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嘀嗒拼车“致滴滴出行的一封信”?

来源:头条 ·2017年12月30日 15:45

嘀嗒拼车在官微上发布一条微博“致滴滴出行的一封信”,引发广泛关注,滴滴方面回复称该信所述内容不属实。你怎么看待这件事?另外,面对滴滴近乎垄断的市场地位,二线打车软件该如何突围?

事件还原

1>12月10日晚上嘀嗒拼车在新浪微博(嘀嗒出行)和微信公众号上上发布一条微博“致滴滴出行的一封信”信中表明,在12月7日下午,深圳市6名司机遭遇了滴滴官方客服电话的威胁,起因是他们安装了嘀嗒出租车的司机端App。

2.>根据新浪科技新闻 12月11日上午消息,针对嘀嗒拼车对滴滴客服威胁出租车司机二选一的指责,滴滴方面则向新浪科技回应称,经过核查后确认文中描述情况并不属实。滴滴方面认为,从技术原理和权限管理上看,也无法出现文中所谓“刚刚安装完App没几分钟,都还没离开,就接到了滴滴官方客服电话说监测到了”的情况。

3.>针对滴滴出行的回复,嘀嗒再次发文,并表示“我们仍殷切地希望,作为行业领导者,滴滴能够真正做到包容和开放,引领同行共同将市场做大做好,和同行一起营造公平健康的市场环境,一起缔造出行市场命运共同体。”

嘀嗒拼车

因为滴答拼车官微上的一则消息,今天媒体圈和科技圈又热闹了起来。从滴答拼车官网上我们可以看到介绍:成立于2014年,隶属于北京畅行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是目前中国拼车领域的最大平台,嘀嗒拼车产品定位十分明确,只做“共享型、社交型的拼车软件”,始终以“顺路”为原则,让有车族为与自己工作地点附近及住址附近有乘车需求的人,提供互助出行,共同分摊出行成本,在不增加道路负担的情况下提升交通运力。

从滴答拼车的介绍来看,只做“共享型、社交型的拼车软件”,然而共享、拼车这些热门的功能,刚好是与滴滴出行里的拼车功能竞争。这也许就是出现“二选一”通知的最根本原因。

滴滴此举是否妥当?

说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回忆一下当初的滴滴和优步之争。在双方竞争的时候,出去打价格战和优惠不谈。在使用体验上,老贾我是更喜欢优步,后来剩下滴滴一家独大的情况下 ,打车的体验真的是不如以前的优步。不过如果从整体上来看的话 ,滴滴出行还是给生活提供了很多方便。

抛去双方竞争在法律等层面的问题,如果滴答所发文章属实的话,单从车主端的感受来说,滴滴此举肯定不妥。

车主不知如何选择

现在双方正在口水战,事情到底如何,也许只有他们双方才心知肚明了,我们先假定如果真的是如嘀嗒所说,那么车主该如何选择呢?

老贾以为,在这种情况下 ,一方面是行业大佬滴滴,一方面是嘀嗒,嘀嗒要继续发展吗,必然得比大佬更有吸引力的政策才能吸引车主加入。这种情况下,车主是要选择一个更稳定的平台,还是要选择一个福利更多一些的平台呢?

这些和我们普通人生活息息相关的事情,如果你是车主,你怎么选呢 ?

我们会保持持续关注。欢迎大家关注我的头条,一起聊聊关于科技数码以及相关企业的事情。

展开全部

声明:这个回答有点长,本来想当做文章发的,由于种种原因没发出来,今天突然在悟空问答看到有人提问这个问题,我就把这篇文章搬出来了。绝对原创,独家,首发。

有好事者在网上做了个调查,结果,99%的人都答错了。题目就是“滴滴和嘀嗒,哪家是自来水公司?A滴滴;B嘀嗒。”结果99%的人都选了滴嗒,因为几乎全天下人都知道滴滴是一个打车软件,是一家出行公司。没有C,只能B。

我相信这是个恶作剧,但是,它所反映出来的巨大差异也是显而易见的。无论从品牌知名度、市场占有率、公司估值等各种维度来看,滴滴和嘀嗒都不在同一个水平线上,说“差着18条街”大概就是这个意思。

为什么突然有人无聊到做这个调查呢?起因是,嘀嗒拼车(没错,嘀嗒拼车也是一个打车软件)的官方微信公众号发布了一封《致滴滴出行的一封信》,信中提到,12月7日下午5点左右,深圳市的6名出租车司机遭遇了滴滴官方客服电话威胁,起因是他们安装了嘀嗒出租车的司机端APP。嘀嗒拼车表示,近期正值嘀嗒出租车在深圳进行业务开通前期准备阶段,据嘀嗒出租车现场工作人员描述,在出租车司机安装嘀嗒出租车的司机端APP几分钟后,滴滴官方客服致电称:“我们已经检测到你装了嘀嗒出租车APP,现在你只能二选一,如果你装了嘀嗒,我们将对你进行封号处理。”

第二天,滴滴出行在媒体主动询问时做出回应称,已关注《致滴滴出行的一封信》,基于文中主观性的文字描述,经过仔细核查,我们确认其中提到的“出租车司机被滴滴客服威胁二选一”的情况并不属实,彻查了所有可能的渠道,均未发现有任何滴滴员工有过文中描述的行为。滴滴还做了进一步的分析,“从技术原理和权限管理上看,也无法出现文中所谓‘刚刚安装完APP没几分钟,都还没离开,就接到了滴滴官方客服电话说监测到了’的情况。”

搞笑的是,嘀嗒的公开信并没有多少人注意到,反倒是滴滴的回应才让大家知晓了这件事情。滴滴的回应中这样一句话“更希望这是你闹的一个误会”,被各新闻渠道做成了标题,反倒是传播甚广。

以我对互联网圈的了解来看,这个事情也就是个闹剧,最终会不了了之。明眼人看了这个新闻,脑子里首先蹦出来的一个词就是“碰瓷”。这个词,最近在互联网领域很火,确切时候是在互联网传播和公关领域很火。所谓“碰瓷”,通常指同一个竞争领域内的小公司,通过某些声音故意与大企业产生关联,这样做的意义有两个:一,可以引起媒体关注,因为小公司的报道一般都很难引起媒体和公众关注,但是他们一旦与大公司发生摩擦,这件事就变大了,媒体自然会给个版面报道一下,无意间也就增加了小公司的曝光度;二,小公司和大公司放在一起报道,而且是因为口角或者竞争,就会给外界形成暗示——“小公司对大公司构成了一定威胁,否则大公司怎么会这么紧张”之类的印象。

如果说嘀嗒对滴滴造成了什么威胁,恐怕连嘀嗒自己的人都不敢相信吧,这真的只能是一个“误会”。

就在滴滴回应之后,嘀嗒又做出了回应,这是他们巴不得的事情,上门找茬就怕主家不搭理。只是,嘀嗒的二度回应实在是没有什么料可抖,大家自然也就散场了,滴滴也不会再搭理,这件事,也就成为一个闹剧这么过去了。留下的唯有好事者的恶作剧调查问卷,以及某些行业内人士的朋友圈评论和网友留言成了饭后谈资。

品玩创始人、业内著名的骆先生在微信朋友圈里写道:“你说阿里京东二选一,京东出来杠一下,我还差不多会信。嘀嗒拼车做了打车业务,说被滴滴二选一了,还说嘀嗒让滴滴感受到了威胁,我就快笑出来了,别跟着转那篇稿了。要不然赶明儿我也发篇稿说品玩威胁到了人民日报,请你们转转看看。”这是善良的明白人。当然,还有心直口快的网友说:“嘀嗒的公关不能招,太low。”

最后,我必须承认一点,如果不是这次“碰瓷的误会”,我还真以为嘀嗒早就关门了呢,这不是玩笑。

2008~2017 家电新闻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