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义务教育学生关爱服务体系调查报告

来源:消费导刊 ·2018年05月08日 00:14

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数学学习质量监测指标体系研讨会在京成功举行 -监...

陈艳芳 韩军强

摘要:留守义务教育学生问题从根源上在于家庭经济供给与需求不匹配,从而父母外出打工,导致亲情饥渴、心理健康、性格等方面出现偏差,学习受到影响,从而对未来农村人力资本的塑造形成潜在隐患,不利于农村未来经济的发展,不利于中国现代化的实现。因此,实现城市化发展,农村人力资本积累要先行。本文根据河南省区域内经济、社会和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特点,拟构建“一前提、两课堂、三位一体、四维统一”的农村留守义务教育学生关爱服务体系。

关键词:留守义务教育学生 教育 普惠金融

农村留守人员是伴随着农民工群体而出现的,“38、61、99部队”中的“61”即为留守儿童,最早可追溯到上世纪90年代。直到20。0年,原湖北省监利县棋盘乡党委书记李昌平上书国务院,国务院两次批示“要求重视问题的严重性”,才引爆了社会对“三农”人问题的关注与讨论,留守儿童作为新群体代名词浮出水面。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发展教育是“治愚”和“扶智”的根本手段。因此,关爱农村留守义务教育学生,通过教育提升劳动者的综合素质,将加快农村人口的城市化进程。

一、概念界定

农村留守义务教育学生指户籍属于农村,其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到城市,使其半年以上由其他亲人代为照顾或自力更生的年满六周岁的学龄儿童。

在本研究中,针对农村留守义务教育学生现存问题,以普惠金融为视角,以农村留守义务教育学生健康成长为前提,利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两大课堂,金融机构、社会、父母为主体,将留住父母、农村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社区管理工作及市民化发展四维统一,提供保障型金融产品和全方位的社会支持服务体系,即农村留守义务教育学生关爱服务体系。

二、农村留守义务教育学生生存及教育现状分析

(一)农村留守义务教育学生成为“问题”儿童

随着父母外出打工,农村留守义务教育学生亲情缺失,教育监管不到位,有些学生出现“成绩差”、“对读书失去兴趣”、部分学生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甚至出现犯罪现象,这使得农村留守义务教育学生成为“社会问题”,更多的视角倾向于负面问题。

据调查:近47%的留守义务教育学生对父母外出打工的态度,选择了“支持”,其中女孩子占57%,男孩子约占43%,这在很大程度上和孩子们性格细腻有关系。女孩子更能理解父母外出打工的艰辛。20%的留守义务教育学生,选择了“不支持”。不容忽视的是:30%的被调查对象选择了“无所谓”,3%选择了“不表态”,这是一种亲情的淡漠,一种对生活不得不妥协的无声的反抗。

(二)家庭教育缺失

留守并非是个稳定不变的状态,它是一个阶段性、流动性状态,当留守儿童回到父母身边,或外出打工父母回归家庭时,“留守”消失。也有可能出现再次被留守的现象。

在调查过程中,父母外出打工时间1年以内占46.7%,有接近于50%的不清楚父母外出打工时间。由于父母长期打出打工,70%的留守义务教育学生由(外)祖父(外)祖母代为照顾,有其他亲戚代为照顾的占10%,20%的选择其他途径。虽然留给亲人照顾,父母放心,但在很大程度上,却给被留守的孩子造成了较大影响:13.3%的孩子认为生活孤独,无人聊天;36.7%认为学习无人监督,20%的孩子选择了“生活无人照顾”。

究其原因:首先,由于祖辈和孙辈年龄相差较大,且老人受教育程度较低,甚至大多数未接受过学校教育,缺乏教育孩子的知识,导致不能与孩子有效沟通与交流。其次,大多数祖辈无生活保障,迫于生计仍需从事农业生产维持生活,加上年迈体衰,个别老人生活尚且不能自理,根本没有能力监护管理孩子。再次,有的老人可能需要同时照顾、看护好几个孩子,压力较大,往往只能满足孩子们物质生活方面的需要和要求,加上父母不在孩子身边,老人更容易产生“隔辈亲”,进而对其娇生惯养、放任自流。

(三)农村义务教育效果不理想

尽管农村义务教育早已实施,但完成率却并不理想,主要原因是经济发展和厌学情绪滋长。据计算:2000年全国15-17周岁人口的九年义务教育完成率只有74.7%;2001、2002年的完成率也分别只有75%和76.6%。此外,30%的留守义务教育学生希望能够得到政府的帮助,而在当前财政体制下,教育投入也是乡镇和农民的沉重负担。

调查结果显示:约84%的被调查对象,希望在学习上能够得到老师更多的教导与关注,约24%的被调查对象,希望能有个更好的经济条件,能够有更多的学习资料和学习用品;而接近60%的学生希望父母能够给自己更多的教育和监督并及时沟通学习上的问题。

(四)农村留守义务教育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忽视

不同的留守時间、留守经历对留守义务教育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也是有较大差异的。在调查留守义务教育学生的心理健康方面,56.7%的学生认为社会对其很少关心,10%的学生甚至认为社会对其毫不关心,这是一个潜在的隐患。50%的学生表示要努力学习,回报社会,而约3.3%的学生认为社会不公平,前途一片黑暗,约6.7%认为自己是弱势群体,存在自卑。

四、农村留守义务教育学生现存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家庭教育缺失

在被调查对象中,有43.3%的学生父母长期在外打工。在长期外出打工中,1月内回家的占36.7%,1-3月回家一次的占30%,3个月至半年回家一次占10%,半年以上占23.3%。86.7%外出打工父母会在一周内给孩子联系一次,1周至1个月联系一次占6.67%,而基本不联系的占6.67%,对于这样疏于亲子联系的父母,在面对孩子心理健康问题仅仅归结于学校和社会,是相当不负责任和不理性的。父母是孩子教育中的第位老师,不应该因为孩子不在身边而推卸责任,放弃亲子教育,忽视关心孩子的心情与困难。

(二)农村教师队伍匮乏

学校是教育主要阵地,而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让留守义务教育学生在校寄宿就读是弥补家庭教育缺失问题的有效途径增加寄宿学校一方面需要地方政府增加财政支出,另一方面需要有更多高素质的有志青年加入到农村教师队伍中来。农村由于教育资源落后,教学条件无法与城市教育相比,教师待遇也相对较差,导致年轻教师、优秀教师不愿意到农村教学,农村教师队伍匮乏成为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的软肋。

在关注学校是否有留守儿童关爱活动时,经常举办相关活动的占23.3%,偶尔举办活动的占43.3%,这也是未来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关爱留守义务教育学生的一个努力方向之一。

(三)社区关爱阵地流于形式

社区教育是社区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关爱农村留守义务教育学生的主要阵地之一。社区教育面向不同年龄层、不同生活工作背景的社区居民开展活动,其中不少活动获得广大居民的好评。但是针对于留守义务教育学生的活动,社区关爱阵地也是显得捉襟见肘。究其原因在于:社区资源不足;社区服务专业性亟待加强;学校参与社区教育,运行机制尚未理顺。

五、构建农村留守义务教育学生关爱服务体系

结合河南省情,遵循调研数据分析的基础上,以一切为了学生为前提,利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两大课堂,金融机构、社会、父母为主体,构建“一前提、两课堂、三位体、四维统一”的农村留守义务教育学生关爱服务体系。

(一)为农村留守义务教育学生留住父母

父母外出打工很大程度在于经济上困难,因此,稳步推进农村经济,针對性提供小额妇女贷款,多样化普惠金融产品扶持农民工返乡创业、就业,一方面增加农民工家庭经济收入,改善生活水平,另一方面帮助其留在孩子身边。同时,政府及社会各界要加强宣传和引导,指导外出务工父母教导子女的方法,用实际行动支持和帮助留守子女,真正地把心留下。

(二)寄宿就读,营造大“家”氛围

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基础设施较差,仅仅依靠政府增加财政收入是远远不够的,企业和金融机构也应积极参与,加强对农村义务教育基础设施的普惠金融支持,实现寄宿就读,让学生有“一所像家的学校”。

寄宿就读学校的创办,一方面减少留守义务教育学生上下学往返次数,减少途中安全隐患机率,大“家”氛围也有利于老师、同学对其健康状况密切观察。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其他正能量教育形式,帮助留守义务教育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人生观。对存在心理健康疾病的孩子进行“一对一”的心理帮扶活动,帮助排除心理障碍,克服自卑、自弃,纠正思想和行为方面出现的偏差,使其感到“心有人爱,身有人护,难有人帮”。

(三)构建爱心亲子队伍

强化对农村社区管理工作的普惠金融支持,让学生有一群好“亲戚”。父母外出务工不在身边不应是亲子教育缺失的借口。学校可以通过家校联系卡、家校联系平台等形式,与家长及时沟通,对于有效沟通确实困难的,可以在农民工返乡时节,组织留守义务教育学生的父母、其他监护人参加家长培训班,使其对子女的关心不仅仅停留在生活上,更多的从思想、学习、情绪等进行关怀。

(四)让农村留守义务教育学生陪父母进城安家

提供改善进城务工者生活、促进城乡一体化的普惠金融支持,针对提供外来务工子女平等教育的学校要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让学生快快乐乐,父母安安心心进城安家。

2008~2017 家电新闻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