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嵌入式”养老:一种新型的养老模式探索

来源:中国经贸 ·2018年05月27日 20:36

吴梦园 徐旭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项目编号:201610069025,项目经费:20000元)部分研究成果

【摘 要】目前,我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我国老龄化主要呈现老年人口规模大、增长快,高龄化趋势显著、“未富先老”经济压力巨大,老年人口城乡区域分布不均衡等特点。随着我国社会老龄化步伐的加快,养老服务的市场也不断发展。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重的増大,预示着未来社会要以老年人的需求为主要市场,老齡产业将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嵌入式”养老模式与居家养老、机构养老、社区养老相比在资源、功能、运营模式上有诸多优势,代表着未来养老模式的新趋势、新走向。

【关键词】养老模式;公建民营;“嵌入式”养老

一、我国老年人口现状

国际上通常认为,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0%,或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即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处于老龄化社会。我国在2000 年就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近年来,我国老龄化进程不断加快,主要体现在老年人口规模大、增长快,高龄化与“未富先老”趋势显著(人口转变与人均收入提高之间的这种缺口,可以被表述为“未富先老”。),老年人口城乡区域分布不均衡等方面。

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23086万人,占总人口的16.7%,比上年增加了0.6个百分点;65周岁及以上人口15003万人,占总人口的10.8%,比上年增加0.3个百分点。2016年全国劳动年龄人口(16周岁以上至60周岁以下,不含60周岁)为90747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65.6%,比上一年减少了349万人。我国劳动年龄人口自2012年已连续5年净减少。此外,从地区层面来看,城镇老年人口多于农村。东中部地区老年人口密度相对较大,人口老龄化形势相对严峻。而西部地区人口压力相对较小。东部地区人口老龄化正逐渐向中部和西部地区转移。图1、图2所示的是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数、人口抚养比。

二、现有养老模式的比较分析

现阶段,我国的养老方式主要有居家养老、机构养老和社区养老。

居家养老是最基本的养老方式,根据《关于全面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意见》对居家养老服务的界定:“居家养老服务是指政府和社会力量依托社区,为居家的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康复护理和精神慰藉等方面服务的一种服务形式”但是,随着“银发危机”和中国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居家养老正面临着空前严峻的挑战。家庭规模缩小,孤寡、失独、独居老人的数量快速增长,无疑给居家养老模式产生了强烈的冲击。居家养老在新形势下的脆弱性和局限性日益显现出来。

机构养老服务以设施建设为重点,通过设施建设,实现其基本养老服务功能。中国养老机构在取得较快发展的同时,还面临3个方面问题:首先,养老机构供给结构呈“哑铃型”(高多、中少、低多)主要存在高端养老机构床位过剩而低端养老机构床位不足的结构性扭曲局面。其次,机构养老公共政策支持不均衡、重公办轻民办。许多民办养老机构得不到相应优惠待遇及资金支持,致使其维生艰难或难以发展。最后,老年人入住意愿低。多数老年人受传统养老观念影响不愿意入住养老机构。机构养老受资源、成本和传统养老观念的局限,无法也不可能大规模推广。

社区养老是将机构养老中的服务引入社区,实行社区的在家养老。当前社区养老面临资金支持力度不足(仅靠政府投入的单一模式无法满足社区养老服务日益壮大的需求)、 社区养老监管机制不全、服务供给趋于同质化、 缺乏专业化养老人才、组织资源过于行政化、社会组织发展缓慢等问题,亟须完善和改进。表1(3种基本养老方式联系与区别)

上述3种主要养老方式存在着诸多不足。因此,探寻一个新的养老方式迫在眉睫。

三、未来养老模式新趋势:嵌入式养老

“嵌入式”社区养老模式是机构养老和社区养老两种模式的补充和整合。即以社区养老为载体,以资源嵌入、功能嵌入和多元的运作方式嵌入为理念,通过竞争机制在社区内嵌入一个市场化运营的养老方式,整合周边养老服务资源,为老年人就近养老提供专业化、个性化、便利化的养老服务。

作为全国最早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城市,上海如今已步入深度老龄化阶段。从2014年下半年起,上海开始试点一种社区嵌入式、多功能、综合性养老服务机构—长者照护之家。机构照顾与上门服务自由切换。这种“家门口微型养老院”不仅满足老人的基本养老服务需求,而且注重其情感方面的需求。通过将养老机构“嵌入”老年人居住的社区,使老人在不离开熟悉的人际关系、社区环境背景下享受专业化的养老服务,丰富了社区养老功能。近期,普陀区万里街道爱照护长者照护之家正式开放。万里爱照护长者照护之家采取了“PPP”的合作模式,由街道搭建平台,专业社会组织运营管理,运转基于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老人每月支付一定费用,可以按照需要实现 “堂吃”(社区机构照护)与“外卖”(居家上门照护)的自由切换。在已有的48张床位中,有34张床位(约占70%)属于政府托底的公办养老床位,打通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建立多样化照护服务体系,实现养老服务离老人只有“一碗汤的距离”。这种模式已经在上海10多个街道社区推广。

上海试点的“嵌入式”社区养老模式在空间设计上:干净、卫生、温馨的环境,加之嵌入社区,可以让老人第一时间享受到专业服务。在运营方式上:将 PPP模式引入养老产業运营管理,构建“ 嵌入式”社区养老运营机制。 在服务内容上:以养老服务供给与老人需求为出发点,寻求机构养老与社区服务的契合点,针对服务供给主体、社区活动场所与受众需求多方展开研究,区别于以往基于“ 压力—应对” 的角度分析以及单方面养老需求的研究。

四、天津市开展嵌入式养老的可行性分析

截至2016年底,天津市户籍总人口达1044.40万,其中60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口数为243.90万,占全市户籍总人口的比例为23.35%。人口老龄化程度超过全国平均值,在上海、北京之后,位列全国第三。“十二五”期间,天津老龄化进程加速,平均每年增加约10.79万老年人口,预测到“十三五”末,老年人口将达到273万人,占总人口比重将超过25%,意味着每4人当中就有1位是老年人。老龄化程度发展迅速。天津地区老龄化在数量、速度方面与上海有诸多相同之处,但也具有特殊的地域特色。我们在积极借鉴上海成功模式的同时,也要把“嵌入式”社區养老模式与天津地域相结合。

在此,我们从天津市老年人养老需求角度入手,采用抽样调查的方法,以天津市北辰、南开、和平区为例,抽取了60岁及以上老年人样本440份,运用问卷调查法对这些样本进行了调查。共发放问卷440份,回收440份,其中有效问卷425份,回收有效率为96.59%。

为进一步研究各变量对调查对象是否选择“嵌入式”养老模式的影响程度。我们选择spss21.0中基于联结函数Logit的PLUM有序回归模型。有序回归的协变量包括年龄、婚姻、自理状况、经济状况、文化程度、子女数、居住状况、子女探望。养老方式选择和性别分别作为因变量和因子。首先,我们对模型的变量进行定义,见表2。

基于联结函数Logit的PLUM有序回归:

基于联结函数Logit的PLUM有序回归结果显示:在养老方式的选择中,有48.9%的老年人选择“嵌入式”养老模式,51.1%的老年人选择非“嵌入式”养老模式。自理状况、经济状况、文化程度、居住状况、子女探望p值均小于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自理状况越好,经济状况在1000-3000元之间,文化程度处于初中、高中或中专,夫妻或单独居住,子女探望时间在一周至一个月更倾向于选择“嵌入式”养老模式。对于经济条件更好、自理能力较差、与子女同住等则更倾向于选择非“嵌入式”养老模式。

存在问题:

“嵌入式”养老模式主张结合社会内部以及社区周边的养老服务资源,既可以提供机构入住养老服务又可以提供入户养老服务,集中了传统家庭养老、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三者的优势。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首先,大多数街道受房源、地价等因素所能提供的场地和设施有限。床位太少、完全供不应求,以及接收对象大多局限于生活能够自理的老年人是当下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其次,目前社会力量参与养老事业,在待遇上和政府办的养老机构还存在较大差异。社会力量兴办的养老机构,在启动时必然产生一定的融资财务成本,而这些成本最终都会转嫁到老人身上。最后,养老护理人员缺口相当大。缺乏高水平护理人员是发展好养老服务业必须正视的一个难题。缺专业的培训机构,缺优秀的师资队伍,也缺愿意从事护理行业的生源。此外,一些小区居民往往不希望把这种开在社区里的养老机构设在自己家附近,害怕有重大传染病患者、医疗垃圾等“污染”小区环境。

五、可行性措施

1.人才建设方面

(1)专业人才队伍与再就业工作相结合。与相关护理院校建立合作,开设老年服务、老年社会工作等专业。稳定人才输送渠道,从源头上培养具有扎实专业技能的老年服务高级人才。并与再就业工作相结合,吸纳社会中有一定技能和业务素质的未就业人员到养老服务行业中来,根据工作质量等给予一定的养老服务补贴,提高困难群体的收入。完善养老服务工作职业资质认证制度。对养老服务人员进行专业技能培训,设立(初、中、高三个)技术等级,实行职业资格技术认证,持证上岗。按等级设立收费标准和薪酬水平,提高城市社区老年服务工作人员的知识水平与服务水平、改善其工作态度,使之操作更加规范、科学。

(2)志愿者、义工作为“嵌入式”社区养老服务的补充。建立社区志愿者登记注册制度,明确志愿者服务内容和范围。完善“时间储蓄”互助服务形式。“提供”与“获得”服务相挂钩。“时间储蓄”的概念来自于西方,直译为“时间银行(Time Bank)”。在我国,这一模式被运用到低龄老人为高龄老人的服务之中,把服务者对他人提供的服务换算成时间,进行记录、存档,待服务者自己需要时,再由其他服务者为其提供相应的服务,实质上是一种“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接力式养老模式。具体做法是:低龄老人在身体状况允许的条件下给高龄老人提供服务,并将自己的劳动时间纳入服务管理系统,当自己年老时,同等地享有被其他低龄老人服务的权利。“时间储蓄”给予参与者确定的回报,但前提必须有一个完善的管理制度、规范的服务兑换行为、健全的监管机制作依托。

2.政府服务方面

(1)加大政府财政投入,拓宽资金来源渠道。一方面可以采用公开招标的方式购买服务;另一方面,制定社区居家养老资金预算制度和社区养老护理基金。对于社区自筹资金,可以根据服务对象、服务内容的不同制定合理的收费标准。同时,将养老服务业补助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中,保证社区养老服务的正常运转,同时应对生活困难的老人予以一定补贴。通过政府补助等一系列优惠政策引导社会养老服务资源向老人靠拢。此外,对于护理基金,政府要列入当年的财政预算,并且对各地区基金投入比例进行规定,定期考核。

(2)全面规划与整合各种社会资源。以老年人需求为导向,充分利用民间资本解决养老服务面临的总量不足和结构不合理的双重矛盾。政府与民间机构可以利用零碎地块新建或与其它建筑合建,插建老年服务设施,充分调动市场配置功能。

(3)鼓励非营利组织与志愿者参与社区养老服务。保证社会组织的相对独立性。同时,政府应把一些事业单位(工作职能等同于非营利组织)转变为非营利组织。并在资金、税收等方面予以支持,提高其服务的质量和积极性。

(4)健全“嵌入式”社区养老相关的法律法规。重视顶层设计,积极推动各项法律法规的落实。制定养老法律和服务标准,出台养老产业支持政策。完善老年人在生活救助、就医等方面的优惠政策。逐步使养老服务领域内法律、法规、规范性文件和政策措施在纵向上相连贯、横向上相协调。借鉴国外经验,在个别省市先行试点长期护理服务法,保障老年人的基本权益。

(5)加强宣传推广。在关于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的调研中发现,相当一部分老年人对于社区内的日间照料中心、社区食堂提供的服务、收费等模糊不清、知之甚少,宣传不到位是造成这种情况的重要原因之一。为此,政府和相关媒体应加大宣传力度,传统媒介和现代电子媒介相结合,提高宣传效果,引导老年人改变观念,接受社会化养老方式。

3.评估机制方面

建立养老服务需求评估机制。一方面,对养老服务的满意度进行评估,包括老人需求的满足程度、服务人员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态度;另一方面,对老年人的养老需求进行评估,包括老年人的养老观念、生活自理能力、家庭支持情况、经济承担能力。同时,组建中介性评估机构,使评估人员逐步职业化。内部监督与外部监督相结合,及时发现问题,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

4.养老服务规模化、产业化方面

实现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规模化经营。使其由初级阶段的零散型、个体型走向集团化、规模化,充分发挥其辐射作用,完善养老服务产业链与发展模式,创造品牌效应,从而使社区养老服务更具专业化特色。当养老产业的发展体现出多样化和注重精神养老时,就是产业进一步升级的最佳时机。从一般的养老产业跃升为更带综合性的“银发产业”由精神养护带动物质养护。注重老年人需求的差异性,提高老年保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建立多层次、多样化的老年保障体系。

5.医养结合方面

社区医疗服务中心与大型公立医院建立长期合作。逐步建立以社区医疗服务中心为主体、其他专业性医疗服务机构为补充、大型公立医院为技术支撑的多层次的医疗服务网络。推动医养一体化进程,让老年人“老有所医”。

6.地区分布方面

(1)目前城市和东部地区的社区养老服务相对充足,应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合理开发,扩大服务人群,提升服务质量,提高城市老年人对现有服务项目的利用率。

(2)针对我国农村以及中西部社区服务项目供给不足的问题,应当结合老年人的实际需求,大力发展老年人最为需要的项目,包括上门做家务、上门护理、上门看病和聊天解闷等,逐渐缩小服务供给与服务需求之间的缺口,实现社区养老服务的均等化。“以需求为中心” 广泛关注老年人的精神慰藉服务需求。

7分层、分类护理方面

针对养老对象进行分层和分类护理。首先,对于低龄老人来说,社区内各种文体活动是其最需要的部分。其次,对于中高龄老人来说,日常生活照料是最重要的,辅之文体活动。再次,对于高龄老人来说,日常生活照料还是重点。除此之外,应加强医疗看护、提供应急服务系统、做好临终关怀的专业服务项目。最后,对于特殊群体(空巢、独居、不能自理或残疾老人)社区应在收费、精神蔚籍、急救方面予以重点帮助。

参考文献:

[1] 蔡昉.未富先老与中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J].国际经济评论,2012,(1).

[2] 青连斌.我国家庭养老的困境与居家养老服务发展的趋势[J].晋阳学刊,2016,(4).

[3] 王桥.我国养老机构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J].湘潭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6).

[4] 陈雷.中国机构养老服务从补缺型迈向民享型与发展转变[J].现代经济探讨, 2016,(1).

[5] 刘红.中国机构养老需求与供给分析[J].人口与经济,2009,(4).

[6] 问清泓,郭宇峰,薛琛.我国社区养老模式研究—基于SWOT模型分析[J].生产力研究,2016,(1).

[7] 魏华林,金坚强.养老大趋势—中国养老产业发展的未来[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4.

[8] 胡宏伟,汪钰,王晓俊,张澜.“嵌入式”养老模式现状、评估与改进路径[J].社会保障研究,2015,(2).

[9] 章萍.嵌入式养老:上海养老服务模式创新研究[J].现代管理科學,2016,(6).

[10]陈友华.人口老龄化与城市社区老年服务网络建设[J].南京大学学报,2002,(5).

[11] 章迎庆,梁可.上海嵌入式养老社区模式探讨[J].住宅科技,2017,(2).

[12] 刘晓梅.我国社会养老服务面临的形势及路径选择[J].人口研究,2012,(5).

[13] 桂 莉,吴兴卉,张欣宇,陈 梅,王 佩,王 腾.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面临的问题与对策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5,(6).[14] 曾昱.社区养老服务的发展方向: 专业化、产业化和规模化[J].西北人口,2008,(3).

[15] 梁义柱.养老产业化的发展路径选择—从物质养老到精神养老[J].东岳论丛 ,2013,(3).

[16] 王延中.构建三位一体中国老年保障体系的基本构想[J].社会保障研究,2014,(3).

[17]丁志宏,王莉莉.我国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均等化研究[J].人口学刊,2011,(5).

作者简介:

吴梦园(1996—),女,汉族,安徽宿州人,天津商业大学经济学院本科生(天津,300134)。

徐旭(1993—),男,汉族,安徽六安人,天津商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本科生(天津,300134)。

2008~2017 家电新闻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