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文化的胜利

来源:爱尚生活 ·2018年01月16日 07:47

草威+卢晓菡+牟国瑜

每一次浏览新闻网站,看那些夸张的标题和同样夸张的阅读评论数量,都觉得像一种隐喻。

新闻编辑可以把再普通不过的消息包装成“人咬狗”式的爆炸性新闻,每天的主要内容都有社会不公、官商勾结、贫富对立、权色交易,总之老百姓热衷于什么话题,编辑记者就产出什么样的新闻。然而点进去一看,内容大多平平无奇,或者故事原貌与标题大相径庭。好在访客们都不看内容,也没人会较真,看见标题就直接冲进了评论区。

一篇新闻能获得多少关注,几乎全在于用了什么样的标题,配了什么样的图片。点击率至上的新闻价值接近真空,新闻理想也许早就幻灭。如果说新闻工作过于敏感,从业者都得另辟蹊径才能生存下去,那么再来看看我们的影视剧,那里又有些什么呢?

如果你平时看电视,你就知道,我们已经很多年没有什么称得上“认真拍摄”的连续剧了:古装片动不动就说两句网络流行语,现代剧只要一张房产证、一张结婚证就能编排出30、40集,夫妻俩在厨房吵个架再和好一集就播完了。

为了讨大众的喜欢,创作者们竭力维护最保守的价值观,编写最稳妥的情节。屏幕里的故事复刻了平庸的现实,与我们的生活高度对应,我们在生活中失去了超越平凡的能力,在电视里同样也没有。

如果说小屏幕主要面向中老年人,那我们在大银幕里又做了什么呢?拿暑期里最受瞩目的《小时代》和《后会无期》来说,它们在各个方面都被看作对手,但我觉得它们其实非常相像,都以数字的方式宣告了胜利,又都在艺术上少有建树。

尤其是《后会无期》,本来大家对韩寒的期待就不同于郭敬明,但看完电影,我错愕了很久,我的感觉是论创作实力,他还保持着刚刚退学时的水平。

韩寒用反说教的姿态来进行说教,我还从没有见过有这样一部格言充斥全篇的电影,隔不多久就蹦出一个名言警句,然后混合着一些不冷不热的笑点,套上一个“在路上”的主题,居然就完了。

尽管我明白他想表达的是电影之外更辽远的感觉,但他电影的着力点全都是些无谓的鸡汤和笑话。年轻人们自然看得很高兴,因为这些是他们最熟悉的东西,可是看完后除了朴树的片尾曲我想不起这部电影还有什么。我的朋友们都说这是他们少有的花钱看的一部文艺片,我想之所以他们说这是文艺片,是因为它实在没有情节。

我们文化的方方面面都在进行着自我阉割,看不到独立精神的存在。一个国家的文化偶像不应该只满足于聪明、好玩和风光。他们拥有更受欢迎的表述方式,却没有讲出更好的东西。我的失望在于我从这些青少年的精神领袖身上看不到任何先进的想法和追求。这个时代似乎没有灯塔,老百姓喜欢啥我们就拍点啥弄点啥——我们在文化上实现了“民主”。

说到这儿,我想起了一些别人的作品。前些日子,我看了一部美剧《真探》,又看了一部动画片《乒乓》。它们接近于严肃的文学创作,却又无比精彩。创作者充分展现着才华,同时也精雕细琢地加工着细节。美剧、动画这些艺术形式积累到今天已经开始结出一些不一样的果实。看完后我兴奋得失眠了,我觉得文艺要在这个网络时代抬头了。但我回家陪老妈看了看电视节目,又去电影院看了几部国产电影,我发现这个“文艺复兴”的故事可能依然是别人的,与我们隔着大海。

2008~2017 家电新闻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