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被自闭症患者的画刷屏了,你怎么看?

来源:头条 ·2017年12月11日 23:36

8月28日晚,微信朋友圈突然被一波幼稚中夹杂着哲理的画刷屏——原来这是腾讯公益的最新活动,只需识别画中的二维码,就可以1元的价格买下这幅画,资助自闭症、脑瘫、智力或精神障碍人群的关爱项目。他们是与正常人群年龄相仿的90后甚至80后,脑中的世界却与我们迥然不同。不少人感动落泪,慷慨捐出1元钱。怎么看这波网络公益的刷屏?网络公益有前途吗?

今天一起床,发现这个项目刷了我的朋友圈,原本以为又是一轮公益圈自high,但是打开另外一个手机发现,很多与公益不相关的同学、朋友和家人也在转载,才意识到这个项目已经成为一个现象级项目。

首先我来说说腾讯的公募平台是否靠谱。腾讯公益是民政部首批公布确认的合法公募平台,目前能够在腾讯公益上启动的筹款项目,一般都由拥有合法资质的公募基金会对项目进行审核管理,并且要求项目执行人定期进行项目反馈,所以从程序上讲,这个项目是合法的。据我这些年的工作经验来看,腾讯本身不存在分成的问题,但是项目需要给支持其公募的公募基金会缴纳一定的管理费(一般在3%-5%之间)是目前国内惯例,也是对于公募基金会资金监管和审计工作的认可与支持。

其次来说说这个项目本身的社会价值。其实国内对于自闭症艺术疗愈的关注,在近些年已经有了很大幅度的提高,在这一领域深耕深掘的公益组织也有许多。我身边有朋友家里也面临这一问题,从他们的生活中我看到了自闭症对于家庭带来的毁灭性打击,也看到了这些家长为了孩子不懈努力,寻找解决方法的决心与毅力,所以早上看到项目,我感同身受的成为了一名捐赠人。


其实艺术疗愈本身不单是美术疗愈,还包含音乐疗愈、体验疗愈等,是一个复杂的体系。正所谓上帝为你关闭了一扇门,却同时为你开启了一扇窗,在与自闭症患者互动过程中,我看到了他们身上的特质,就是这些特质,让他们在一些方面的天赋远超常人,让我为之动容。

最后聊聊这个项目为什么会成功。其实很简单,就是把原本复杂的项目逻辑不断做减法,让每个看到的人马上就能明白项目逻辑,加上互动性较高的用户体验和微信朋友圈公益广告的力量,让项目极短的时间内就获得了社会的关注。还有就是人对美好事物的关注与喜爱,让这个项目有别于一般悲情化的公益项目,让人看到了希望与未来。

至于说互联网公益是否有前途,可以很负责任的告诉大家,目前互联网公益已经占据了国内很多主流基金会收入来源的半壁江山,互联网的高互动性也让很多小型的NGO获得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并且极大的推动了公益行业透明化公开化。

好项目需要更多的人关注,每一个人的关注都可以推动项目更加公开透明,也恰恰印证了人人参与才能推动社会进步的说法。

展开全部

要问原因当然很简单:行善成本低,精神回报高。

一人捐一元钱就能够在朋友圈发布一幅有童趣的画作,彰显爱心而不惹人厌烦,这是大家一窝蜂去刷屏的原因。

但我想借着刷屏说一下另外的事,关于所谓精神病人绘画的问题。

在西方,精神病人参与绘画等艺术创作已经是非常成熟的一个文化形式了,在国内,这种形式被称为原生艺术。

这种艺术的起源,是医学原因。自闭症等人群,在现代社会中常年缺乏沟通渠道,而绘画,成为了他们表达感受的一种形式。

在绘画出现之前,我们是怎么对待这些精神病人的?吃镇静药,电休克等等,强制压抑他们的表达诉求,最后反而逼得他们发疯,病情恶化,而原生艺术是非常好的自我修复手段。

三年前,我在南京采访过中国的原生艺术家郭海平。他在南京做了个原生艺术工作室,能够让精神病人们来工作室自由作画,在他们工作室绘画的孩子们,精神状态都会逐渐趋于稳定。

但后来,大家逐渐发现,这群精神病人的绘画反而更有艺术价值。

我举个例子,老郭的工作室以前有个人,没坐过飞机,但他画的所有画都是俯视视角,俯视两座山、一列火车,甚至还有侧面解剖拖拉机的视角。老郭当时跟我感叹,他们不仅是用眼睛,更是灵魂感受到的。

当时我还看到一幅画,是一个刚去的孩子,提笔就画挖掘机拆楼,但他的挖掘机画得特别大,在他们心目中,比例是不同的。



上面这幅画就是当时一个画家的作品,可以说是非常有艺术表达了。

在真正的原生艺术家看来,这些画作不是慈善,而是艺术,是一群精神世界被压抑的人用图像的方式表达他们的所思所想,所以在老郭的工作室里,大家都是画家,不是病人或者患者。

说了这么多,我想提醒大家的是,表达善心固然很好,但不能因为一块钱的价格,就忽视了你所购买的那副画的价值。

关于这个活动,我最担心大家这一块钱当成施舍,这就变味了。我们应该尝试理解你所购买的那副画,尊重他们的表达,理解他们的艺术天赋。慈善需要平视,而不是居高临下。但愿大家能够通过这次刷屏,真正了解精神病人的那个浩瀚隐秘的精神世界。

2008~2017 家电新闻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