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头条》完成其历史最大并购,越来越强大了,大家怎么看?

来源:头条 ·2018年01月23日 21:12

今日头条上周接连宣布了三起并购计划,猎豹旗下的新闻聚合平台 News Republic 、直播平台 Live.me,以及海外音乐短视频平台 Musical.ly 。其中最为人称道的是,花了近10亿美元从腾讯手里抢走“美国版快手”Musical.ly ,是今日头条历史最大的并购案。

这个收购交易总价达到10亿美金,也刚好是一个标准独角兽的价格。其实关于出海这件事情,张一鸣在乌镇第三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 ,是已经给今日头条定过调的:全球化是2017年的核心战略之一。


为什么会有这个思路。张一鸣的解读是:“中国的互联网人口,只占全球互联网人口的五分之一,如果不在全球配置资源,追求规模化效应的产品,五分之一,无法跟五分之四竞争,所以出海是必然的”。


对于当下竞争愈发激烈的互联网环境来说,想好了就马上出手,等行业形成风口,其实早有蜻蜓立上头。两年前,今日头条已经开动了国际化的步伐。海外版本TopBuzz、TopBuzz影音已经登陆日本、美国、巴西等国家;2016年以2500万美金领投印度 Dailyhunt 的D轮融资,控股印尼新闻推荐阅读平台BABE。

而到了2017年,头条的国际化扩张就可以用“看中了,买买买,毫不手软”来形容。此次收购的Musical.ly也是继短视频平台Flipagram后,今日头条收入囊中的第二款北美短视频产品,也是目前为止今日头条收购历史上资金最大的一笔交易。交易完成后,Musical.ly将与今日头条旗下的抖音进行合并。

头条此前新一轮融资,金额在20亿美元这个级别,此次“双十一”剁手就花出去了一半。这也让我想到Facebook在千亿市值时以十亿美元收购Instagram,以及腾讯斥资20亿美元收购Snapchat母公司1.46亿股股份。

事实证明,没有哪个巨头愿意承受错失现象级产品的成本,这是一个拼战略眼光和手速,来争夺年轻用户的年代。从宏观格局上看,移动颠覆速度之快难以预料。相比自身重新打磨一个产品,选择和好的对手直接融合,是更高效的方式。而从内容布局上看,中国短视频模式已经相对成熟,具备了出海基础。今日头条可以在加固短视频护城河同时,继续攻入社交。

Musical.ly之于头条,就如同Instagram之于Facebook

Facebook、Instagram等社交网站的崛起证明,得青少年用户者得天下。以Facebook为例,市场调研公司Frank N. Magid Associates研究发现,2012-2013年,美国13岁至17岁社交网站用户人群中使用Facebook的比例一度超过90%。

而数据显示,Musical.ly平台上超过90%的用户年龄在21岁以下,其中16岁的BabyAriel去年粉丝就已经超过千万。15岁的JacobSartorius在Musical.ly上发布个人单曲后迅速登上美国榜单第5名,粉丝参与度甚至超过贾斯丁·比伯。

我们再来看看抖音,抖音产品负责人王晓蔚不久前公开的数据是,“85%的抖音用户在24岁以下,主力达人和用户基本都是95后,甚至00后。”

抖音也已经诞生了自己的流量小生和小花,例如张欣尧、薛老湿、吴佳煜等。其中张欣尧的抖音粉丝接近700w,其拍摄的作品《要不要做我女朋友》单个作品在抖音达到181 w播放。

在撬动起年轻人的表达欲方面,抖音和Musical.ly有着高度的协同,一个已经俘获国内用户,一个已经拿下海外市场。

今日头条通过技术驱动内容分发,在国内引发了BAT的集体围剿。陆续推出的西瓜视频、火山小视频、抖音和悟空问答,几乎都成爆款。纵观国内外互联网企业,鲜有如这种内部孵化的成功机率,由此也可见流量入口最多只是锦上添花,各产品间战略协同更为重要。

这一轮出海浪潮中,今日头条先拿船票,技术输出,在移动资讯和短视频领域重金布局。而站在全球用户总时间争夺的视角上看,Facebook们的中国竞争对手越来越多了。

展开全部

用了一年左右,谈谈个人感受。

第一,头条上,用户都比较真实,比较接地气,在这里大家不用装逼,有啥说啥。对于写帖子的人来说,终于可以好好做内容,不用靠爆照,吹牛,煽情来获取虚伪的认同,不用靠自己的标签,身份,收入,阶级去彰显身价,压迫其它用户,寻求存在感。大家都是实实在在,普普通通的互联网用户,谁也别欺负谁,谁也别忽悠谁。

实际感受上,我很少在头条遇到年收入上千万,却每天在网上和小姑娘掰扯怎样淘宝打折节约五块钱的所谓的上流社会的“精英”,也很少遇到那种情绪很不稳定随时可以被煽动,或者动不动就带节奏的圣母婊、文化婊,更不是很容易看见动不动就袒胸露乳的极品大美女......可以说头条的用户至少现在看起来就是正常的人类。这是一个脱离了互联网虚拟特性,并不虚拟的信息交流平台。

第二,因为后现代情感营销的滥用,虚拟世界的网络用户很容易分化为活在虚幻的美好中以及活在悲观的现实里两个极端,体现为“装逼吹牛”和“毒舌喷子”。在对待这两种人的时候头条都有比较好的处理机制,你可以发泄,可以辱骂,但是你发泄完了以后,系统发现违规信息,或者接到举报就会按规定删除,而且反应速度极快。这反映了头条在处理垃圾信息和有害信息方面无论是系统硬件还是人工软件,都比较先进,希望这种清理制度能够一直持续下去。

第三,今天的互联网已经经历了最初的1.0时代,既创作者写帖子,用户看;正在从2.0时代,即用户也可以是创作者的时代向3.0时代过渡,即加入人工智能算法,帮助消息推送。头条有很好的人工智能算法和人工选拔,推送机制,无数人不分白天黑夜在为此努力工作,确保让更多用户看到自己需要的优质内容。

第四,只要是媒体,就要考虑盈利和生存。电视、网络媒体作为社交媒体的变现方式一直是很暧昧的问题。不管人们如何去回避广告效益,广告收入始终是大头。电视靠收视率吸引广告投资,今天的数字电视靠订阅收费,而网络依旧是靠点击率吸引广告投放作为平台主要收益。所以归根结底网络平台不管走的路线是高逼格还是接地气,始终还是要靠内容吸引读者,提高点击率,带来广告收益,这个是基本盈利原理。

头条不回避广告,但是不植入广告,这个比一边植入广告带节奏,一边装逼抬格调看不起广告的一些平台更实在,更坦诚。当我看到头条的广告时,不会觉得有广告就low,反而觉得很踏实。广告归广告,爱买不买,用户自己有脑子,自己会判断,不需要平台在中间渲染。把平台输出的知识内容和打着知识变现的口号植入广告两种牟利手段分清楚是负责任有原则的信息传播平台需要妥善选择的。

第五,互联网平台最重要的是内容,内容的创作者是吸引读者的根本,所谓良禽择木而栖,良才择主而仕,头条不差钱,从不亏待好好写帖子的人。多付出的人,认真写帖子,答案,创作视频的人,多粉丝,多赞,多关注,多得到认可,少付出的人少获得收益,非常公平。不需要让每一个创作者打着自己是年收入上千万的CEO的牌子,给还没大学毕业的本科生办20块一个人的讲座,靠这种方式来赚钱。

传闻说头条挖了300个大V,竟然有人觉得这是一件见不得人的事。有人写帖子贡献自己的知识和见解,他们的劳动和付出都应该有相应的回报。一些平台的态度是造势,限流,分流,去中心化,让新人斗老人,而头条的方式是一分钱一分货,哪一个平台更光明磊落?哪一个平台今后能拥有更多人才,哪一个平台更有人情味,高下立判。

第六,用户基数大。所谓经典的就是大众的,大众的就是经典的,要想做信息传播平台,谁拥有最大的受众基础,谁就是赢家,其它所谓什么文化社区,精英社区,小众社区,贵族社区,可以很美好,但是除非先天就很有钱,不盈利,才能一直美好下去,只要涉及到经营,那就必须拓展市场,争取受众,只要要接受大量受众的涌入,那么原先所追求的小清新必然就不可能继续,最终可能落得不伦不类。今日头条并没有用什么装逼,吹牛,挖坑的手段,也没有立什么标杆,仅仅靠融资运作,系统设计,内容运营,至今日活跃用户数已达1.2亿。

诚然,发展中的头条还有很多问题有待完善,比如内容上,话题,用户构成,语言文字看起来不够高端;阅读方式上,主要还是以碎片化,短时间的帖子为主,不容易出现那种深入分析的爆款长文;传播上,外部传播媒介和跨平台速率不高(因为头条自己本身就是一个拥有大量用户的平台);反馈上,帕雷多长尾效应不是很明显,一个帖子很容易沉......但是综合客观地讲,这里确实是一个实力雄厚,管理认真,可以让人安心写作的地方,比起当今很多娱乐至死的互联网媒体,看得出来头条是想把传播、内容、社交这三个信息平台的根本做好。

衷心祝愿越来越多的用户在这里结识更多朋友,获取更多知识和信息,也希望更多有学识和才华的人能够被头条聚集起来,为平台贡献力量。

祝愿头条越来越好!

2008~2017 家电新闻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