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学生假期大不同

来源:大科技·百科新说 ·2018年06月08日 08:36

王妃

假期,对于现在学生来说,就像和学校偶尔的甜蜜约会,一到假期,对于学校生活的恼骚不满也立刻减少了许多。那么,古代的学生,也有放假的福利吗?

忙时务农,闲时读书

在古代,其实也有学生放假之说。隋唐时期,“国子监”,是当时公立的最高学府,也有类似现在学校的“寒暑假”制度,但放假时间上却大不一样,显示出古代学习与放假的意义与今天大不一样。

和现在“暑假”类似的是“田假”,也就是俗称的“农忙假”。每年农历五月,“国子监”的学生,都有一个月的假期。不过,现在暑假的放假原因是为了让学生避暑,古时候的“暑假”安排却是以农事为中心。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在古代,四月末五月初,正是大麦成熟时,这个时候农家收了大麦后,还要赶着种粳稻,是一年当中最忙的时候。放“田假”主要目的就是让农家学生回家下地割麦,缓解农村的劳工荒。

“授衣假”则对应现在的寒假,时间为每年农历九月份,放假天数也是一个月左右。这个时间,秋收忙完,处于农闲时期,妇女们的纺丝织麻工作大体完成,有时间专门为学子准备厚衣厚鞋等过冬衣物。天气转凉后,学生们可以乘着父母有空,回家去取过冬的衣服。

其实,不仅“国子监”是这样,许多朝代的小学教育也主要是利用农闲时间,农忙时则需要放假回家帮家里务农。比如在汉代,入学有三个时期,分别是正月农事结束的时候、八月暑退的时候,以及十一月冰天雪地的时候,除了八月暑退与现在的秋季开学类似,其他两个都是赶在农忙结束后开始入学。此后,古代乡村小学冬季入学更是成了主流。

没有星期六日之说

在西方基督教国家,上帝在第六天完成了一切的创世工作,在第七天决定休息。星期日是主日,所以在这些国家,一周七天里,原本一周是六天工作,只有周日休息,为了去教堂礼拜上帝。后来将周六也加进来,才改为双休。

中国近代的学制改革,诸如小学、中学、大学学科和学年设置多为参考西方而建立,休息日的设置也受其影响。1902年,参考了西方学制,清政府颁布的关于中学和大学的有关章程里,明确规定了星期日休息。

但中国古代没有星期这种日期计算方式,因此,古代中国学生也没有周日休息一天之说。那么,他们平时又是怎么放假的呢?其实,那时正规的学堂,假期没有今天多。再拿国子监的学生来说,除了“田假”和“授衣假”,他们还有一种假期是“旬假”。一旬为十天,以十天为一周期,学生们会参加一次旬考,旬考结束后,只放一天假,以供学生们休息。

所以,比起他们,如今的学生们现在能享受到一年中近三个月的假期,以及周六日双假的福利,还是很幸福的。

请假不归当开学

除了学校规定的放假制度外,古代的学生们还可以请事假。现在人常用的请假理由——感冒假,就来源于南宋陈鹄的创造。时为太学生的陈鹄,曾在阁馆中供职,工作除了编撰和检阅文薄,每晚还需要值夜班。有一次陈鹄想请假出去,就创造了一个新词“感风”,写了“感风,免宿”的假条,随后,感风假在清代成为感冒假,流行到现代,依然是请假时人们常用的不二选择。

迅速风靡官场的“感风簿”一词,让陈鹄很是沾沾自喜。不过,这请假在古代,还是件极为严肃的事情。在历朝国家投资创办的最高学府“国子监”里,遇到了紧急事,如家中老人去世,或者休“援衣假”时,路途遥远突遇暴风暴雨等恶劣天气,也是可以请假的。但这一请假还得慎之又慎,因为监生们(国子监就读的学生)得直接向皇帝请假。

既然是皇帝金口玉言亲自批示的,逾期不归,后果自然就会很严重。比如在唐朝,如果学生申请适当延长了假期后仍然没有按时返校,则予以辞退处理。

不过,在古代,这些严苛的放假和请假制度仅限于少部分学校,这些学校有成体系的教育模式,学生也像今天的学校学生一样,以学习为第一要务。但在中国农村小学课堂,管理就不是那么严,学生在收割农忙季节更多的是留在家里干农活,学习反而是次要的了。

2008~2017 家电新闻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