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霞
周五的傍晚,我正在厨房里做饭,儿子动动回来了。一进门,他就气鼓鼓地冲进厨房,对我说:“妈妈,以后再也不要奶奶接我了!”我疑惑地问动动:“为什么呢?”“她老是管着我,根本不让我玩!”
原来,动动下午同两个小伙伴约好,放学后一同去街心花园的山坡上滚着玩,看谁滚得快。可奶奶说什么也不让动动滚,事后动动被小伙伴们嘲笑为“胆小鬼”,这自然激起了动动的不满。同许多老人一样,婆婆非常宠爱动动,唯恐他磕着碰着,对他的干涉与限制自然就多了。但对于奶奶的关心,动动不仅丝毫不领情,相反甚至有些厌烦。
一个傍晚,下着毛毛细雨,动动跟奶奶在小区门口吵了起来,被我碰见了。见到我,动动立刻跑过来对我说:“妈妈,我想和小朋友们一起玩,奶奶却不让我去……”那一次,由于我的及时出现,动动终于如愿疯狂了一回。回家后,他晚上都没有理会奶奶,还愤愤地说以后不要奶奶接送了。但第二天早上动动起床后,当奶奶把他爱吃的小包子放在餐桌上时,他尽释前嫌,依旧让奶奶送他。
这一次,动动却是认真的。“妈妈,从明天起,我不要奶奶接送了,自己走,行不行啊?”怕我不答应,他又坚持道。我明白,婆婆的过度关注已经给动动带来了困扰。动动拒绝奶奶接送的背后,隐藏的其实是奶奶事事为孙子着想,因而不愿意放手的教育方式。这种以“我是为你好”为出发点的过度关怀,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其实起着阻碍作用,因为它剥夺了孩子参与同伴游戏的权利。
然而,让动动自己上学显然不现实,他还不到七岁,刚刚读小学一年级,从家到学校,要坐三站公交车,还要过四个十字路口。我对动动说等他再大些才能自己上学时,动动又央求道:“妈妈,那你能接送我吗?我们班好多同学都是妈妈接送!”
晚上,老公回来,我与老公说起动动的困惑,并建议他和婆婆谈谈。毕竟,由他来同自己的母亲谈,事情会变得简单得多。老公爽快地答应了。但婆婆毕竟年龄大了,有些固执,一些行为习惯很难一朝一夕改变,得给老人家一些时间慢慢调整。
接下来的休息日,我尽可能地安排一家人郊游。在户外,我和老公对儿子很少约束,更多的是让他自由自在地玩,甚至一些看上去有些冒险的地方,我们也不限制他,只是告诉他即将面临的危险,继而在旁边看着他。动动很享受这种无拘无束的自在,玩得自然很开心。一次,在一个小池塘边,动动非要去洗手。婆婆很担心,刚要上前阻止,老公就说:“妈,让他玩吧,他可以的。”婆婆只好停下来,眼里凝满担忧。直到动动洗完手,安然无恙地回到岸上,她这才舒了一口气。
渐渐地,感觉自己的担忧纯属多余,婆婆便也不再阻止动动自由活动了。而在一次次历练中,动动也有了一句口头禅:“奶奶,我可以的。”
那天,单位有活动,地点正好距离动动的学校不远。早上出门时,我便提出下午去接动动。动动却说:“妈妈,如果你忙,就让奶奶接我吧。”“你以前不是不想让奶奶接吗?”我问。“那是以前,现在的奶奶,跟以前不一样了。”动动说道。
一旁的婆婆乐不可支。从被拒绝到被接纳,我想,婆婆应该也开始转变思维方式,思虑的不再是怎么管动动,而是怎样做一个受孙子欢迎的奶奶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