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Melitz(2003)将企业出口增长分解为集约边际和扩展边际,为研究者提供了新的视角。然而以往研究中关于二元边际的分解大多基于单产品企业假设,少有文献基于多产品企业假设。本文首次在多产品企业框架下,按照Bernard(2009)的分解方法将中国海关数据库中企业出口的二元边际进行分解,并分析企业出口动态
关键词:二元边际;企业异质性;多产品企
二元边际是企业异质性理论中的重要概念,如何合理的分解企业的二元边际是研究中的核心任务。以往研究中关于二元边际的分解大多基于单产品企业假设,少有文献基于多产品企业假设。本文根据最新发展的多产品企业理论对中国企业出口的二元边际进行,并分析企业出口动态,发现了许多在单产品企业企业理论下未曾发现的规律。
一、二元边际的分解
多产品企业假设下,最典型的是Bernard(2009)的分解方法。Bernard(2009)从动态时间变化与静态截面结构两个层面分解中国出口增长的二元边际。本文主要参考其动态分解方式,考虑在相邻的t-1年至t年间,中国出口总量的变动可以分解为新进入企业带来的出口增加额、退出企业的出口减少额以及持续存在企业出口额的变动之和。持续存在企业的出口变动进一步分解为存在企业新增加的产品-市场对的出口、退出的产品-市场对的出口以及原有的产品-市场对的出口增加额和减少额。以往文献在运用这一分解方法时,仅仅针对静态截面结构层面的分解方式进行了回归,没有对动态时间变化的分解方式进行回归。
具体的,本文采用中国海关数据库中国企业的月度出口数据,样本区间为2000年1月-2005年12月,共计72个月。对于每个月的出口数据,根据每个企业的企业编码、产品编码、出口额信息,按照Bernard(2009)对二元边际进行动态分解的方法,将这72个月度数据相邻月份之间二元边际的变化进行分解。
二、中国多产品企业出口动态分析
根据上述分解方法,即可得到中国多产品企业的二元边际变化。接下来对中国多产品企业的出口动态进行分析。
附表A表示2000年-2005年72个月相邻月份之间,选择进入或者退出市场的企业数和产品数变化、选择增加或者减少产品种类的企业数和产品数变化、保持持续出口的企业数和产品数变化。在企业间扩展边际层面,进入市场的企业数由2000年1月的4957家企业,经历不到6年的变化增加了两倍,增加为2005年11月的14245家企业;相应的进入市场的产品数则翻了两番,由2000年1月的7842种产品,增加为2005年11月的32426种产品。相比而言,退出市场的企业数和产品数变化仅为原来的两倍,具体而言,退出市场的企业数由2000年1月的6726家企业,增加为2005年11月的11933家企业,退出市场的产品数由2000年1月的12734种产品,增加为2005年11月的23004种产品。仔细观察数据变化会发现这样一个特点:在每年年末会有大量的企业选择进入市场,导致相应的进入市场的产品数暴增;同时也有大量的企业选择退出市场,同样导致相应的退出市场的产品数暴增,这一特点可以称之为“年末小高峰”。在企业内扩展边际层面,增加产品种类的企业数以及产品数与减少产品种类的企业数以及产品数情况基本相似,经历不到6年的变化大概增加为2000年年初的三倍。除此之外,增加产品种类的企业数以及产品数与减少产品种类的企业数以及产品数增长幅度基本平稳,在每年年末不存在数量上的激增,和企业间扩展边际相比,企业内扩展边际层面并不存在“年末小高峰”现象。在集约边际层面,持续出口的企业数以及产品数的变化与企业内扩展边际层面相似,2005年年末的水平基本是2000年年初的三倍,增长幅度基本平稳,也不存在“年末小高峰”现象。
附表A仅仅表示2000年-2005年72个月相邻月份之间,多产品企业的不同选择(进入或者退出市场、增加或者减少产品种类、保持持续出口)导致的企业数和产品数变化,附表B则表示了由于多产品企业的这些不同选择导致的二元边际的变化大小。在企业出口额变化总量层面,经过使用月度数据进行分解得到的观察结果和年度数据逐年增长大不相同:在月度数据细分层面,相邻月份之间的变化不再是大幅增长,而是既有增加又有减少,有些月份甚至变化幅度极大。年度数据层面仅仅描绘了一幅不断增长的景象,月度数据则更加细致真实的描绘了出口额的频繁、正负双向和较大幅度的变动。
接下来将数据由企业出口额总量层面细分到二元边际层面。具体的,在企业间扩展边际层面,由于企业进入市场导致的出口增加量与企业退出市场导致的企业出口减少量数量规模不是很大,正负效应相互抵销,总效应一般很小,绝对值介于2-5(亿)美元之间。由于存在“年末小高峰”现象,每年年末企业进入市场导致的出口增加量与企业退出市场导致的企业出口减少量激增,但是后者在数量规模上远远是前者的数倍。在企业内扩展边际层面,企业增加新的产品种类导致的企业出口的增加额与企业剔除已有产品种类导致的企业出口的减少量数量规模变化比较稳定,绝对值介于20-40(亿)美元之间。虽然在分析企业数和产品数变化时未发现存在“年末小高峰”现象,在分析企业出口额变化时,“年末小高峰”现象却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例如,2004年12月-2005年1月,企业增加新的产品种类导致的企业出口的增加额为61(亿)美元,之前之后月份仅为48、43(亿)美元;企业增加新的产品种类导致的企业出口的增加额与企业剔除已有产品种类导致的企业出口的减少量110(亿)美元,之前之后月份仅为-45、-47(亿)美元。在集约边际层面,持续出口的企业出口额的增加量和减少量变化幅度很大,正负方向都有,“年末小高峰”现象对集约边际同样造成了影响。
附表C则表示了多产品企业的这些不同选择导致的二元边际的变化大小所占的比重大小。一般而言,集约边际对企业出口额的变化贡献最大。例如2003年2月-3月,集约边际贡献了80.89%,企业间扩展边际贡献8.17%,企业内扩展边际贡献10.94%。然而有些月份,扩展边际分解量的贡献会超过集约边际的贡献。例如,2002年5月-6月的集约边际为84.36%,贡献度依然是第一位,然而企业进入市场50.12%,企业退出市场-38.51%,绝对值加总已经超过集约边际。更加出人意料的是,虽然企业内扩展边际仅为4.04%,相对于集约边际微乎其微,然而企业增加产品种类对出口量的贡献为210.06%,企业减少产品种类对出口量变化的贡献为-206.02%,大约是集约边际的三倍。在单产品理论框架下,仅能得出集约边际的占主导的结论,忽视了企业因增加或者减少产品种类对出口量变化的贡献,也只有在多产品理论框架下才能将企业内扩展边际进行分解,才能发现企业内扩展边际对于出口量变化的贡献。
参考文献:
[1]Bernard AB,Jensen JB,Redding SJ,etal.The margins of US trade(long version)[R]. 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2009.
[2]Melitz MJ.The impact of rade on intraindustry reallocations and aggregate industry productivity[J].Econometrica,2003,71(6):1695-1725.
[3]李新,曹婷.企业出口动态、二元边际与出口增长:来自中国的证据[J].国际贸易问题,2013,08:25-37.
[4]钱学锋,王胜,陈勇兵.中国的多产品出口企业及其产品范围:事实与解释[J].管理世界,2013,01:9-27+66.
[5]施炳展.中国出口增长的三元边际[J].经济学(季刊),2010,04:1311-1330.
[6]王翠竹.企业进入、退出与出口增长——来自中国的例证[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学报,2012,04:58-67
作者简介:张梦林,浙江财经大学经济与国际贸易学院,2012级国际贸易学专业研究
摘 要:Melitz(2003)将企业出口增长分解为集约边际和扩展边际,为研究者提供了新的视角。然而以往研究中关于二元边际的分解大多基于单产品企业假设,少有文献基于多产品企业假设。本文首次在多产品企业框架下,按照Bernard(2009)的分解方法将中国海关数据库中企业出口的二元边际进行分解,并分析企业出口动态
关键词:二元边际;企业异质性;多产品企
二元边际是企业异质性理论中的重要概念,如何合理的分解企业的二元边际是研究中的核心任务。以往研究中关于二元边际的分解大多基于单产品企业假设,少有文献基于多产品企业假设。本文根据最新发展的多产品企业理论对中国企业出口的二元边际进行,并分析企业出口动态,发现了许多在单产品企业企业理论下未曾发现的规律。
一、二元边际的分解
多产品企业假设下,最典型的是Bernard(2009)的分解方法。Bernard(2009)从动态时间变化与静态截面结构两个层面分解中国出口增长的二元边际。本文主要参考其动态分解方式,考虑在相邻的t-1年至t年间,中国出口总量的变动可以分解为新进入企业带来的出口增加额、退出企业的出口减少额以及持续存在企业出口额的变动之和。持续存在企业的出口变动进一步分解为存在企业新增加的产品-市场对的出口、退出的产品-市场对的出口以及原有的产品-市场对的出口增加额和减少额。以往文献在运用这一分解方法时,仅仅针对静态截面结构层面的分解方式进行了回归,没有对动态时间变化的分解方式进行回归。
具体的,本文采用中国海关数据库中国企业的月度出口数据,样本区间为2000年1月-2005年12月,共计72个月。对于每个月的出口数据,根据每个企业的企业编码、产品编码、出口额信息,按照Bernard(2009)对二元边际进行动态分解的方法,将这72个月度数据相邻月份之间二元边际的变化进行分解。
二、中国多产品企业出口动态分析
根据上述分解方法,即可得到中国多产品企业的二元边际变化。接下来对中国多产品企业的出口动态进行分析。
附表A表示2000年-2005年72个月相邻月份之间,选择进入或者退出市场的企业数和产品数变化、选择增加或者减少产品种类的企业数和产品数变化、保持持续出口的企业数和产品数变化。在企业间扩展边际层面,进入市场的企业数由2000年1月的4957家企业,经历不到6年的变化增加了两倍,增加为2005年11月的14245家企业;相应的进入市场的产品数则翻了两番,由2000年1月的7842种产品,增加为2005年11月的32426种产品。相比而言,退出市场的企业数和产品数变化仅为原来的两倍,具体而言,退出市场的企业数由2000年1月的6726家企业,增加为2005年11月的11933家企业,退出市场的产品数由2000年1月的12734种产品,增加为2005年11月的23004种产品。仔细观察数据变化会发现这样一个特点:在每年年末会有大量的企业选择进入市场,导致相应的进入市场的产品数暴增;同时也有大量的企业选择退出市场,同样导致相应的退出市场的产品数暴增,这一特点可以称之为“年末小高峰”。在企业内扩展边际层面,增加产品种类的企业数以及产品数与减少产品种类的企业数以及产品数情况基本相似,经历不到6年的变化大概增加为2000年年初的三倍。除此之外,增加产品种类的企业数以及产品数与减少产品种类的企业数以及产品数增长幅度基本平稳,在每年年末不存在数量上的激增,和企业间扩展边际相比,企业内扩展边际层面并不存在“年末小高峰”现象。在集约边际层面,持续出口的企业数以及产品数的变化与企业内扩展边际层面相似,2005年年末的水平基本是2000年年初的三倍,增长幅度基本平稳,也不存在“年末小高峰”现象。
附表A仅仅表示2000年-2005年72个月相邻月份之间,多产品企业的不同选择(进入或者退出市场、增加或者减少产品种类、保持持续出口)导致的企业数和产品数变化,附表B则表示了由于多产品企业的这些不同选择导致的二元边际的变化大小。在企业出口额变化总量层面,经过使用月度数据进行分解得到的观察结果和年度数据逐年增长大不相同:在月度数据细分层面,相邻月份之间的变化不再是大幅增长,而是既有增加又有减少,有些月份甚至变化幅度极大。年度数据层面仅仅描绘了一幅不断增长的景象,月度数据则更加细致真实的描绘了出口额的频繁、正负双向和较大幅度的变动。
接下来将数据由企业出口额总量层面细分到二元边际层面。具体的,在企业间扩展边际层面,由于企业进入市场导致的出口增加量与企业退出市场导致的企业出口减少量数量规模不是很大,正负效应相互抵销,总效应一般很小,绝对值介于2-5(亿)美元之间。由于存在“年末小高峰”现象,每年年末企业进入市场导致的出口增加量与企业退出市场导致的企业出口减少量激增,但是后者在数量规模上远远是前者的数倍。在企业内扩展边际层面,企业增加新的产品种类导致的企业出口的增加额与企业剔除已有产品种类导致的企业出口的减少量数量规模变化比较稳定,绝对值介于20-40(亿)美元之间。虽然在分析企业数和产品数变化时未发现存在“年末小高峰”现象,在分析企业出口额变化时,“年末小高峰”现象却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例如,2004年12月-2005年1月,企业增加新的产品种类导致的企业出口的增加额为61(亿)美元,之前之后月份仅为48、43(亿)美元;企业增加新的产品种类导致的企业出口的增加额与企业剔除已有产品种类导致的企业出口的减少量110(亿)美元,之前之后月份仅为-45、-47(亿)美元。在集约边际层面,持续出口的企业出口额的增加量和减少量变化幅度很大,正负方向都有,“年末小高峰”现象对集约边际同样造成了影响。
附表C则表示了多产品企业的这些不同选择导致的二元边际的变化大小所占的比重大小。一般而言,集约边际对企业出口额的变化贡献最大。例如2003年2月-3月,集约边际贡献了80.89%,企业间扩展边际贡献8.17%,企业内扩展边际贡献10.94%。然而有些月份,扩展边际分解量的贡献会超过集约边际的贡献。例如,2002年5月-6月的集约边际为84.36%,贡献度依然是第一位,然而企业进入市场50.12%,企业退出市场-38.51%,绝对值加总已经超过集约边际。更加出人意料的是,虽然企业内扩展边际仅为4.04%,相对于集约边际微乎其微,然而企业增加产品种类对出口量的贡献为210.06%,企业减少产品种类对出口量变化的贡献为-206.02%,大约是集约边际的三倍。在单产品理论框架下,仅能得出集约边际的占主导的结论,忽视了企业因增加或者减少产品种类对出口量变化的贡献,也只有在多产品理论框架下才能将企业内扩展边际进行分解,才能发现企业内扩展边际对于出口量变化的贡献。
参考文献:
[1]Bernard AB,Jensen JB,Redding SJ,etal.The margins of US trade(long version)[R]. 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2009.
[2]Melitz MJ.The impact of rade on intraindustry reallocations and aggregate industry productivity[J].Econometrica,2003,71(6):1695-1725.
[3]李新,曹婷.企业出口动态、二元边际与出口增长:来自中国的证据[J].国际贸易问题,2013,08:25-37.
[4]钱学锋,王胜,陈勇兵.中国的多产品出口企业及其产品范围:事实与解释[J].管理世界,2013,01:9-27+66.
[5]施炳展.中国出口增长的三元边际[J].经济学(季刊),2010,04:1311-1330.
[6]王翠竹.企业进入、退出与出口增长——来自中国的例证[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学报,2012,04:58-67
作者简介:张梦林,浙江财经大学经济与国际贸易学院,2012级国际贸易学专业研究
摘 要:Melitz(2003)将企业出口增长分解为集约边际和扩展边际,为研究者提供了新的视角。然而以往研究中关于二元边际的分解大多基于单产品企业假设,少有文献基于多产品企业假设。本文首次在多产品企业框架下,按照Bernard(2009)的分解方法将中国海关数据库中企业出口的二元边际进行分解,并分析企业出口动态
关键词:二元边际;企业异质性;多产品企
二元边际是企业异质性理论中的重要概念,如何合理的分解企业的二元边际是研究中的核心任务。以往研究中关于二元边际的分解大多基于单产品企业假设,少有文献基于多产品企业假设。本文根据最新发展的多产品企业理论对中国企业出口的二元边际进行,并分析企业出口动态,发现了许多在单产品企业企业理论下未曾发现的规律。
一、二元边际的分解
多产品企业假设下,最典型的是Bernard(2009)的分解方法。Bernard(2009)从动态时间变化与静态截面结构两个层面分解中国出口增长的二元边际。本文主要参考其动态分解方式,考虑在相邻的t-1年至t年间,中国出口总量的变动可以分解为新进入企业带来的出口增加额、退出企业的出口减少额以及持续存在企业出口额的变动之和。持续存在企业的出口变动进一步分解为存在企业新增加的产品-市场对的出口、退出的产品-市场对的出口以及原有的产品-市场对的出口增加额和减少额。以往文献在运用这一分解方法时,仅仅针对静态截面结构层面的分解方式进行了回归,没有对动态时间变化的分解方式进行回归。
具体的,本文采用中国海关数据库中国企业的月度出口数据,样本区间为2000年1月-2005年12月,共计72个月。对于每个月的出口数据,根据每个企业的企业编码、产品编码、出口额信息,按照Bernard(2009)对二元边际进行动态分解的方法,将这72个月度数据相邻月份之间二元边际的变化进行分解。
二、中国多产品企业出口动态分析
根据上述分解方法,即可得到中国多产品企业的二元边际变化。接下来对中国多产品企业的出口动态进行分析。
附表A表示2000年-2005年72个月相邻月份之间,选择进入或者退出市场的企业数和产品数变化、选择增加或者减少产品种类的企业数和产品数变化、保持持续出口的企业数和产品数变化。在企业间扩展边际层面,进入市场的企业数由2000年1月的4957家企业,经历不到6年的变化增加了两倍,增加为2005年11月的14245家企业;相应的进入市场的产品数则翻了两番,由2000年1月的7842种产品,增加为2005年11月的32426种产品。相比而言,退出市场的企业数和产品数变化仅为原来的两倍,具体而言,退出市场的企业数由2000年1月的6726家企业,增加为2005年11月的11933家企业,退出市场的产品数由2000年1月的12734种产品,增加为2005年11月的23004种产品。仔细观察数据变化会发现这样一个特点:在每年年末会有大量的企业选择进入市场,导致相应的进入市场的产品数暴增;同时也有大量的企业选择退出市场,同样导致相应的退出市场的产品数暴增,这一特点可以称之为“年末小高峰”。在企业内扩展边际层面,增加产品种类的企业数以及产品数与减少产品种类的企业数以及产品数情况基本相似,经历不到6年的变化大概增加为2000年年初的三倍。除此之外,增加产品种类的企业数以及产品数与减少产品种类的企业数以及产品数增长幅度基本平稳,在每年年末不存在数量上的激增,和企业间扩展边际相比,企业内扩展边际层面并不存在“年末小高峰”现象。在集约边际层面,持续出口的企业数以及产品数的变化与企业内扩展边际层面相似,2005年年末的水平基本是2000年年初的三倍,增长幅度基本平稳,也不存在“年末小高峰”现象。
附表A仅仅表示2000年-2005年72个月相邻月份之间,多产品企业的不同选择(进入或者退出市场、增加或者减少产品种类、保持持续出口)导致的企业数和产品数变化,附表B则表示了由于多产品企业的这些不同选择导致的二元边际的变化大小。在企业出口额变化总量层面,经过使用月度数据进行分解得到的观察结果和年度数据逐年增长大不相同:在月度数据细分层面,相邻月份之间的变化不再是大幅增长,而是既有增加又有减少,有些月份甚至变化幅度极大。年度数据层面仅仅描绘了一幅不断增长的景象,月度数据则更加细致真实的描绘了出口额的频繁、正负双向和较大幅度的变动。
接下来将数据由企业出口额总量层面细分到二元边际层面。具体的,在企业间扩展边际层面,由于企业进入市场导致的出口增加量与企业退出市场导致的企业出口减少量数量规模不是很大,正负效应相互抵销,总效应一般很小,绝对值介于2-5(亿)美元之间。由于存在“年末小高峰”现象,每年年末企业进入市场导致的出口增加量与企业退出市场导致的企业出口减少量激增,但是后者在数量规模上远远是前者的数倍。在企业内扩展边际层面,企业增加新的产品种类导致的企业出口的增加额与企业剔除已有产品种类导致的企业出口的减少量数量规模变化比较稳定,绝对值介于20-40(亿)美元之间。虽然在分析企业数和产品数变化时未发现存在“年末小高峰”现象,在分析企业出口额变化时,“年末小高峰”现象却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例如,2004年12月-2005年1月,企业增加新的产品种类导致的企业出口的增加额为61(亿)美元,之前之后月份仅为48、43(亿)美元;企业增加新的产品种类导致的企业出口的增加额与企业剔除已有产品种类导致的企业出口的减少量110(亿)美元,之前之后月份仅为-45、-47(亿)美元。在集约边际层面,持续出口的企业出口额的增加量和减少量变化幅度很大,正负方向都有,“年末小高峰”现象对集约边际同样造成了影响。
附表C则表示了多产品企业的这些不同选择导致的二元边际的变化大小所占的比重大小。一般而言,集约边际对企业出口额的变化贡献最大。例如2003年2月-3月,集约边际贡献了80.89%,企业间扩展边际贡献8.17%,企业内扩展边际贡献10.94%。然而有些月份,扩展边际分解量的贡献会超过集约边际的贡献。例如,2002年5月-6月的集约边际为84.36%,贡献度依然是第一位,然而企业进入市场50.12%,企业退出市场-38.51%,绝对值加总已经超过集约边际。更加出人意料的是,虽然企业内扩展边际仅为4.04%,相对于集约边际微乎其微,然而企业增加产品种类对出口量的贡献为210.06%,企业减少产品种类对出口量变化的贡献为-206.02%,大约是集约边际的三倍。在单产品理论框架下,仅能得出集约边际的占主导的结论,忽视了企业因增加或者减少产品种类对出口量变化的贡献,也只有在多产品理论框架下才能将企业内扩展边际进行分解,才能发现企业内扩展边际对于出口量变化的贡献。
参考文献:
[1]Bernard AB,Jensen JB,Redding SJ,etal.The margins of US trade(long version)[R]. 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2009.
[2]Melitz MJ.The impact of rade on intraindustry reallocations and aggregate industry productivity[J].Econometrica,2003,71(6):1695-1725.
[3]李新,曹婷.企业出口动态、二元边际与出口增长:来自中国的证据[J].国际贸易问题,2013,08:25-37.
[4]钱学锋,王胜,陈勇兵.中国的多产品出口企业及其产品范围:事实与解释[J].管理世界,2013,01:9-27+66.
[5]施炳展.中国出口增长的三元边际[J].经济学(季刊),2010,04:1311-1330.
[6]王翠竹.企业进入、退出与出口增长——来自中国的例证[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学报,2012,04:58-67
作者简介:张梦林,浙江财经大学经济与国际贸易学院,2012级国际贸易学专业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