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没有信用支撑的虚拟货币,不是劳动创造的财富,套了个高大上的概念,发明者与早期接触的人发了大财,基本上符合骗局的特征,为什么有人认为不是骗局?
比特币在12月行情剧烈震荡,17日站上2万美元高点后,22日一度跌至1.1万美元。24日在1.3-1.4万美元左右徘徊。
比特币价格暴跌的原因,目前说法不一。部分业内人士认为,美国期货交易所上线比特币期货,为投机者增加了做空的渠道。部分比特币炒家认为,近期币价上涨过快导致下跌。
除了外部利空因素,比特币社区已经出现多个分叉版本,也是原因之一。
绘聊(xjb-huiliao) 今天就来聊一聊比特币的前生今世,看看比特币究竟靠不靠谱
文:许英剑 盖天天 宓迪 李蕾、王全浩 图:许英剑
12月中旬,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主席Clayton强调了比特币风险,并让投资者小心ICO(首次代币发行)。
日本央行行长黑田东彦12月21日也表示,比特币的运作方式不像一个正常的支付手段,正被用于投机。
展开全部比特币在每个4000-5000美元价位上不是骗局,但在每个2万美元价位上,就是庄家在操盘割韭菜。要讨论比特币,必须先讨论什么是财富。
什么是创造财富
为社会所需要的商品与服务,才是财富。
截至2017年年末,35岁的我对财富的理解来自马特•里德利的《理性乐观派》、保罗•格雷姆的《黑客与画家》和索罗斯的《金融炼金术》。我亲历的07年经济危机、09年四万亿、14年互联网经济、15/16年股灾、17年限购亲身体验,也让我对财富的观点逐步成型。
致富的方式有很多种,为什么舆论一直在对钱宝、对校园贷、对P2P网贷、对比特币、对XX币的质疑?因为这种创新带来的所谓财富并不被「理性人」所需要;只有通过创造有价值的东西而致富,才是被广泛接受的。而赌博、投机、继承、诈骗、垄断、行贿、造假等「致富」方式,并没有创造财富——社会所需要的,才是真正的财富。
我们以今日头条为例,在2012年,今日头条的A轮融资为500万美元;2013年,拿到DST领投的数千万美元;2014年6月3日,头条完成红杉资本和微博的1亿美元融资;2017年4月7日,完成10亿美元融资;到2017年底,头条的估值为300亿美元,与Uber(680亿美元)、滴滴(500亿美元)、小米(460亿美元)、美团点评(300亿美元)并列全球前五大独角兽公司。
在五年时间里,今日头条从初创公司变成今天涵盖图文、短视频、问答、仿微博形式的超级内容巨头;小米在五年时间里成为覆盖IT产业链中下游的巨无霸级产品生产商;滴滴在短短几年里就彻底改善了中国人民的出行方式;为什么很少有人对他们的公司提出质疑?因为这些公司的确创造了被社会所需要的财富。
金钱不等于财富
财富与金钱并不是同义词。大家回顾一下当年中国凭票供应的50/60年代,每个人一个月两斤肉票、二十五斤粮票、三两油票,包括电视机、自行车、电风扇等等,全部都是凭票购买;那个时候,人民币不是硬通货,外汇券、商品票等等才属于财富。再举个现实的例子,我的一个大学同学刚刚抽到了北京车牌号,他立刻在同学群里问谁需要这个车牌,租金每年一万,不长签;这正说明北京的车牌号也属于财富的一种。
如果物质财富保持不变,金钱越多,导致的结果就是物价飙升、通货膨胀,津巴布韦就是最好的例子。同样以北京车牌号为例,货币供应量增加的结果,就是车牌的租金继续增加呗。
财富是最基本的,能满足人们衣食住行、娱乐消费、生理欲望、求知欲望、社会认同的需求的物质和名誉。(没错,知识和名誉也是财富的一部分)
财富才是我们努力奋斗的方向。那么为什么大家都在以金钱为基准讨论财富呢?一方面因为多维度的财富难以度量,所以「聪明的理性人」发明了估值、证券化等等,把多种性质的财富全部用金钱来衡量;一方面在高度专业化协作的社会里,一个人的力量连铅笔都无法制作,为了提高交易效率和精确性,金钱成为交换中介。
可行的商业模式,是创造为人们所需要的东西(即财富)。金钱只是媒介,让社会成员可以通过交易获取自己想要的东西。
- 产品生产商在创造财富,因为他们生产了为某个组织或者个体所需要的商品和服务;
- 批发商、零售商在创造财富,因为他们把商品销售到最终用户手里,满足了上下游的需求;
- 物流公司如顺丰、申通、圆通等在创造财富,因为他们把客户想要的东西送到客人手上;
- 航空、铁路、公路等客运公司在创造财富,因为他们把客人送到了目的地,满足客人的需求;
- 为什么长得好看的人会被世界友善对待?因为美貌(无论男女)就是一种被人们广泛需要、希望拥有的特质;所以长得好看的人天然具有财富,他/她可以随时把这个财富变现。
人类一直在不断创造财富
这世界上的财富并不是一个固定总量的大饼,而是不断被人类生产和创造的。以袁隆平为标杆的农业科学家创造了杂交水稻、化工行业通过引进化肥装置和技术攻关增加了化肥产量、加上先进的农业机械化,中国用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22%的人口,还能允许冗余和浪费,这正说明财富并不是总量固定的,而是不断增加的。
劳动的产出并不是无差别的
在生产力和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传统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定义「商品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力或抽象的劳动力」,已经不符合现状了。原因就在于「无差别」三个字。
以我们IT行业为例,有些蓬勃兴起的IT公司,里面的骨干开发工程师愿意每天全神贯注的工作12小时以上,每周工作6天,工作时长是正常工作时间的2倍;而全神贯注的高智商资深工程师,将产出小团队中50%以上的核心成果;其他的团队成员主要负责完成文档、测试、重复性工作等;他们的劳动力是有极大差别的。而农业之神袁隆平、朱英国(2017.8.9逝世)等这样的水稻专家、学科带头人,他们的产出与其他从业者是有极大差别的。
事实上,我们今天能够享受如此便利的科技成果,包括智能手机、云计算、共享单车、移动支付、移动互联网、医药等等,并不是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创造出来的,而是以某些罕见的杰出人物的实践、洞察和智慧为核心,通过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创造的。
比特币创造的财富并没那么多
比特币从年初时候的1000美元涨到12月15号的2万美元,然后又经历了一次惨烈的暴跌和震荡,价格现在是13000美元一个。
如果用创造财富的多少来评估比特币的话,比特币满足了大量富有的人和组织不受监管限制进行洗钱和交易的需要,简而言之就是洗黑钱、毒品交易、军火交易、外汇套利交易等;
比特币的价值源自于使用者的共识,块链技术保障了交易的不可抵赖性,比特币的去中心化也要求使用者提供算力支撑每笔交易,所以比特币交易也需要付费;上面三点都说明比特币是存在固有价值的。
但是当大量筹码(比特币)被集中到小部分人手里的时候,这一小部分人就完全可以自己坐庄,操纵价格;按照比特币目前价格计算,比特币的总市值超过2000亿美元。但是这个价格,只能算是估值;买家花1300美元不假,但是买家如果购买1万个比特币,绝对是可以跟卖方谈一个很低的折扣,比如3折,即400万美元购买1万个比特币(接近比特币目前的生产成本,但是早期持有者成本很低)。
对于比特币这样一小撮人坐庄的市场来说,也无法接受某个大卖家无限制的抛盘出售比特币,按照目前的市值2000亿美元来说,20亿美元的抛盘就足以将比特币的价格打回5000-6000美元。在这一点上,我同意欧神的观点,比特币可以视为一只生产经营形式良好的老庄股。
以当年汉能薄膜为例,2015年1月27日,汉能薄膜暴涨10.36%,总市值达到1552.93亿港币,其中持有人李河军持股90%以上,有钱吧?
但是汉能薄膜在2013年的营业收入仅有32.74亿港币,而厂房及设备仅有2亿港币,却有92亿流动资产,商誉高达79亿港币;透过种种不合理的表象,汉能薄膜不过是个每年营收32亿、利润20%左右的中小型企业,即使市值达到了2000亿,那么李河军持有的真实「财富」是多少呢?参照汉能的规模,其身价也不过是几十亿的量级。
汉能薄膜最后的结局呢?2015年5月20日,市值1600亿的汉能薄膜直接被一个10.55亿股(每股3.67港币)合计38.7亿港币的卖单打爆了,李河军无力接盘,汉能薄膜随即停牌至今。
真正的财富和纸面上的估值是完全不同的。在IBM的时候,我第一时间就明白了进了自己口袋的是钱,没进自己口袋的只是数字的道理。所以靠比特币赚到账面财富不算投资成功,靠比特币赚到真金白银豪宅名车美元欧元人民币的,才算是胜利者。
知识、实践和理论才是财富
十年来,我见过太多乍富突贫的经历,才明白只有知识、实践和理论才是永远不会失去的财富。
在辞旧迎新之际,向各位读者推荐几本书。我在18岁到35岁这段思想成熟期,对我产生主要影响的著作,就是《曾国藩家书》、《曾文正公全集-批牍》、《毛泽东选集》、《易经》、《论语》、《资治通鉴》、《论语别裁》(南怀瑾)、《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史蒂芬•科维)、《要事第一》、《穷查理宝典》(查理•芒格)、《金融炼金术》(索罗斯)、《黑客与画家》(保罗•格雷厄姆,硅谷创业之父)。
我选择书籍的唯一标准,就是作者。上述书籍的作者本身就是所属领域的顶尖人物,而这些著作,正是他们智慧的结晶。这些书籍的含金量远超过我所解读的部分,我写的只言片语,只不过是把这些顶尖大脑的理论结晶,结合实践经验讲出来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