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强中小企业内部审计的思考

来源:中国经贸 ·2018年05月26日 20:33

加强企业内部审计的思考

张武飞

【摘 要】党的十八大以来,党政机关各相关部门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各项战略部署,切实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作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抓手、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体现、培育新动能的有力支撑,组织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以此为契机,中小企业在原本蓬勃发展的基础上,迎来了新一轮的爆发式增长。但是,政策的鼓励、优惠政策的扶持,并不能弥补中小企业的先天不足,资金、经验、人员、视野等因素导致中小企业抗风险能力非常薄弱。中小企业若想加强自身管理能力、提升内部控制水平,内部审计作为重要的工具和手段不可或缺。本文通过对中小企业内部审计的现状进行分析,明确了实施内审过程中存在的障碍,提出了能够提高中小企业内部审计能力和水平的措施,以期能协助提高中小企业的经营效率和效果。

【关键词】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内部审计

一、中小企业内部审计的重要性

根据工商总局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底,我国各类企业总数为1527.84万户,其中小型微型企业1169.87万户,占到企业总数的76.57%。中小企业创造了国内生产总值(GDP)总量的60%,纳税占比50%,完成了65%的发明专利授权和80%以上的新产品研究开发,是新增就业岗位的主要创造者,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鉴于此,加强中小企业的内部审计,提升中小企业管理水平,促进其健康有序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1.宏观方面的意义

中小企业对财政税收、人员就业尤其是吸引乡镇人员就业有巨大的贡献。目前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小企业的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从而承受前所有的压力。通过内部审计,可以提升中小企业的管理水平,保障中小企业的稳步发展并逐步提升规模和实力,对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政治稳定、社会和谐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微观方面的意义

(1)对企业本身来讲,内部审计能够监督和评价企业的日常运营活动,保障企业资产的安全和完整,促进企业方针政策的合法合规,促进企业的经营效率和效果。

(2)提升财务报告质量。中小企业的财务核算本身缺乏一定的规范性,通过内部审计的监督评估,能提升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便于企业内部奖惩机制的实施,便于企业进行外部信贷和吸引投资,获得政府部门政策扶持等。

二、当前国内中小企业内部审计管理存在的缺陷和不足

绝大部分中小企业是由个体商户和合伙企业发展而来,创业初期,人员少、资金不足,关键部门由创始人或者家族成员管理,内部控制度制度缺失管理混乱,导致中小企业对待内部审计的态度和具体的制度設计都存在较多不足。

1.管理层重视不足或者只是侧重于内审的某个具体职能

中小企业的经营者和所有者通常是同一主体。“效益为先,现金为王”是中小企业经营者的首要追求,但其却无法认识到内部审计作为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定程度上会影响经营的效率和效益。由于中小企业规模不大,因此管理者往往认为其可以一己之力控制全局,从而不重视内部审计,忽视了潜在的风险。部分企业管理者即使认识到内部审计的作用,也仅仅会根据企业经营的需要,抽调人员针对内审的个别职能进行选择性的管理。

2.机构设置及业务开展不独立

中小企业设置的审计机构通常只是作为财务部或者总经办的附属职能设计,大都没有规范的编制、独立的办公空间和业务办理流程。其业务开展通常围绕企业主的需求,有选择的进行审计和汇报,极端情况下,还会沦为企业主制裁异己的手段。

3.缺乏专门内审人员,素质参次不齐

中小企业不会投入太多的精力和资金在内审控制环节,也就无从获得高素质的内部审计人员。中小企业裙带关系较多,企业主常任命自己的亲戚负责出纳或者担任内部审计人员,这种类型的审计人员通常知识结构单一、缺乏专业的审计理论知识和实际审计经验,导致中小企业的审计工作仅仅停留在企业主关注的表面,比如收款和付款环节,而无法深入的发现风险和控制的问题,无法发挥审计部门应该具有的作用。另外,中小企业本身规模小,配置人员少,分工不具有大企业的的全面、细致的优势,工作流程交叉和自发性工作较多,导致内审工作复杂性较高,对内部审计人员的能力要求甚至比大企业还要综合。中小企业内审人员具有的素质能力和应该具备的素质能力存在非常大的差距。

4.内审业务流于形式,缺乏规划

从立法层面讲,中小企业没有适用的法律条文或者制度规范;从企业内部来说,中小企业自身也没有足够的业务水平来设计内审部门的架构和职责。这就导致中小企业内部审计缺乏实质性的职能规划、流程设计和制度管理。

三、关于完善中企业内部审计的措施和建议

中小企业的稳定发展对社会经济的稳定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内部审计职能能否有效发挥决定着中小企业的发展水平。针对中小企业内部审计存在的不足之处,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予以加强和完善。

1.管理层应重视企业内部审计

管理层不仅是指企业内部的管理层,也包括国家经济管理部门和立法部门。国家鼓励万众创新做大做强中小企业的同时,应该给予必要的管理指导上层意见;中小企业基本属于新兴产业和不易形成规模的零散产业,企业差异性较大,立法部门应对中小企业的内部审计现状有针对性的立法,并侧重法律法规的可操作性;企业管理层应充分意识到内部审计的作用,结合企业自身的业务特点,梳理业务流程,划分企业的风险点和内控关键点,确认企业的风险偏好,从点到面,逐步深入,层次清晰的设计和运作企业的内部审计系统,从而为企业的规范运作和长远发展保驾护航。

2.合理设计内部审计机构

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对整个企业的管理至关重要。内部审计既要考虑全面管理,又要突出重点;既要制衡经营,又要兼顾效率。首先,内部审计机构要具有较高的地位,这样才能不被各职能部门的权利威压或威胁;其次,内部审计机构应该有自己的办公空间和人员编制,这样才能保持足够的独立性;再次,内部审计机构必须附有较高的权利,这样才能保障其能获取审计要求的全部真实资料;最后,内部审计机构必须设计完整的审计流程和操作制度,这样才能高效和规范的开展工作,也利于和企业各职能部门的配合。

3.引入独立和专业的人才,并加强培训

制度和机构设计,是制度保障层面,而内部审计人员自身的独立性、专业性和持续提升能力,属于业务本身层面,决定了企業内部审计工作的效率和内部审计结论的准确性。首先,中小企业应力求避免内部审计人员和各部门人员的亲戚等裙带关系,保持人员的独立性,这是业务独立的前提;其次,内部审计业务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内部审计人员必须具有全面的专业底蕴,并且在企业的风控关键领域具有极高的敏感性和控制能力,这决定了内部审计的质量;再次,政府和监管层面的法律法规变化,企业的经营环境也经常改变,内部审计人员必须被动和主动的开展学习和培训,才能适应企业的发展变化;最后,在企业自身人员能力无法满足企业内部审计要求的情况下,应积极借助政府税务等部门的监督检查,获取审计事务所等中介机构的专业力量,提升企业的内部审计水平,保障内部审计的质量。

4.完善常规审计计划及专项审计制度

内部审计部门应结合企业业务的特点,根据业务流程图、权限矩阵表、授权文件等梳理企业的审计业务和控制点,对于常规企业,指定审计计划,按月、季、年开展常规审计工作;对于偶发但影响重大的业务、关键岗位离职交接、重大决策审批执行等,可以分别制定专项审计方案,通过前期规划、中间实施、后期汇总、持续监控等一系列措施,控制企业风险,保障正常运营。

5.加强内部审计部门及人员考核

内部审计部门承担的审计责任,是组织内部一种独立客观的监督评价。基于对内部审计质量的衡量要求,必须对内部审计及人员进行考核。首先,内部审计结果应该真实公允的反应企业的经营状况、反馈潜在的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减少不必要的损失;其次,内部审计人员应该具有符合岗位要求的专业能力;再次,应该针对内部审计结果进行规范化制度化的衡量;最后,对内部审计结论的应用效果,可以作为对内部审计部门绩效考核和奖惩依据。

四、结束语

中小企业应该顺应时代,加快发展,通过设置符合企业发展阶段和战略举措的内部审计机构和内部审计流程,从内部挖掘培养和外部引进两种渠道建设内部审计人才队伍,通过公司层面架构设计、明确内部审计的职权范围、树立审计部门的专业性严肃性公正性、加强内审部门本身的绩效考核制度设计等措施,提升中小企业的内部审计水平,协助中小企业应对环境变化,提高企业经营的效益和效果。

参考文献:

[1]孟振魁.完善企业内部审计的方略[J].企业导报,2010(09).

[2]蔺新菊.中小企业内部审计问题的研究[J].中国商界,2010(09):94.

[3]王安建.中小企业内部审计面临的风险与控制策略[J].财经界(学术版),2015(12).

2008~2017 家电新闻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