短板。一是构建科技入股机制,鼓励以科技成果出资入股确认股权,支持在企业创立之初,通过发起人协议、投资协议或公司章程等形式对科技成果的权属、评估作价、折股数量和比例等事项作出明确约定,形成明晰的产权;鼓励企业明确科技人员在科技成果中享有的权益,按照《科学技术进步法》、《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专利法》和《专利法实施细则》等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在相关的职务发明合同中约定科技人员在职务发明中享有的权益,并依法确认科技人员在企业中的股权。二是健全人才流动机制,进一步消除人才的流动障碍,鼓励博士人才的自由流动、合理配置,消除限制人才流动的壁垒与制约。鼓励国内外高校与科研机构博士人才在企业的柔性工作,给予相应的政策和经费支持。三是完善产学研合作机制,大力推动科教融合,引导博士下企业、博士进社会,引导他们走出来与企业合作,把最先进的生产技术应用与企业,把最新的宁波实践反馈到科学研究、课堂教学中。

5.人才集聚

引进一位高层次人才,就能培育一批创新人才;引进一位高水平博士,就能建立了一张科技创新关系网。要实现以领军人才带动博士人才集聚,要做好几点:一是宁波市人才管理部门要加强人才的情报收集、市场分析、决策管理能力,及时分析宁波企业的人才需求情况,调研宁波人才管理与使用过程中存在的具体问题,掌握宁波经济发展中企业所迫切需要解决的技术难题与对口合适的博士人才。要研究国内外博士人才资源的最新动态,了解优秀人才的资源分布与具体需求,根据宁波经济的建设需求,制定丰富多样,创新力较强的人才引进策略。二是要用好网络渠道,借助优秀博士人才经常使用的网络平台宣传、推广宁波的人才集聚策略,做好传统宁波博士人才引进渠道的维护和优化工作,使其成为稳定的人才流通渠道,在吸引人才的同时,宣传宁波的形象,展示宁波的实力。三是以人性化、个性化的策略争取人才,加强落实人才引进的一事一议机制,充满人情味,切实为博士人才的发展着想,切实解决博士人才向企业集聚的后顾之忧,是打动人才的关键,是制定引进策略的核心。四是加强对博士人才的激励,给予紧缺专业和做出较大贡献博士人才颁发各类荣誉奖励和物质奖励,加大奖励的覆盖面与获奖率,增加城市博士人才吸引的粘性。

6.环境集聚

一是塑造城市品牌,大力发展宁波的商贸服务业,打造宁波月光经济,加强宁波的对外宣传力度,提升宁波的城市形象和城市吸引力。二是优化博士生活环境,有效解决博士人才的住房问题,改善博士人才的居住环境。关心博士子女教育,进一步扩大优质教育的办学规模,新建教育机构,满足各类人才子女教育的需求,妥善安置家属就业。三是搭建信息交流平台,建设宁波博士人才信息库,完善博士人才信息资源,企业可以及时的查找到所需的专业人才,及时发布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的项目供需信息、产学研合作信息科研技术信息等。建设各类博士交流平台,经常性举办文化、体育、休闲、娱乐等活动,促进生活方式的多样化、轻松化、丰富化,满足博士人才的交流合作需求,加快博士人才融入宁波的步伐。

作者简介:冯梦婷,女,宁波工程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市场营销专业学生;指导教师:张晓东,男,宁波工程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企业管理

2008~2017 家电新闻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