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山艺海济南府

来源:爱尚生活 ·2018年02月05日 18:31

王艳++卢晓菡++蔺震

“附近一带游戏场内的锣鼓声和卖唱声,一片一片地传出来,直到午夜方才停息,把一群疲惫的观众从各个游戏场的大门口吐了出来。午夜以后,市街才算静寂下来。”——这是印行于1936年的《济南》一书中,记录的商埠区内的济南人那时的夜生活状况。

如记载所说,济南开埠后,各种曲艺门类大都荟萃泉城。一大批原生态优秀曲艺品种,都曾以精湛的表演技艺、浓厚的地域特色享誉海内外。以至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业内开始流传一种说法,叫“北京拜师,天津练艺,济南踢门槛”。就是说,北京是曲艺的发祥地,要学看家本领真功夫,就往京城里跑。学成后跑码头,要上天津卫长长胆气。只有在北京、天津小有名气之后,才敢到济南的“曲山艺海”这片江湖上闯荡,从而确立自己在全国的名气。

“曲山艺海”的来历

历史上的济南府确是一方孕育曲艺的风水宝地:早在西汉年间,济南的“百戏”艺术已相当发达。自宋元以来,济南便成为词曲盛地。

北宋时,济南出了一位名叫李苏苏的鼓曲女艺人。她凭借高超的艺技名噪一时,征服了市井与官绅两界,人送“歌妙累累若冠珠,历城惟只数苏苏”的嘉誉;宋元明三代时,济南的散曲家、剧作家层出不穷,文人杜仁杰、张养浩便是其中翘楚。

明代戏剧作家李开先则把济南的戏曲传统推向高峰。他除了改定元人杂剧数百卷,用金元院本形式写成杂剧《园林午梦》等6种,其传奇作品《宝剑记》在我国戏曲发展史上亦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李开先还以曲会友,招贤纳士,集结了一大批词曲作家建立起“富文堂词会”,以编创俚俗词曲为乐。他还盖了一座“万卷藏书楼”,尤以收藏市井艳词俗曲为主,被世人誉为“词山曲海”。

时至清代,济南的戏曲演出呈现出十分活跃的景象。长期的历史文化积淀及自开商埠的重大转折所带来的历史机遇,让济南戏曲与曲艺终于达到了巅峰状态。这期间,人们改“词山曲海”为“书山曲海”,成为“曲山艺海”的传承之基与得名之源。

山东快书和梨花大鼓

民初的济南曲坛,云集了南词北曲等不同种类的艺术形式和各路高手名家。城西繁华热闹的商埠区,如新市场、大观园、劝业场以及趵突泉等处,则密密麻麻地坐落着几十处书茶馆。据资料记载,1921年左右,仅新市场内就有戏院剧场4处,茶园、茶社、茶棚多达20余家。而这些书茶馆中,天天上演着南词北曲数十个曲种,令人大开眼界、热闹非凡。其中,豪放派的山东快书和婉约派的梨花大鼓,堪称北曲中的翘楚。

流传最广的说法是,山东快书起源于“说武老二”,原为清末利津的几个落第穷秀才为出胸中那口闷气所创,截取自《水浒传》中的“武十回”。它套用梨花大鼓中“老牛大摔”的调儿,编成了合辙押韵的竹板书,故而透着一股慷慨贲张之气——手眼身法步,词板腔韵神,高亢浑厚,味道独具。

梨花大鼓则是北方大鼓中最早的曲种。西河(河间)大鼓、木板大鼓等,皆可视为它的一源多流,而后来为大家所熟知的京韵大鼓也是由当年木板大鼓进入京津后演化而来的。上个世纪30年代是大鼓书最为走红的时代,女鼓书艺人占了济南曲坛的大半壁江山。那时,京韵大鼓“小彩舞”骆玉笙是大观园共和厅茶园的“大梁”;大鼓皇后鹿巧玲在翠卖场茶园“压轴”;唱梅花大鼓的花二顺、花银顺姐妹俩儿是经二路青莲阁茶楼的常年“台柱”;坐镇大明湖鹊华居和趵突泉望鹤亭茶社的艺苑“班头”,则是梨花大鼓“四大玉”之首的谢大玉。

山东武城人谢大玉,13岁便已小有名气,人送称号“十三红”。梨园有句行话:“文怕《西厢》,武怕《截江》,半文半武《审头刺汤》。”这里提到的《大西厢》是大鼓书中最难唱的段子。长长的鼓词加上千折百回的复杂唱腔,若没有先天的好嗓子外加后天的苦功夫,是没有几个人敢唱的。而谢大玉则把一曲《大西厢》唱得珠跳玉盘、泉流涧底,银瓶乍裂,夺人魂魄,令许多老茶客们听得如醉如痴,若癫若狂。建国之初,早已在日伪时期便已隐姓埋名、绝意息声曲坛的谢大玉,被时任济南曲协主席的陶钝从济南小巷里寻访而出,已年届七十的她,在北京第一届全国曲艺汇演上唱了一段梨花大鼓《草船借箭》,一声高腔,堂音灌全场,声震厅宇,出口即是满堂彩,风度声韵不减当年。

艺名小彩舞的骆玉笙出生于上海,6个月时被卖给了天津艺人骆彩武,自此改姓骆。从小跟着养父母漂泊于上海、南京、武汉等地的骆玉笙,4岁便开始配合养父演出杂耍,常常是骆彩武在变魔术的时候,把骆玉笙变出来,让她给围观的人唱上一段二黄;17岁时改唱京韵大鼓,并于3年后拜韩永禄为师,学习刘(宝全)派大鼓曲目。骆玉笙嗓音甜美,音域宽阔,韵味醇厚,高低皆宜,逐渐在“刘(宝全)派”唱腔的基础上,兼采“少白(凤鸣)派”、“白(云鹏)派”之长,创立了华丽而委婉、优美而含蓄、抒情色彩浓郁的“骆派”京韵大鼓,将京韵大鼓艺术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成为继刘宝全、白云鹏、张小轩、白凤鸣之后的又一位名家。

名流荟萃的晨光茶社

上世纪40年代的相声界有“北启南晨”之说,北启是指北京的启明茶社,南晨便是这济南的晨光茶社。由相声大师孙少林于1943年创办的晨光茶社,位于商埠大观园内,是一家专说相声的书茶馆,汇集了众多来自津、京、济三地武艺高强的相声艺人。汲取了老北京相声的“文”和天津卫相声的“爆”,采用“顶针”(前一位下台,后一位上台,从早9点说到晚9点,直至关门结束)方式演出,最盛时的晨光茶社,购票的队伍从大观园一直排到人民商场那边。

据记载,晨光茶社的相声艺人个个武艺高强:既会说单口也会说对口,既能“捧”又能“逗”。同时.为了避免艺人之间“撞车”,一个人会的段子不下百而八十个。单就当时晨光做“招牌”的名艺人,就有所谓四老、四棍、四大、四小“四四将”,可谓人才济济。

晨光茶社的创始人之一孙少林,与侯宝林、张永熙并称“北侯南张中少林”。1923年出生在天津的一个贫民家庭,9岁时拜相声名家李寿增为师,很快在天津曲艺界就小有名气了。1941年,18岁的孙少林和师父李寿增应济南青莲阁曲艺场老板马玉山的邀请,从天津到“名士能人聚集”的济南进行演出,“一炮震响济南府”。

在济南逐渐定居下来的孙少林发现,济南的观众不仅喜爱听相声,而且“很识货”,于是与师父李寿增不谋而合,凑钱租下了大观园东门内一处曾经演皮影戏的闲置场子,并与1943年9月2日在大观园内举行了隆重的开业仪式。开业当天,茶社内座无虚席,李寿增、孙少林、刘广文、高桂清、高少亭、袁佩楼、冯立章、冯立铎等依次登台表演,观众喝彩不断。

从创建开业到1948年济南解放的5年间,孙少林凭着他的精湛艺术、人品和艺德,使得京津两地的众多相声名家纷纷来晨光加盟登台。相声大王张寿臣、相声秀才马三立、高德明以及周德山(周蛤蟆)等大腕演员一场接一场地在晨光茶社轮番演出,抖出的“包袱”无一不响,让观众拍巴掌跺脚,乐得眼泪直流。那时候到晨光茶社听相声,俨然成了济南人业余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从济南开埠到现在,一个世纪过去了,戏曲的社会背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仅大鼓书已成“广陵散”,难觅踪迹,就连当年人们争相追捧的相声也显出了“疲软”之势。

即便如此,今日的济南仍不失为传统曲艺的一根“中流砥柱”。2006年7月,在济南曲艺家协会主席郭正让的帮助下,已故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孙少林之子孙小林为晨光茶社重新挂牌开张,济南市重振当年“曲山艺海”神韵风采的打算逐步落地为现实。加之济南仍存在着为数不少的曲艺世家,他们世代相传的精湛技艺,为济南相声的重新发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再进晨光茶社,感受着票友们的热情,看着孙小林等当代大师们的演出,似乎还能依稀嗅到些当年“书谷茶韵”的气息。

2008~2017 家电新闻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