坏人可以从长相上看出来吗?

来源:头条 ·2018年02月25日 18:32

“中国科学家做了一项研究,利用人工智能判断人的长相与犯罪的联系。通过采集18-55岁的中国公民的面部特征,并对数据进行分析,人工智能得到了一组关于罪犯特征的结论:那些嘴巴很小、嘴唇微微上翻、两眼之间距离比较近的人,他们是罪犯的可能性要远远高于其他特征的人。”怎么评价这一结论?

你将被一个机器人审判!听上去是不是非常可怕和荒谬,机器人凭什么可以决定人类的命运?

相关研究人员回应:和人类法官相比,人工智能计算机更加客观和可靠!

首先,机器人没有脾气。不会像人类法官那样,因为自己前天晚上没睡好,或者今天早上早餐没吃好,就产生负面情绪,把气撒在工作上,影响到自己的判断。

其次,机器人没有偏见。它不像人类法官,有丰富的人生经验去借鉴,也不会去在意嫌疑人的种族、宗教、政治、性别、年龄,甚至美丑,它在乎的只有数据!

也就是说,人工智能的视觉算法和分类标准是无比客观的,排除了一切主观因素,而这些主观因素,可能是人类法官永远都不可能完全消灭的!

然而镁客君不禁深思,也许真正的客观并不存在,而我们现在所追求的极致客观,很可能才是最大的主观!

虽然机器人可以客观地执行标准,但是谁能保证这个标准就是客观的!不要忘了,这个标准还是人类制定的!不要让人工智能成为我们随意制裁他人的工具!

此研究本身就带有很明显的偏见性,将所有罪犯的数据收集,然后在他们身上找所谓的共同点,然后倒推有此特点的都有可能是罪犯!思路实在是非常荒谬,这是在初中数学里都不应该犯的逻辑错误!

我们要善用人工智能,发挥它的正面作用让我们的生活更好,而不是随意滥用它,伤及无辜。

现在,人工智能确实应用在了情绪识别领域,通过捕捉人脸的几百个肌肉点,识别出人类的基本表情,甚至计算你的视线方向和头部方向,一些公司甚至可以推测出对象的性格。

毫无疑问,这是一个很有意义的技术,在服务业和医疗业等都有很大前景,比如推测顾客的购物需求,对产品的喜好,以及诊断患者的身体情况,给医生作参考。

但是要用在审讯领域,很明显它还不够成熟,试错成本也太大,如果机器误判,这部分责任由谁承担?更何况法律本身就是人性的产物,现在反而要摒弃人性,那它还是原来的法律吗?就像测谎仪,它可以根据脑电波分析说话者的心理状况,但是它的结果只是一个参考,并不可能百分之百准确无误,最后作出判断的还应该是人类!

因此,镁客君认为,人工智能或许是可以应用在审讯领域,弥补人类法官的一部分不足,但我们一定要慎重慎重再慎重!避免本末倒置的误区!

更多优质回答,请持续关注镁客网头条号~

展开全部

如果认同了人工智能的分析:通过“嘴唇、眼睛和鼻子”的形状就能判定一个人未来的犯罪率,那是不是就等同于以上长相的婴儿出生就带有犯罪“基因”?这得是多么耸人听闻的结论?好人和坏人的区分,有时真的就像科学和伪科学的差距:一线之差!犯罪的是犯了错误,但就一定是坏人么?

我曾接触到这样一个案例:一个小男孩从小父亲去世,他和妈妈相依为命,很爱妈妈,不允许别人对妈妈流言蜚语,尤其说妈妈克夫。可是有一天一个淘气的孩子偏偏在他面前挑衅,他忍无可忍,和那个孩子纠缠起来,失手扎伤了对方的臀部。这下惨了,那个淘气男孩的爸爸是一个大官,把他判定故意伤人坐15年牢。
如果,认定犯罪就是坏人,可是这个单亲男孩在他妈妈,甚至左邻右舍那里却永远是好人,是他们疼爱的孩子。那,谁是坏人呢?那个官家的孩子么?并不见得。因为多年后,大官腐败被捕,他的孩子从国外回来后第一件事竟是去派出所把那个多年前扎伤他的男孩捞出来,并资助他走上演艺道路,成为了炙手可热的大明星。所以,好人、坏人它是“相对论”,不是“绝对论”。因为老祖宗说过“人之初,性本善。”,只不过社会是个大染缸,什么样的生活环境造就了什么样的人。就如生活在家庭和睦中的孩子,往往比家庭环境糟糕的孩子成长后更自信、豁达,更容易看到事物美好的一面,更有爱。

人工智能统计的数据即使有99.9%的可能性,什么长相的人有犯罪几率,也不能判定谁是犯罪分子,谁不是。 更不能判定造成如此相貌的犯罪遗传基因!

不能误导大众中产生对特定面相的歧视,这是必须避免的。

2008~2017 家电新闻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