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员财产公开试点,走走停停还在路上
王姝+张婷
2014年8月11日,哈尔滨市提出,拟提拔考察的人选,须公开收入、汽车、住房等个人资产。这是5年来,第3个试点官员财产公开的省会城市。此举也是对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推行新提任领导干部有关事项公开制度试点”要求的践行。
据统计,自2009年新疆阿勒泰地区首开先河至今,试点官员财产公开的地区已接近40个。2014年8月中旬,记者回访了30个试点地区,发现“昙花一现”的地区多达13个,还有4个试点地区曾宣布官员财产公开,但之后并无下文……
公示级别:财产公开,科级占一半
近40个试点地区中,除了银川、哈尔滨、石家庄3个省会城市,其余试点均为县市区。由于试点地区行政级别不高,所以,科级干部系官员财产公开的“主力”。
以记者回访的30个试点地区为例,公示范围涉及局级干部的仅有广州南沙区。该区新提拔的市管干部,以及从外部调入的处局级干部,都要公开个人财产。但只是内部公示,公众无法查询。
其余试点中,除了刚启动的哈尔滨市和4个宣布公开但后无下文的地区,只有9个试点地区将处级干部纳入了公开范围。剩余15个试点地区,均将公开级别限定在科级,占比达50%。如江苏无锡北塘区,只要求新提任的副科级干部公示财产,被形容为“最小的财产公示”。
试点回访:多个地方避谈财产公开
8月13日至15日,记者回访其中30个试点地区,结果发现,多地对官员财产公开未作表态。
8月13日,记者致电哈尔滨市委组织部办公室,询问其公开范围、公开渠道等信息。办公室工作人员称,该工作由调配处负责。但调配处工作人员让记者仍与办公室沟通。
对官员财产公开未作表态的,并非只有哈尔滨。记者回访的30个试点地区中,9个试点地区一连3日电话无人接听;9个试点地区称“忙”或“不清楚具体情况,不便接受采访”。
盘点终止试点地区:超半数试点“昙花一现”
记者发现,回访的30个试点地区中,“昙花一现”的地区多达13个。还有4个试点地区曾宣布启动官员财产公开,但之后无下文。查询此前的公开报道,记者本次未进行回访的近10 个试点地区中,已有3个试点公示一两次后即告终止。综上,官员财产公开试点5年来,“昙花一现”的试点地区占比超50%。
原因1:人走政息
目前,新疆阿勒泰廉政网已经找不到“公示栏”。2009年,这个公示栏曾公开了1054名官员的财产信息。阿勒泰一度成为我国官员财产公开的代表。当年,阿勒泰官员财产公示推行者、阿勒泰地区纪委书记吴伟平接受媒体采访时称,逐步实现“有限公开最终过渡到无限公开”。2010年8月,吴伟平因病去世,他所力主推行的财产公示制度也归于平寂。
原因2:遇到阻力
据记者了解,一些地区终止财产公示,源于公众压力和个别官员的阻力。以湖南湘乡为例,当年,湘乡市公开的力度很大,包括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市长、市政协主席在内的9名市委常委,以及法院院长、检察院检察长、公安局局长政委等所有正县级和副县级干部,共计69人,全部公开。不同于其他试点,湘乡市公开的重点是干部住房。在湘潭廉政网上,点击干部姓名,就能查到其名下的所有房产信息,如套数、房产性质、位置、建筑面积、房屋价格、产权人姓名及与公示人关系等。这次公示显示,69人中,只有1人没有房产,51人有一套房,16人有两套房,还有1人(湘乡市东山办事处党委书记彭立荣)有3套房(50.79平方米的福利房、133.8平方米的商品房、800.6平方米的自建房)。公示后,引发轩然大波,不少人质疑,“一名乡镇干部的住房面积怎能接近1000平方米”。
湘乡市纪委工作人员坦言,当时进行房产公示时引起了一些矛盾、纠纷,有个别新提拔干部不是很配合。后来,上级没有再提财产公示的要求,就没有再搞。
其余30余个试点公示的内容中,房产公示只限于套数,尚未公示房产面积、价格等详细信息。
原因3:难以核实
在官员财产公开的第5个年头,宁夏青铜峡市被迫“暂停”。今年8月14日,青铜峡市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万玉忠对记者说,“暂停”主要因为无法核实公示信息是否属实,“这项工作涉及官员个人不动产、持有股票、配偶财产等信息,涉及领域和相关部门工作不一致,在查询与核实工作中会出现信息不对称,导致信息掌握不全面、不准确。”
接受记者采访时,《不动产登记暂行条例(征求意见稿)》还未出台,万玉忠特意提到了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建议相关部门信息联网,以便更好推进官员财产公示工作”。
受访专家认为,各试点地区的财产公示主要靠纪检部门和组织部门完成,但全方位的官员财产公示,需要住建、金融部门乃至出入境管理部门等多个部门的联动,才能全面核查官员公示信息的准确度。但现行法律没有对官员财产公示作出规定,部门联动难以形成,“虽然《不动产登记暂行条例(征求意见稿)》已经出来了,但是单靠这一项制度仍不能解决问题”。
原因4:上级叫停
重庆市黔江区也是较早启动试点的地区。该区纪委工作人员表示,之前公示过1次,针对提拔上任前的干部。但现在已停止,停止的原因在于上级部门要求,中央没有新的指示前,不要再进行财产公示。
中山大学党史党建研究所所长郭文亮,对官员财产公开做过专题调研。据他了解,被上级纪委叫停的不仅黔江区这一个试点,“不少地区官员财产公开后,群众反响比较大。比如,有的干部有好几套房,虽然每套房都是合法来源,集资建房、房改房、福利分房等,但是百姓接受不了。出于稳定考虑,上级纪委等部门就叫停。”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上述13个昙花一现的试点,镇江丹徒区、佛山顺德区、黑龙江明水县、四川高县等4地,则是宣布官员财产公示后就偃旗息鼓,既查询不到公开报道,也不见官方发布的消息。例如,首批启动官员财产申报的四川高县,2009年400余干部填写了《基层领导干部家庭财产收入登记表》,当年高县官方曾表态会接受公众监督。但截至目前,其官员申报信息仍只有当地纪委才能看到,从未公开。四川高县纪委办公室一工作人员说,“入职一年来,没有听说过财产公示,此项工作在高县并未开展。”
盘点坚持试点地区:14个地区坚持财产公开试点
“淮安财产公示做得很不错,一直在坚持。”江苏淮安市纪委工作人员说,2012年8月至今,该市已公示了2000多名新提任科级干部的个人财产,“有新干部提拔,就会进行财产公示”。30个试点地区中,像淮安一样坚持至今的试点共计14个,公示时间最长的已持续近6年。如浙江慈溪,2008年试点至今,每年1次,全体市管干部统一“晒”家底。
公示方式:多是内部公示,不登报不上网
紧随阿勒泰和慈溪之后,浏阳市于2009年9月启动官员财产公示,75名拟提拔科级干部在官网不仅晒出了年收入、房产、投资、车辆、非工资性收入等所有个人财产,还晒出了配偶、共同生活的父母、子女的名下财产,被称为“最彻底的官员财产公开”。该模式只坚持两年多,2012年9月后再无消息。
浏阳市纪委工作人员对记者说,事实上,浏阳的财产公示还在进行,公示范围仍是新任科级干部,“干部配合度还不错,能够接受”。一些媒体之所以认为已经停止,是因为公示渠道从原来的官网,改成了单位内部公示。
当年官网公示时,由于公示时间只有3天,浏阳曾受到质疑。
公示内容:公示信息较粗,过期难以查询
安徽庐江、湖北荆门市掇刀区、江苏徐州市贾汪区这3个选择官网公示的试点,也被指存在公示信息过粗、更新不及时等问题。如湖北荆门市掇刀区,2012年首次在官网上公示时,由于公开了区委书记、区长等所有区领导的个人财产,备受好评。但其官网上区领导的财产公示页面,至今还停留在2012年,两年没有更新。掇刀区的新提任干部财产公开还在进行,最近的一条是今年4月28日。官网仅显示了曾晒过财产的新提任干部名单,至于具体财产信息,则难以查看。对此,掇刀区纪委工作人员称,今年该区官员财产公示工作已转到区委组织部,目前正在调整期。
目前,江苏徐州市贾汪区的勤廉评价系统,仍能查询到所有区管干部的个人财产。但公示信息较粗,多数干部只公示了房产套数,未公示面积;不少干部未公示是否有私家车,公示有私家车的也未公示车型;配偶职业也只公布了行业性质。几乎所有干部均称,没有工资外收入。如区法制委副主任周广勇,公示内容为“本人现有住房1套,购买自用小汽车1辆,配偶经商,无工资外收入”。
对此,受访专家认为,公示信息较粗,“步子迈得小一点”,只要公开就是进步,值得肯定和鼓励。
监督举报:申报难以核查,多零投诉举报
“接到过多少起投诉和举报?”对记者提出的这个问题,直接回应的试点地区只有银川和淮安。
银川市纪委王姓工作人员称,据纪委统计,公示过程中接到电话投诉2次、信件投诉10次,“有漏报者纪委均责令干部核实”。江苏淮安市纪委称,公示过程中接到过群众举报,“相关工作人员会进行信息核实”。
安徽庐江纪委则阐明了态度,“公示过程中,如果发现有弄虚作假行为,经查实后不仅追究被公示人的责任,同时追究所在单位党委主要负责人的责任”。据庐江当地媒体报道,从2011年启动公示一直到2013年2月,庐江县都未接到过举报电话或者邮件。该县组织部副部长胡邦开接受采访时说,“有的人做的事情本身就见不得光,群众也不一定能知道”,“我们做这个更多的是强调自律,让官员能有自律意识。”
此前,不少媒体跟踪报道江西黎川县等试点,称财产公开后“官场静悄悄”,很少有人对真实性提出质疑。黎川县的公示渠道一直以公示栏为主。“目前没有接到投诉举报。”该县党风廉政办公室徐主任说道。他坦言,核查公示信息有阻碍,“跟咱们是两个系统,银行不能随便查官员的个人财产情况,所以调查核实难以掌控公示信息的真实性”。
每年都有新的试点地区加入,每年都有老的试点终止,官员财产公开就这样走过了近6个年头。
虽然浙江慈溪早在2008年就启动了廉情公示,但由于只在单位内部“晒”市管干部的个人财产,因此,各界都将2009年1月新疆阿勒泰市网晒55名县(处)级官员的资产,视为我国官员财产公示试点的开端。继阿勒泰之后,湖南的浏阳、湘乡,四川江安和宁夏银川,也在2009年启动官员财产公开。2010年至2012年这3年间,官员财产公开试点在浙江、江苏、安徽等地迅速铺开。截至目前,全国试点数量已接近40个。
从官员财产申报入手,国家层面对官员财产公示考虑得更早。早在1988年,国务院就尝试拟定有关国家行政人员报告财产和收入的草案。1994年,全国人大将“财产申报法”列入立法规划。2009年至2011年,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曾两年三提官员财产公开。前两次是与网友在线交流时,温家宝表示“官员的财产收入公开工作正在积极准备中”。第三次是在达沃斯论坛上,温家宝表示从申报到公示,将是一个最重要的监督。
地方试点一直停留在地市县区层面,迄今未现省级试点。国家层面虽于2010年启动领导干部个人有关事项报告制度,但一直没有从“申报”转向“公开”。
最近10 年,全国人大的立法规划,也再未提及“财产申报法”。直至2013年11月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正式提出“推行新提任领导干部有关事项公开制度试点”。
对此,受访专家普遍持乐观态度。“经过多年试点,新提任干部财产公开的基础已经成熟。”中山大学党史党建研究所所长郭文亮认为,把住新提任干部廉洁关,有利于整肃官场环境。
中国人民大学廉政建设研究中心主任周淑真认为,“新提任干部财产公开应自上而下推动,选择更高层级的地区和单位试点,然后统一标准,全国一盘棋,最终过渡到所有官员财产公开”。
(据《新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