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传统文化 弘扬正能量

来源:报刊荟萃·上半月 ·2018年05月14日 11:43

传承传统文化弘扬时代正能量-矢志笃行 领军风范 德力西电气赢2017...

摘 要:大学语文课程成为高校一门公共必修课程,大学语文课程承载着我国很多优秀的传统文化,承担着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培育学生人文精神,完善人格等功能。在新形势下开发大学语文课程的德育功能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与当前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许多契合的部分,探索其新模式,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关键词:大学语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模式

2007年5月,教育部提出高校必须面向所有大学生开设大学语文课程,现在大学语文课程已成为高校一门公共必修课程,涉及学生广。大学语文具有认识、审美以及教育等功能,这些功能形成一个整体,大学语文在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中的隐性功能也由此体现出来。大学语文通过对不同文学作品的学习,表现出了其导向功能、育人功能以及启发功能。[1]大学语文有丰富独特的资源,承载着我国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其中许多资源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如利用大学语文这个课堂传播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一、大学语文课程的现状

目前大学语文课堂还存在许多问题,例如上大学语文课程的老师大部分是文学专业的老师,大学语文课程容易变成文学史的课程,忽略了对文本的欣赏,没有提升学生的鉴赏水平。大学语文教材纷繁复杂,各大高校基本都编订了自己的教材,内容主要是文学史、经典作品以及实用文写作,只是各占比重不一样,教材质量没有保障。虽然大学语文课程是公共必修课,但很多非中文专业的学生不重视,堂课效果不尽如意,还存在课程评价单一等诸多问题。

二、探索大学语文教学新模式

教育部教育司颁布的《大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在全日制高校设置大学语文课程,其根本目的在于: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基础性特点,适应当代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日益交叉渗透的发展趋势,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高质量人才。”[2]大学生有自觉继承和发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义务和使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社会各个层面都在大力宣传、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24字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应该是多渠道、多方式,任何的课程都应该弘扬和传播,作为大学语文课程更责无旁贷。

1.积极探索大学语文教材与社会主义价值观相契合的内容

大学语文课程蕴含了我国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许多的内容与优秀传统文化一脉相承。例如“爱国”层面,很多大学语文教材选用了屈原的《渔夫》这篇文章,屈原是我国第一位爱国诗人,他的人格魅力对我国知识分子的影响深远。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层面,《曾国藩家书》有很好的诠释,曾国藩他的功过是非虽然有争议,但在当今他的教育思想在他的家书中得到较好的体现,其家庭教育的内容与形式受到了很多人的追捧。“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层面,如胡适先生的《不朽——我的宗教》,引用了神不灭论、三不朽说,分析了它们的缺点,然后提出自己的观点社会不朽论,强调了社会的“大我”和“小我”的关系,强调了个人要为社會做贡献,肯定了小人物的历史作用及影响。同时在很多大学语文教材中会选用《先秦诸子语录》,深入学习儒家思想、道家思想等积极部分,有些教师会开专题讲孔孟思想、老子思想等,儒家的核心思想“仁”以及君子文化对我国传统文化影响深远,甚至对现在我国精神文明建设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2.深入改革教学方式,授课中潜移默化传播正能量

传统的大学语文课堂主要对强调相关文学知识和单个文本的把握,课堂主要是满堂灌。当然大学语文课堂没有高考的“指挥棒”,学生重视不起来,老师也讲得泛泛而谈,没有了目标和中心。如果不改变大学语文的教学方式,课堂效果远远达不到目的。教学方式的改变与教师个人的素质有直接且重要的关系。

首先,教师要改变教学观念,上课前要认真思考大学语文课堂能给学生带来什么,如果这个问题连老师自己都没有考虑清楚,那么这是一个失败的课堂。其次,教师要有丰富的知识,对文本要有自己的解读和感悟。这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如果老师把课文串起来,上成《百家讲坛》那样,相信会吸引更多的学生。学生也会被老师的个人魅力所吸引。最后,在课堂教学上,可以采取多种形式,而不是一味的满堂灌,注重与学生的交流,抓住学生的兴趣点,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在对一些经典的文本把握上,除了师生朗读来品味文本,还可以通过课堂小话剧、情景剧,或者是观看相关影片、课堂讨论等形式,来增加学生对文本的把握。大学语文课堂如果仅仅传授作者的经历和文本的意义,将其置于高处,那么对学生而言,名人还是名人,经典还是经典,好像与自己无关。这就要求我们老师还要回归到现实中来,注重开发文本的现实意义,传播积极的正能量。

3.增加的课程评价方式,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行

现在大学语文课程评价的方式,主要是考试和考查两种。考试主要是文学常识、经典名句赏析、阅读理解以及实用文写作等部分组成。考查主要是根据堂课的表现、课后作业(小论文)等部分组成。大学语文课程的评价是中学语文课程评价的延伸,避免了考试单一的评价模式,但还存在局限性,评价还停留在课堂上,还远远没有达到课程评价的要求。比如可以增加灵活性的加分,在期刊、报纸上发表文学作品可以适当加分,在大型校级以上的演讲、朗诵比赛上获奖也可以加分,或者在生活中一些典型事迹经报道的也可以加分。把课程的评价延伸到课堂外,鼓励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行。

大学语文课程在培育和践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起到一个桥梁的作用,在课堂上做到润物细无声,在潜移默化中,让大学生接受积极的正能量,并为之努力去践行。

参考文献:

[1]苏濛.大学语文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J].湖北函授大学校报,2014(12).

[2]刘华.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讨[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7).

作者简介:

刘海平(1985—),女,湖南邵阳人,邵阳学院文学院讲师,硕士。

基金项目:2017年度邵阳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项目“传承传统文化 弘扬正能量——新形势下在《大学语文》课堂上探索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模式”(2017SZ09)。

2008~2017 家电新闻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