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神庙旁的梯田奇迹

来源:大科技·百科新说 ·2018年04月19日 22:10

山西洪洞水神庙水神庙旁的梯田奇迹落伍网

博雅

巴厘岛是印度尼西亚一座风光秀美的岛屿,如今成为许多人喜爱的旅游胜地。其实这个岛屿可不只是自然风光优美,这里有维持了上千年的传统农业体系——苏巴克山地梯田。

上世纪70年代,印度尼西亚掀起了一股“绿色革命”的浪潮,政府在巴厘岛引种了一些新的高产稻米品种,并在梯田上种植,希望获得更大的收成。尽管有农业专家的指导和对当地农民的大量培训,不到10年的时间,新品种的稻田竟然全部都毁于虫害,引种完全失败了。

令人不解的是,当地保留的那些用传统农业方式种植的农田,依然生机勃勃,每年都有很好的粮食产量。现代农业的稻种和技术竟然在传统农业体系面前一败涂地!这个现象让学者们感到匪夷所思,他们试图找出原因来。

又要治水,又要治虫

人类学家史蒂夫·兰辛来到巴厘岛,想搞清楚这个奇怪的现象。他发现,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一方面控制虫害,另一方面保护水资源。当地农民对流淌在巴厘岛山区的170多条大大小小的溪流进行了精心的利用,他们把梯田划分成不同的灌溉单元,当地叫做苏巴克,实行轮流休耕的管理方式,充分利用水资源。

但是如果要控制虫害,最好的方式是一整片梯田同时休耕,这样才能一次性地把梯田里的害虫全部饿死。如果整片梯田中有一块苏巴克还在耕种,害虫就有了避难所,休耕也就没有意义了。由于不同的苏巴克属于不同的农民或农民集体,因此只要有一个农民存有私心,拒绝休耕而继续种田,他当年就会有好的收成,而却让害虫有了东山再起的机会,从而损害了所有农民的利益。

因此,要实现水资源利用和控制虫害的双重目的,就必须从梯田的整体上进行考虑,采取一种复杂的区域性轮休计划,既能对水资源进行有效利用,又能控制虫害,并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比如某些苏巴克虫害严重了,就要实行休耕;某些苏巴克水源缺乏了,就要调整水资源的分配,等等。

这样的轮休计划并不容易做到,这就是为什么政府引种失败的原因,政府和农业专家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协调稻米种植方面,却没有考虑到当地轮作计划的复杂性,结果害虫把稻米吃掉了。

水神庙的秘密

可是为什么巴厘岛传统的梯田体系运转的那么好呢?史蒂夫·兰辛发现,答案就在当地梯田旁边的水神庙里。

当地水神庙的宗教信仰可以追溯到2000年前,当时巴厘岛与古代印度有许多文化交流,古代印度的宗教、哲学思想在巴厘岛得到了传播。当地农民信仰水神庙宣扬的宗教思想,比如水稻是天神的恩赐,众生要平等,社会要民主等朴素观念,而水神庙僧侣则借助农民的信仰,成功地把所有农民都团结在一起,并形成了完善的梯田管理体系。

从泉眼流出的水被水渠引导到水神庙,穿过水神庙流到梯田的各块苏巴克里。水神庙的僧侣根据苏巴克的实际情况,来决定水资源的分配,以及哪些苏巴克需要轮休,哪些苏巴克可以种植。从11世纪以来,巴厘岛上水神庙管理网络就已经控制了整个水系流域的梯田,整个地区以水神庙为纽带,共同应对可能发生的自然灾害和农田管理的问题。

直到今天,巴厘岛上还有约1200个农民群体,每个群体的人数在50到400人不等,每个群体都拥有一定的水资源,并在水神庙的领导下劳作。这里的农民如今依然种植传统的巴厘岛水稻,虽然单独论产量不如高产水稻,但是他们从来不使用化肥,也不使用农药,就达到了控制虫害、稳定产量的成绩,令人赞叹。

星罗棋布在梯田旁边的水神庙并不是用来搞盲目崇拜的摆设,而是实实在在用来维系当地水管理体系的纽带,这才是巴厘岛传统农业的独门绝技。

破解公地悲剧的另一条路

巴厘岛水神庙的公共管理体系给人类学家、经济学家们上了生动的一课,甚至根本性地改变了经济学的某些正统观念,比如“公地悲剧”。

1968年,美国生态学家哈丁提出,公共牧场或海洋鱼类等公共资源,将不可避免地遭到公众的过度开发,因为每个人都会抢夺这些资源,而不顾整体的利益。最著名的公地悲剧的事例就是圈地运动前的英国社会,当时养羊人为了自己的利益,争相在公用草地上放羊,导致草地严重退化。现代社会里各国捕鱼船纷纷在公海里大肆捕捞,导致全球渔业资源逐渐枯竭,也是公地悲剧的一例。

哈丁的公地悲剧观点有正确的一面,那就是公共资源很容易被公众过度开发。他提出的解决之道就是类似英国圈地运动的做法,让公共资源的产权变成私人拥有,于是每个人都会精心看护自己的草场,草场和环境得到了保护。

巴厘岛的事例则告诉经济学家们,哈丁的解决之道并不是唯一的道路,公共资源同样可以由公共进行管理,并管理得很好。巴厘岛围绕水神庙建立起来了一套非常精妙的公共管理体系,这套复杂而灵活的体系良好地运转了上千年。只是到了最近由于政府盲目引进高产新品种,改变了古老的轮作计划,才带来了麻烦。而且史蒂夫·兰辛利用计算机模拟程序发现,当地的轮作计划竟然和用计算机找到的最优的方案不谋而合。这当然不是水神庙僧侣有超高的智慧,而是他们也经历了许多错误,但他们通过试错,完善了轮作计划。

公众能够管理好公共资源,只要建立起完善有效的机制,比如利用当地宗教信仰,这个观点正在被经济学家所接受。200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埃莉诺·奥斯特罗姆就曾研究过尼泊尔的水资源管理,当地河流上游的村民们帮助维护下游的水渠,而下游的村民们帮助维护上游的大坝,大家共同维护灌溉系统。类似这样的例子都是公众管理体系的成功案例。

苏巴克山地梯田不仅在千年之中养育了当地民众,还在2012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世界文化遗产的荣誉。也许印度尼西亚政府真该先好好去看看水神庙,和当地的僧侣、农民多交流一下经验,然后再考虑引种新水稻的事情。

2008~2017 家电新闻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