层次分析法与国有企业分类改革

来源:商场现代化 ·2018年05月23日 16:19

...英再生产理论与层次分析法的国有企业党校课程设置分析

胡勇强 于克信

摘 要:为了推动我国的国有企业更快地建立一套更加科学规范的分类体系,有必要从不同的视角来对国有企业进行分类。本文采用了层次分析法(AHP),以最佳分类为目标层,企业承担的功能、经营目标、企业使命、市场竞争程度和企业规模为准则层,二分法、三分法、两两分类法以及四分法为方案层构建了层次结构模型和判断矩阵并进行了计算。研究结果表明,最佳的国有企业分类方法是二分法,但是三分法所占权重也相对较大,其次再是两两分类法和四分法。

关键词:国有企业;分类改革;层次分析法

一、引言

目前,国有企业已经进入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阶段,分类改革也已成为了影响国企深化改革成功与否的关键。分类改革的逻辑起点是要准确的划分不同类型的国有企业,但是,就当前我国关于国企分类改革的现状来看,学术界中并没有形成一套系统科学的分类标准。因此本文通过层次分析法(AHP)对国有企业应根据什么依据分类,究竟分为几类做出一个初步的探索分析,希望对我国的国有企业在接下来的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建立一套更加科学规范的分类体系有所裨益。

二、文献回顾

1992年国内学者杨瑞龙在关于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的困境研究中提出了一种不同于以往国有企业改革的新思路--分类改革。到了1998年,以杨瑞龙先生为首的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报告课题组(1988)发表的《国有企业的分类改革战略》更是系统论述了国有企业的分类改革问题。自此,国有企业分类改革的思想便在学术界掀起了一股热潮。关于国企的分类改革尤其是在国企应如何分,根据什么分,国内学者众说纷纭。

周叔莲(1992)根据国有企业经营目标的差异,提出了国有企业可分为两类:国营企业和自营企业。邵宁(2011),赵昌文(2013),顾功耘(2014)等根据国有企业在国家中所承担的功能的不同,提出了国有企业可以分为商业类国有企业和公益类国有企业。

黄群慧,余菁等(2013)根据国有企业的使命、目标和定位的差异,提出了以公共政策性代替公益性,一般商业性企业代替竞争性和介于两者之间的特定功能性企业三种类型。

杨瑞龙等(1998)根据国有企业所提供产品的性质以及企业的所处行业和规模的差异将国有企业分为提供公共产品的国企,竞争性大中型国企,垄断性国企和小型国企。

2015年12月7日在中共中央下达的《关于国有企业功能界定与分类的指导意见》中明确的提出了根据国有资本的战略定位和发展目标可将国有企业划分为商业类和公益类,而商业类又可以根据其主营业务的差异,划分为主营业务处于充分竞争行业和领域的商业类国有企业和主营业务处于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主要承担重大专项任务的商业类国有企业。张楠,田广研(2016)在对《指导意见》进行了深入了研究之后,将公益类国有企业进行初步细分为纯公益类和准公益类两类。

尽管国内关于分类改革的文献研究已经很多了,但对于国有企业的分类依据,分类数量依旧没有一个统一的定论。因此,本文将在充分考虑以往文献中所出现的分类条件及分类数量的基础之上,应用层次分析法(AHP)对我国国有企业的分类情况做出一个阐述。

三、层次分析法简介

美国著名的运筹学家T.L.Saaty于20世纪70年代初期在第一届国际数学建模会议上提出来了一种可以通过对受评价的目标进行层层分解,细化指标,然后再对相关的指标进行评判打分,并乘以相应权数后得出最终结论的方法,并把这种方法命名为层次分析法(AHP),当时便引起了学术界的强烈关注。在之后的几年里,Saaty也利用这种方法先后为美国各个部门解决了电力分配、石油价格预测等问题,这也充分地说明了这种方法的实用性、灵活性等优点。

四、层次分析法在国有企业分类改革中的应用

当应用层次分析法来对国有企业进行分类操作时,首先需要做的便是构建一个关于国有企业分类的层次结构模型;之后通过采访相关专家,确定各因素之间的相对重要性并进行赋值,建立判断矩阵;最后通过计算得出我们所需要的目标值。

1.构建层次结构模型

对于层次分析法来说,构造一个好的层次结构模型是非常重要的,该步骤既是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若以某个具体的企业而言,这一步的作用就是将需要被评价的内容从抽象变为具体,以关键性的指标来概括需要被评价的内容,并且将每个指标综合衡量,通过科学分析,层层分解为具体指标的过程。

在对以往与国有企业分类改革的相关文献研究分析基础之上,我们构建出了以下的层次结构模型,如下图。

2.构造判断矩阵

利用表1的1-9标度法对同一层次的各项指标进行比较,同时我们根据一些管理学方面的相关教授专家的意见以及在以往的关于国企分类改革文献中各项指标出现的频数,确定了各因素之间的相对重要性并进行相应的赋值,构造出了各层次中所有的判断矩阵。

3.计算权重向量,一致性检验和计算权重值

设判断矩阵为A,若A具有完全一致性,则,但是,在实际研究中,由于人的主观性和外部环境的影响,所构建的判断矩阵是无法做到完全一致性的。因此,我们所构建的判断矩阵只要具有相对一致性就可满足研究的需要了。

当我们计算权向量时可以用方根法、求和法、特征向量法或者最小二乘法,然后再通過对求出的权向量进行归一化处理便可以得出各个因素的权重值。或者也可以借助或进行快速准确的计算。本文将运用Matlab软件来求得最大特征值和权重值。

计算判断矩阵一致性程度的公式为:,而,RI指的是平均一致性指标,可以通过查表获得(表2)。当CR<0.1时,我们就认为判断矩阵A的一致性程度是可以接受的,若CR≥0.1,则矩阵A的一致性程度是不可以接受的,这时,便需要对矩阵中的第i元素相对于第j元素的重要性进行调整,直到满足CR<0.1这个标准为止。因此,根据这种计算方法,我们对以上的各个判断矩阵进行了计算,得出了如下的结果:

通过以上的计算,发现每个判断矩阵都通过了一致性检验,即:CR<0.10

4.层次总排序和一致性检验

层次总排序指的是先计算确定某一个层次所有因素占最高层的相对权重,然后再进行排序。以本文三层层次结构模型为例,当在计算总排序时,首先根据模型可以确定目標层A包含了n个因素F1,F2·····Fn,其权重值分别a1,a2·····an,假设Bj在F1,F2·····Fn所占的权重分别为b1,b2·····bn,若要求Bj关于A的权重值,则利用公式计算即可得到。

当我们在得到层次总排序的结果之后,相应的便要对其进行一致性检验。关于层次总排序的一致性检验方法,我们在查找资料之后得到如下公式:

其中,b1,b2····bn表示为上一层次B1,B2····Bn的权重值,CIi为该层次某些因素相对于上一层次某个因素单排序的一致性指标,RIi则为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当CR<0.10时,该层次总排序结果满足一致性要求。

根据以上检验公式,代入数据,我们得到了CR=0.0155<0.10。因此,该层次总排序结果是合理的。

五、研究结论及不足

在对以上的各个判断矩阵进行了计算和检验之后,根据表3,我们发现依据国有企业承担的功能进行划分国有企业所占有的权重值最大,其次是按照国有企业的经营目标划分。同时,根据层次总排序(表9)的结果,可以看出,最佳的国有企业分类方法是二分法,但是三分法所占权重也相对较大,其次再是两两分类法和四分法,这也与我国当前学术界关于国有企业分类的主流观点大体相一致。但是又由于各种外部因素的影响,本文的研究仍存在以下不足:首先是被访问者人数相对有限,使得意见较为分散;其次是准则层所包括的划分依据还可以进一步的加以全面;最后,因为层次分析法是根据被采访者的主观意见进行打分,然后进行计算,因此,此种方法所得出的数据仍然存在一定的主观性,在定量上仍有误差。可以说,本文的研究较为基础,只是以半定量的研究方法来对国有企业进行一个分类,而未来在分类改革的相关研究上应该多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分析方法。

总之,本文最后的结论表明了应用层次分析法对我国国有企业进行分类是较为科学且相对容易的操作。一是该方法可以将冗杂的数据和宏观的目标相结合,使被评价的目标从抽象变的详细、具体,之后再通过逐级逐层的分解,将宏观的目标分解为一个个相对容易完成的指标;二是当我们需要确定各项指标的权重时,该方法可以将被访问专家们的经验和合理建议融入到判定指标权重的过程中来;三是因为在计算权重的过程中,进行的一致性检验有效地保证了专家们的主观判断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因而,应用层次分析法对国有企业进行分类时不仅存在着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优点,还有主观与客观相结合,理论分析与具体实践相结合等方面的优势之处。

参考文献:

[1]周叔莲.实行分类指导,推进企业改革[J].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1992(2):10-12.

[2]黄群慧,余菁.新时期的新思路:国有企业分类改革与治理[J].中国工业经济,2013(11):5-17.

[3]中共中央.关于国有企业功能界定与分类的指导意见[Z].2015 -12-07.

[4]邓雪,李家铭等.层次分析法权重计算方法分析及其应用研究[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12(7):93-99.

[5]徐晓敏.层次分析法的运用[J].统计与决策,2008(1):156-158.

[6]申志东,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国有企业绩效评价体系[J].审计研究,2013(2):106-112.

[7]徐俊,刘娜.层次分析法的基本思想和实际应用[J].情报探索,2008(12):113-115.

作者简介:胡勇强(1994- ),男,云南财经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企业组织和战略、国企改革;于克信(1956- ),男,云南财经大学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产业经济、战略管理、国企改革

2008~2017 家电新闻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