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说俄罗斯三角旗设计局研制的R-37(AA-13Arrow箭头)远程空空导弹,最高速度可以达到6马赫。美国——AIM-120空空导弹最大速度4马赫。星光(Starstreak)防空导弹,速度可以达到4马赫。如果有飞行器可以在大气层内超过了6马赫是不是就没有东西可以将其击落,想起哪儿就去哪儿?
理论上速度越快的飞行器,拦截难度就越大。而如果飞行器的飞行速度超过了拦截弹的速度,拦截弹想要拦截它概率就很低了。当然这也并不是完全不可能拦截,如果能够精准计算飞行器的飞行轨道,并且飞行器没有使用分导式变轨技术,那么速度比较慢的拦截弹还是有机会拦截到飞行器的,但是这样的概率已经微乎其微了,既然飞行器能够实现高速度,自然也就可以实现变向巡航,拦截弹跟不上就失去了意义。
资料图
从目前的技术发展现状来看,进攻性导弹的速度已经普遍高于防御性导弹,比如俄罗斯和印度合作开发的“布拉莫斯”2超音速巡航导弹的飞行速度已经可以实现理论上7马赫的飞行速度,而一般的防空导弹速度仍然在5马赫以内,另外一些正在开发的高超音速飞行器速度更可以达到10马赫以上,成熟的洲际导弹技术则可以达到20马赫的极限飞行速度。这些飞行器都不是一般的拦截弹所能防御的。
资料图
但是飞行速度过高对于飞行器自己也有弊端,首先是空气摩擦力大,容易造成自我损耗,而且也会产生信号源,更容易暴露自己;其次速度太高也会影响命中精确度,如果偏差过大,那么就算速度再高也没有实际意义可言;另外,开发飞行速度快的飞行器,需要投入的成本也相当巨大,如果不是有明确的目标,基本上不会考虑发展此类武器装备。
资料图
另外,现在许多国家也加紧开发可以拦截高超音速飞行器的新型防御系统,美国和俄罗斯在这一方面的研究也已经初见成效。比如俄罗斯新开发的S500防空系统,据说就可以用于拦截高超音速飞行器。但是具体的效果如何,还需要看技术测验的数据。
展开全部不是的,不知道您有没有看过前一段时间热播的电视剧《绝密543》?或者了解过地空导弹命中目标的基本原理?或者咱们换个问法,打个比方,我拿起一台glaxy note7(易爆,你们懂得)丢向一辆迎面开来的汽车,汽车的速度远远比丢过去的glaxy note7快,那是不是glaxy note7就不可能砸中并炸毁汽车?
虽然这么看来,答案是否定的。确实,理论上再快的物体(在相对光速的低速中,咱不讨论时空弯曲也不讨论相对论的质能问题)也存在被另一运动物体击中的可能,但是就目前的科技来说,太快了就打不着,这种可能是大大存在的。
不知您有没有留意,在电视剧《绝密543》中,萨姆-2地空导弹发射前,指挥员有时会下导指令:“前置法三发,xx公里击落敌机”,而有时候则是:“三点法三发,xx公里击落敌机”?在这个细节中,前置法为何物,三点法又为何物?二者间又有何异同?
↑萨姆2导弹系统雷达车
在了解这两种射击方法之前,我们要先初步了解萨姆2导弹的制导原理。在搜索雷达发现目标,目标进入火控雷达范围后,火控雷达用三个雷达天线测定目标相对雷达的俯仰角、方位角以及距离。由图可见,萨姆二的雷达车上共有四个雷达天线,两个长方体状一横一竖的雷达天线分别用于测定目标的俯仰与方位(说白了就是多高、哪个方向),较小的圆盘状雷达天线则用于测定目标距离。那么俯仰、方位和距离三组数据就共同构成构成了在三维坐标系中目标相对于雷达车的具体位置。而在右侧的较大的圆盘状天线用于在导弹发射后发出无线电波束对导弹发出指令,以实时修正导弹的飞行方向。
↑前置法,顾名思义就是“打提前量”。由地面射手对目标的飞行轨迹进行观测与分析,推算出目标航线上的必经一点,引导导弹在此点上与目标交汇。这样导弹的飞行轨迹就相对平滑,而导弹承受的过载与损耗的能量也就相对较小,对于导弹射程的影响也较小,精度也相对较高。但是这种操作需要地面人员通过雷达屏上目标回波信号强弱判断其航向、航速、可能轨迹,从而估算出预判交汇点,对他们的专业水平要求较高。
↑而三点法在操作上简单得多。就是根据制导雷达-导弹-目标三点一线的原理,保持制导雷达持续照射目标,在导弹飞行过程根据目标位置变化中不断修正导弹飞行方向,直至击中目标。这种方法对于地面人员的操作水平要求较低,但属于“导弹追飞机”的做法,导弹在飞行过程中需要不断调整姿态,故对其射程、精度均有不利影响。
萨姆2虽是50年代的老设计,但是当下的半主动雷达制导、主动雷达制导、PVT制导等等都基本沿用了这样的制导基本思路与原理。
现在的导弹能够飞得多快,你在问题里也列举了那么多了。那么问题来了,如果真的出现了超过目前所有导弹飞行速度的神级飞行器,难道人类就奈何不了它了吗?
然而,根据前文所写,咱用前置法不就能够把它干下来了么?
理论上,至少是理论上,这个是完全没有问题的。
而实际上,不妨参考老美的反导实验……
在今年年初的中程反导实验美帝自家放水终获成功之前,美帝的反导实验基本上处于十反九空的状态。可见“反导”难度之大。事实上,末端反导实验对付的就是现实中导弹所可能面对的速度最大的人造物体——处于再入大气层阶段的弹道导弹弹头——速度超过10马赫,而ICBM(洲际弹道导弹)的弹头末端俯冲速度更是能达到20马赫级,远比现役甚至是在研的任何一款导弹的速度大得多的多。换言之,一款能达到20马赫的飞行器,其在赤道(周长约40000km),只需1.63小时便可环球一周,而以一般民航机的巡航速度0.9马赫完成该飞行则需整整36.28小时,超过一天半。因此面对如此高速俯冲的目标,美帝反导实验屡屡碰壁,也算是情有可原。
↑美帝在南棒国部署的傻德,就是其末端反导的重要一环。它是针对再入速度为11-14马赫的中近程弹道导弹设计的,而傻德自身的最大速度在不做任何机动的情况下也仅有8马赫。因此其本质上的攻击原理便是前文提到的前置法。不过与防空导弹射击的能够做大幅度机动的飞机或巡航导弹不同,弹道导弹的原理是用火箭将弹头投送到一定高度,然后熄火,弹头在重力做功下按自由抛物体轨迹下落。换言之,只要掌握弹头重量、弹道最高点等数据,便能精确计算出弹头下落的抛物线。所以傻德系统在拦截弹头的时候,就是预先计算好弹头轨迹与傻德导弹自身的参数,确定好目标轨迹上的一点进行攻击,攻击过程中导弹沿直线飞行,几乎不做机动。其实本质上就是一个直线与抛物线上相遇问题的高中物理题。即便这样,在目标速度极快的情况下,对其进行的观测与计算都是及其困难和复杂的。
然而反导反导,十反九空。现实总是不可能那么“理论”。除去空气阻力对目标路径的影响,目前许多弹道导弹弹头还具备末端机动能力。或应用钱学森弹道等进行“打水漂”式变轨,或在弹头上装轨道发动机进行蛇形末端机动。总之就是各种不按常理出牌,在“理论上”的弹道中做出各种鬼畜机动,使反导拦截成功率卖出真正的“跳水价”。
↑一些弹头鬼畜机动的演示图
而我们知道,美帝的反导实验,反导单位是事先知道目标全部参数的情况的,靶弹弹头也不具备任何机动能力。纵使是这样的放水,拦截成功率也不到15%。
由前文介绍的前置法基本原理,准确估测目标轨迹是保证命中的核心。换句话说,导弹的命中率取决于制导精度,而制导精度又由观瞄精度来决定。这些各种鬼畜机动,必然令之前的估测值与机动后的目标实际数据存在巨大的误差,差之千里,地面操作人员只能表示很绝望并有一句mmp不知该说不该说。因此,如何应对末端机动弹头,也是当下末端反导研究的一大课题。
↑在现有的航空技术加持下,许多飞机能够做出各种匪夷所思的大过载、大迎角、过失速机动,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搜一下普加乔夫眼镜蛇、钟式机动、落飘叶机动等等著名机动动作的视频,亲身体验一下。
因此,问题里说的“飞行器”如果除了极高的速度,还具有鬼畜的机动能力,那么以现有的科技水平,无论是导弹是由地面发射还是空中发射,我们人类的导弹确实都会陷入“追不上”也“撞不着”的尴尬境地,毫无用武之地。
其实你这么一问,让人想起了《三体》里的水滴了呢……
只能说,理论上,理论上我们是有可能用导弹击中极快的物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