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的较量

来源:爱尚生活 ·2018年02月05日 05:30

暴走老胡+卢晓菡++牟国瑜

《三重门》面世时,笔者正值初中,瞬间被这个敢说话的同龄人打动,当年韩寒书中的许多话至今依然历历在目。《梦里花落知多少》的出版赶上了笔者的高中,记得当年身边的姑娘捧着这本书哭得像个孩子。那本被翻烂的书皮上隐约的绿树叶和曾经的那段时光绰约可见。

不过三四年的光景,两人却走着不一样的路。韩寒伴随着我们一起长大,去追寻梦想、开赛车,成为丈夫、父亲,从大谈国事到闭口不言,差点变成我们痛恨的“臭公知”。而郭敬明仿佛停留在了中学,不管是身高还是思想,创造着一个个华丽的梦境。两个人选择了不同的道路,通过不一样的轨迹寻找自己的理想。

今年7月,两人的电影几乎在同一时间上映,大龄文艺青年和花样少年的口味在这一个月里同时得到满足。除了电影本身分化着受众的口味,两人也不约而同地选择了音乐的较量。在国产影片中音乐从来不是被重视的部分,甚至在当下的部分电影中还可以听到剪混的歌曲片段。而在7月,音乐对于电影突然重要了起来。

《平凡之路》的歌词并不复杂,韩寒和朴树对白话文的叙述方式一拍即合,整首歌曲公路感十足。从“徘徊着的/在路上的”到“我曾经快跨过山和大海/也穿过人山人海/我曾经拥有着一切/转眼都飘散如烟/我曾经失落失望失掉所有方向/知道看见平凡才是唯一的答案……”简单的歌词表达着对时间和世界的思考,犹如李宗盛的《山丘》,是一首典型的男人歌。

《时间煮雨》的歌词,从“梦话、白马”的开篇终到“悲伤河流/大雪无痕”都是很典型的郭敬明风格。不知道是时间被煮成了雨水还是时间将这些矫情的往事煮成了雨水,打拼了13年的郭敬明仍然能准确地摸到少男少女的脉搏,用最直白的腔调戳中孩子们的泪点。

《平凡之路》和《时间煮雨》的演唱来自截然不同的两个人——朴树和吴亦凡。郭敬明选择这首郁可唯的歌曲,重新打造后,贴上了浓浓的“郭敬明”标签,并且从年后就开始把吴亦凡打造成一个话题人物。男神的面相和温柔的唱腔与郭敬明的粉丝们一拍即合。

韩寒同样早在半年前便开始了推动朴树的一系列事件。从最早的《New Boy》到后来的《白桦林》,过去的十多年时光,朴树仿佛被外星人抓走了。由于朴树过于神秘,就在很多人马上要忘掉他的时候,曾经谜一样的消失和如今这般的强势回归,一下子抓住了人们的耳朵。这样一来,这首歌便爆发出了惊人的力量。

在电影公映前,两首歌曲便开始了争斗,音乐独有的自我传播能力成为电影的最佳推手。而在这推手背后不能忽略的是,作为两类受众的80后、90后们,音乐早就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但是这次音乐病毒式的传播再次让音乐人振奋:即使卖不出去唱片也还能抱电影的大腿。这是进步还是倒退?不得而知。

事实上,电影歌曲首先是一种感性的存在。感动或鼓动人心永远是一首优秀电影歌曲的标准。回头去听《泰坦尼克号》中的那首《My Heart Will Go On》,单独呈现的效果远远不如在电影中,两种艺术形式的无缝对接成就了两个辉煌。

与其说这次碰撞是两首音乐的对决,不如说是音乐带来的精准打击效果的对决。个体的家庭背景、文化程度、性格成长和社会经历决定了受众对电影所输出情感的接受程度。有很多人不喜欢《平凡之路》,也有不少人很追捧《时间煮雨》,这都是正常现象。在受众被细分的市场,谁能抓住自己的受众,做出最适合他们口味的产品,谁就能站在行业的顶点。在精准营销上,韩寒和郭敬明都是赢家。

有人说,韩寒拍电影的动力是梦想,而郭敬明的动力是生意。梦想和生意哪个才能赢得票房,这是所有电影人都在思考的问题。而《平凡之路》和《时间煮雨》,恰好是一道给所有观众的选择题,音乐较量的背后却是对不同价值观的认同。

隐藏在电影中的天籁之音

在好莱坞,电影音乐早就成为电影工业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历史长河中不乏精品,不管是《天使爱美丽》还是《泰坦尼克号》中的音乐都超越了电影本身而存在。除了这样脍炙人口的名作之外,一些被忽视的角落里,隐隐传出的天籁同样证明着自己。

电影:《入殓师》 音乐:《Ave Maria》 时间:2008年

推荐理由:这部电影获得了第81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奖,讲述的是大提琴手小林大悟在交响乐团解散之后,不得不回到家乡,成为一名入殓师的故事。电影除了汇聚了一批实力派演员如本木雅弘、广末凉子之外,还邀请了日本著名的作曲大师久石让为此片配乐。经久石让改编的巴赫的原作,由大提琴慢慢引入,低沉的乐音犹如在缓缓讲述沉重的故事,而1分20秒之后,钢琴的加入使得低沉的大提琴节奏明显加快,并且和钢琴相互交织。配合主角在雪山背景下拉提琴的镜头,可以说是本片的高潮之一。

电影:《天堂电影院》 音乐:《Cinema Paradiso》 时间:1988年

推荐理由:《Cinema Paradiso》是电影《天堂电影院》的主题曲,意大利音乐大师Ennio Morricone以返璞归真的色调,结构单纯却真情至性的音乐配器与编曲,深刻地诠释出一股怀旧的思绪与情怀。电影开篇的音乐以一小段钢琴声音开始,钢琴的演奏给人一种欢快纯洁的感觉,而随后进入的管弦音乐则略带哀伤,之后钢琴和弦乐的并奏更是深深地打动了听者的内心,再后来的萨克斯给人带来另一种难以名状的力量,增加了电影主题的厚重感。它恬静淡雅,颇有一种怀旧的意蕴,正如在这个平凡的西西里小镇里人们的生活一样平和闲适,音乐直探人心,余韵缠绵。

电影:《雨人》 音乐:《On the Road》 时间:1988年

推荐理由:很多朋友在观看此片的时候,都注意到了一段在影片中多次出现的音乐。当查理驾车带着雷蒙在乡间公路徘徊的时候,当查理最后在火车站送别雷蒙的时候,这段配乐都伴随左右。这首名为《On the Road》的配乐,是整部影片的主旋律。它节奏明快,带有明显的非洲风格,却令观众感动至深。由此曲派生出来的尾声部分,旋律稍缓,曲风更加深沉。兄弟俩头碰头的离别告白、在火车站依依惜别的场景在这段音乐的烘托之下,让无数人泪流满面。音乐家Hans Zimmer也因此曲首度获得奥斯卡最佳原创音乐提名。

电影:《再见列宁》 音乐:《Summer 78》 时间:2003年

推荐理由:法国的Yann Tiersen担纲该片的配乐,从作曲到钢琴演奏都由其一手操办,他还动用了相当一部分的欧洲古乐。他是一个总能将欢笑与痛苦融入音乐之中的艺术家,《再见列宁》的配乐便让人感到一丝伤感。钢琴变奏曲《Summer 78》作为电影的主题曲,流泻的琴音,暗示时间好似流水,随节奏快慢缓急表达出影片的情绪,并且总是在儿子为营造假象而四处奔波的时候响起。闹剧的画面在忧伤、压抑的音乐下,却让人笑不出来。伴随着女声的浅声吟唱,观众反而陷入了剧情的漩涡之中。

2008~2017 家电新闻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