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诺不上市,曾市值千亿的娃哈哈帝国,如今为何陨落?
“甜甜的酸酸的,有营养味道好”。你或许还记得20年前的这句广告语。
AD钙奶、营养快线、王力宏代言的娃哈哈矿泉水,是很多人的童年记忆。它们背后的娃哈哈集团曾是1990年代一家典型的“中国式”成功企业。只是那一代的传奇公司大多都无法避免被时代淘汰的命运。
2010年,娃哈哈业绩进入500亿俱乐部,创始人宗庆后发出豪言,要达到1000亿的目标。7年过去了,不但目标没有实现,业绩还在2012年出现了拐点。
根据胡润研究院发布的2016年度《胡润百富榜》,其中宗庆后家族以1120亿元的财富排名第五,财富值较上一年度的1350亿元,缩水230亿。
娃哈哈正在遭遇前所未有的困窘。
“娃哈哈真的太土了。”土生土长的杭州人小虎说起来自己家乡最大的饮料公司时,多少带点有恨铁不成钢的感觉。这位92年的杭州男生从小一直喝AD钙奶,但上大学之后,他开始喜欢上可口可乐,娃哈哈就悄无声息地从他的“饮料品牌库”中消失了。“也没有为什么,反正就是不喝了,大概看起来不很中产阶级吧。”炒股就是这样,没有一套嬴利方法技巧和自我保护的纪律是不行的,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咨询嬍@号tpp308。
这也许是宗庆后创立娃哈哈30年来最大的尴尬。
如今即便宗庆后依然坚持每年出差200多天,去走访经销商和销售现场,但在北京包括永辉超市在内的很多大型超市,货架上除了营养快线、瓶装水和八宝粥之外,你几乎找不到娃哈哈更多的产品。
去年出现在货架上的猫缘咖啡、清透椰子水已经消失,连娃哈哈的绿茶也被康师傅、统一、农夫山泉的茶饮料挤下货架,在7-11、全家这些便利店,能看到的娃哈哈产品更少,多数情况只有换了新包装的娃哈哈晶钻瓶装水。
货架上的娃哈哈产品越来越难找到
这显然是极其危险的事情,在新品层出不穷的饮料市场,娃哈哈已经多年没有新的明星产品,人们留有印象的仍然只是营养快线、瓶装水和八宝粥等多年前的爆品,但它们已经被越来越多的竞品赶超。以至于宗庆后在央视《对话》采访中反思娃哈哈为什么会出现下滑,缺少新的大单品就是重要一点。
过于依靠某一个大单品的风险在于,当这个产品不再受市场欢迎往往会给公司业绩带来直接影响。
娃哈哈正面临这种境遇。原有的爆品不再受欢迎,新的大单品迟迟未能出现,甚至在娃哈哈一向引以为荣的乡镇市场,娃哈哈也卖不动了。
代理了娃哈哈11年的四川乐山鑫鹏商行的二代老板杨露告诉界面新闻,等处理完过年时的娃哈哈“陈货”,就彻底不做了。
杨露的父亲为该商行的一代老板,一直负责乐山市下面4个乡镇的娃哈哈产品经销、送货,曾经生意好的时候一个月能走30万元的货。2015年第一次出现亏损时,杨露并未放在心上,不过到了2016年,势头越发不对劲,库房的存货越来越多。
经销商的利润率本身就很低,必须要靠走量才能赚钱,可是过去一年杨露每个月只敢进5万的货。据杨露介绍, “一件AD钙奶(24瓶)只赚1元,营养快线一件(15瓶)只有2-3元的利润,大营养快线(1.5升装)春节时只有0.5元的利润。”
娃哈哈等受惠于改革开放而崛起的大企业尤其要明白,面对社会和需求巨变,趋势永远大于优势。在新的大趋势下,重新构建企业的优势,才能一直领跑行业。娃哈哈的多元化路径选择,大多看到了企业优势,而忽视了行业趋势。
商业历史上,巨型企业被市场碾压,轰然倒下的例子数不胜数。
那么,现在最应该把握的趋势是什么?大农业大健康!
在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和食品安全危机下,以及农村土地重大改革、新型城镇化加速、互联网大发展的多重时代背景下,现代农业和大健康产业面临前所未有的战略机遇,万达、恒大、联想、汇源等早已开始布局大农业大健康。
以碳酸饮料著称的可口可乐、百事可乐,早已大力推进纯果汁产品,可口可乐更是开始涉足高端奶制品行业。六个核桃扯起补脑大旗,销量一路飙升;加多宝将中药养生文化和现代生活结合,单品销量超过两百亿,而此时,娃哈哈要么还在玩概念——推出已经被国外抛弃的富氧水;要么还在跟风——抄袭推出格瓦斯,却被秋林鄙视产品不地道。
与此同时,互联网已经深度融入生活,并造成产业生态和消费生态的重大变化。很多企业依托电商平台,打造创新经营模式,成功塑造新的商业传奇。同属浙商的银泰百货早和马云融为一体,共同推进大数据和O2O业务,连世界零售巨头沃尔玛也通过收购1号店大力布局电商。娃哈哈对电商一直持保留态度,很少“触电”。在电商疯狂崛起之际,娃哈哈却在下一盘传统百货的老棋。
即使娃哈哈要强化零售终端,最佳方式也是投资布局,而非独立建设。不久前,牛奶国际入股永辉超市就是快消品布局终端的战略选择。
第三,优化产品结构,聚集长线产品
纵观娃哈哈的产品线,其旗下拥有的十大类、150多种产品中,但明星产品却屈指可数,能形成单体产品销售超过100亿元营业收入的“现金牛”,更是凤毛麟角。
娃哈哈最重要的战略基础纯净水也由巅峰跌到老三,被农夫山泉和康师傅超越;金牌产品营养快线,销售额在2009年突破100亿元大关后,近几年销量增速已明显放缓;娃哈哈近两年推出的新产品,除了“格瓦斯”和“启力”重启了一些消费动力,其他产品几乎乏善可陈。
宗馥莉就曾指出,长线产品缺失是娃哈哈增长瓶颈的关键之一,娃哈哈这个量级的企业,如果没有几个年销售收入超过几十亿、甚至上百亿元的核心产品支撑,这个企业注定是不安全的,更不要说再继续长大了。
事实上,只要将一个市场挖掘得够深,这个市场就不存在“太小”一说。加多宝一个单品销售额就超过了200亿,一罐红牛的年利润也几乎与整个娃哈哈帝国等同。
所以,对于娃哈哈来说,更重要的不是盲目的跨界多元,而是精简边缘产品,专注核心品类,引领整个品类市场升级。营养快线的成功毋庸置疑,但已经多次遭到“是否真正健康”的质疑,现在消费者普遍对健康产品尤为重视,作为行业领头羊,娃哈哈需要真正引领行业向上,打造更加健康的,创造消费需求的饮料品类。
正如,宝洁新任CEO雷富礼说,“市场环境已经变了,我们的消费者已经不想要那么多选择。谁不想生活简单、方便!”。
另一方面,娃哈哈紧抓大健康趋势,打造核心长线产品。宗庆后在2015年销售工作会议上,史无前例的介绍了两家竞争对手:特种兵生榨椰子汁和光明莫斯利安。
这两款产品均是大健康概念的领头羊,特种兵生榨椰子汁首先作为椰汁品类既杏仁露、核桃露之后,成为又一崛起的植物蛋白品类,同时,其“生榨”概念,又比同品类产品更近一层。光明的莫斯利安主打莫斯科老酸奶酿造方法,实现酸奶的常温保存,让酸奶这一广泛认可的健康产品急速扩大了市场,很好的解决了三四线冷链不匹配城市的健康需求。
事实上,蒙牛的特仑苏、伊利的金典、统一的革面,都是产品升级的战略布局。
值得一提的是,娃哈哈今年推出的小陈陈青梅陈皮饮品,甄选两种传统功效性食材陈皮与青梅作为原料,不添加任何色素、香精、防腐剂,而且包装清新时尚,是一款非常符合大健康需求的产品,但其生津益气、下气安心的卖点还有些浮于表面,需要与消费需求进一步对接,击中消费痛点。同时福来建议可以作为重要的战略品种持续坚持培育和打造,万万不可浅尝辄止。
现在的娃哈哈必须沉下来,深入消费需求,优化产品结构,推出真正有远见的创新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