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付宝近期大规模掀起“无现金日活动”,拒收人民币,很快就遭到了监管部门的批评,为什么监管部门对拒收人民币这么重视且严厉批评呢?
首先从法律角度来说,拒收人民币肯定是违法的,因为在中国大陆,人民币是唯一合法的流通货币,如果连人民币都被拒绝,反而只允许一种其他形式存在,比如支付宝的本质就是电子货币,是其他货币形式兑换成支付宝的电子数字之后进行流通。他们的换算是与人民币1:1的比例。所以,这种替换的形式、甚至拒绝现金来推线自己支付宝的平台的方式,肯定是监管不容的。
其次,从监管上来说。如果整个中国都开始不需要货币,不需要纸币,全部以电子货币的形式存在,至少从央行角度还没有准备好。如何避免洗钱、如何控制货币流通,监管部门从现实的角度没准备好。在欧美发达国家,绝大多数也没准备好这种。
当然,从未来发展趋势来说,我们还是相信,人民币作为一种纸币的存在应该会逐步退出历史舞台。趋势明显,但为时尚早。
展开全部阿里公司最近似乎掉到了“无”字坑,先是“无人超市“这个名字受质疑——购物者不是”人“吗?接着又是微信大战支付宝”无现金日“活动受到央行猛批:拒收人民币严重违法!
其实,就是一个”无“字,让中国著名企业阿里掉进了自己的坑里。
”无人超市“透露出的无人性化
最近这个段子很火。
虽是段子,但真正让人看到的是”无人超市“这个词中的傲慢、无人性关怀。
第一,对消费者的无视。无人超市,单就这个词,确实能看出对去超市购物者的无视、甚至蔑视。
第二,即使是无店员超市,但如果通过这种智能技术手段,企业自己节省上大量人力成本,没有让C端购物者享受到任何实惠,只是让一个企业在打价格战中挤垮了竞争对手,企业自己获得了,然后垄断市场,最终依然难以避免操纵价格之嫌吧?
第三,既然是智能技术应用到窗口行业,至少应该以人为本,而不是给购物主力军们设置更高的智能门槛,让使用者更不方便,只方便了你们企业自己。
无现金日透出的消灭现金意图
8月8日,国内第三方支付平台支付宝和微信纷纷推出“8.8 无现金”等活动,鼓励用户在超市、便利店、餐馆、商场等地消费,用扫码支付代替现金支付。而近日阿里巴巴旗下盒马鲜生的门店就只接受移动支付而不接受现金,引发市民热议。对此,央行方面明确表示“拒收人民币现金涉嫌违法”。
对于微信支付宝“无现金”的倡议,央行方面明确表示,如果商家出现拒收人民币现金的行为,已经触犯法律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币管理条例总则第三条中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法定货币是人民币。以人民币支付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一切公共的和私人债务,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拒收”。这也就意味着如果商家拒绝接受现金支付,就已经违反了此项法律法规。在任何一个场景里,如果只有一种支付形式存在,一定是国家主权货币——人民币。而拒收银行卡、第三方支付等支付并不违法。
蚂蚁金服方面回应表示,“无现金”的概念,无论是传统金融机构还是第三方支付机构都在提,而且这个概念从一开始就强调了不是消灭现金,而是在现钞支付之外多了一种支付的选择,选择权在用户和消费者。
改革创新不该以触碰货币体系为基础
货币体系是政府给国家经济运转提供货币的一套机制,他包括铸币厂,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货币体系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其内部结构因各种因素的变化而变动。货币体系和货币结构的变化,对货币体系本身,对商品流通,对经济发展,乃至对整个社会都有着程度不等的影响。
应该承认,移动支付的确方便了我们的生活,节约了时间成本,甚至减少了日常生活中丢钱的机率(网络”丢钱“后果更严重,在此不讨论)。但是,不能忽略的是,移动支付领域的法律法规尚未完善。移动支付作为新兴的技术在近年来发展迅猛,这一领域在国内的法律法规以及国际公约尚且不够完善。在支付领域,资金安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移动支付通过移动网络及用户终端共同完成,但这两个渠道并不能百分之百地保证账户资金的安全。目前,在欧美一些国家,对于移动支付安全、风险和法律放在首位,有些国家还以税务体系的因素而拒绝使用移动支付,而跨境支付更是涉及到不同国家法律法规上的差异,因此,急于消灭现金的倒逼式金融支付体系改革,不应操之过急,更不应该运动式的野蛮生长。
无论”消灭现金“的话术背后,是否存在新金融技术对于传统金融监管体系的创新和挑战,这个”无现金日“的”无“字,都是不恰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