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目前有三家便利店,现在纠结想转行做餐饮,还是继续开便利店做自己品牌的连锁?
目前便利店对餐饮也还是有很大的影响,分享一篇文章
近几年由于零售业萎靡不振,便利店也开始想办法开源节流,增加自己的竞争力。而其中,便利店跨界餐饮已经成为业内常态。
2014年华润V+超市开“白领饭堂”的新鲜玩法,使“超市餐饮化“形成一股热潮。随着经营便当、甜点、休闲咖啡、营养早餐的便利店遍地开花,受电商影响小、门店面积不大、发展方式多样灵活的便利店相比较大型的超市,跨界餐饮就显得更加“便利”。
根据北京市商务委的规划,要在2017年底前在北京市新建或改造300家固定的早餐门店,并发展150家具有早餐服务的连锁便利店,还要达到1500家以上符合早餐经营示范店、规范店的标准早餐网点。
这无疑是给便利店跨界餐饮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在人们已经习惯在7-11买午餐时,7-11门口也挂上了“北京市早餐规范便利店“的牌子。
便利店跨界开展餐饮业务,究竟是餐饮界的一股清流,还是来势汹汹的飓风?对餐企是挑战还是机遇?
筷玩思维先带大家来看看便利店的优势解决了餐饮哪些痛点问题。
便利店+餐饮的优势,解决了餐饮哪些生长痛?
便利店的核心优势就在于“灵活“,它可以开在社区、学校、办公楼任何一处。
全天24小时开放的营业模式,商圈辐射半径一般不会超过500米的距离优势,可以打消消费者在时间上的顾虑,随时随地徒步到店购买所需物品,这使便利店获得了社区居民、学生、白领工作者等消费主力军的青睐。
1、快捷、低价格、高标准化,使便利店性价比更高
在7-11便利店中,我们可以看到大多数的商品是食物,其中早点和便民食坊等商品信息最惹人注目。包子、油条、粥、豆浆等各类早点价位均在10元以内。
便民食坊里有各类便当、配菜套餐,套餐类的芽菜鸡柳组合、溜鸡肉组合、小炒肉组合等皆是按照三种菜品的搭配标准,价格都在20元以内,其中便当类的虾仁什锦炒饭只卖到了6.5元。
7-11日常的饭团、寿司、面食、配菜等,在口味上不断推陈出新,每周都会上架多种新产品,据称产品年替换率为70%,其目的是为了吸引熟客频繁光临,保持新鲜感。
营养健康的早午餐,快捷便利+低价格的优势,让7-11深受白领人士的喜爱。
2、完善的共同配送体系,保证了食品的高安全性
共同配送就是指生产厂家、供应商和便利店三方通过互相合作,集中原本相对分散的配送路径,把同一地区同类厂家的产品实行共同配送,从而形成合理化物流体系。
7-11在共同配送体系的基础上,又对产品进行了细分。在各个区域设立了共同配送中心,根据产品的不同特性,分成冷冻型(零下20摄氏度),如冰淇淋;微冷型(5摄氏度),如牛奶、生菜等;恒温型,如罐头、饮料等;暖温型(20摄氏度),如面包、饭食等,依据这四个温度段进行集约化管理。
“温度管理”背后折射的是7-11注重食品鲜度、崇尚产品品质的思维。完善的配送管理体系,保证了食品的安全性,食品安全是任何一个企业涉足餐饮的基本职业操守。
从便利店到便利餐饮店,合作与自营哪个是良方?
VanGO便利店引入“阿狗家”小吃铺,OK便利店与日式咖啡厅结合,C-Store融入文艺田园咖啡的元素等等,诸多便利店选择与餐饮商家合作,优势互补实现共赢。
较之与餐企合作,便利店选择自营必将与餐企引发正面竞争。
“全家便利”走自营之路,建立了自己的物流中心、快食加工厂和面包供应中心,省略快食产品门店现场制作环节,主推冷柜快食品类,例如便当盒饭、寿司饭团和沙拉等。
这样的餐饮自营配置,与正规餐企如出一辙。
“全家便利”第三代店也与其它便利店不同,热熟食陈列依托收银区延伸展开,希望借此激发顾客一进门就想消费的欲望。在100平米的全家便利店中,有20%面积用于桌椅摆放形成休闲区,方便那些购买了食物的消费者坐下来享用。
按照“全家便利”在上海的运营经验,这种基于堂食的设施,会大大增加消费者在店内的消费,尤其冷热快食,因为是自营商品,毛利率最高,最终能使店面整体增加10%至20%的营业额。
另外一家也走自营模式的7-11便利店仅在北京国贸地区就开了32家分店,几乎在国贸的每一条道路上都可以看到。
便利店的布局密度之大,可以为社区和商圈顾客提供深入便捷的餐品,但同时会造成对餐企客流量的分流,对餐企也是一种威胁。
未来,以“全家便利”和7-11为代表的自营模式下的便捷餐饮店与传统餐企正面交锋,结果如何,筷玩思维也会持续关注。
除了自营外,走“便利店+餐企”合作模式的也不在少数。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很多餐饮商家开始转向O2O,受需求驱动的餐饮外卖也越来越流行。
由于餐饮企业因门店面积、场地选址、食材供应等诸多因素的限制,无法随时随地满足消费者送餐的需求,类似于7-11的便利店,则可以利用自身高密度的门店分布,更好地为消费者解决送餐时效的需求。另一方面,便利店强大消费的主力军也可以为餐饮商家带来稳定的客源。
同样,便利店选择与餐企合作,一来实现了自身营收来源多样化;二来可以保证便利店食物的美味与新鲜;三来无需因增加餐饮业务而扩大门店面积;四来餐企自身专业烹调食物的经营经验,也可以为不懂餐饮的便利店跨界捞金做保障。
“全时模式”能否成为便利店跨界餐饮的终极形式?
餐饮行业起点低,刚需性明显,成为各大行业跨界扩张的首选。明星跨界开美食店,LV、Gucci等奢侈品跨界做起了咖啡、简餐,近两年便利店也来到餐饮界凑热闹。
全时便利店如今开的风生水起,完善的餐厅设施,合理的餐厅布局,完整的餐饮管理体系,以及足以支撑现场食物烹饪和多人用餐环境的门店面积等等,其俨然变成了一个餐厅。
这样的门店设计,让我们不禁再次想到去年一则新闻报道说,全时便利位于北京丰台的总店,看起来既像餐厅又像咖啡厅,还是便利店?傻傻分不清。
全时便利店总裁张云根曾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道,“全时的目标就是做中国目前惟一的超重资产模式运营的内资便利店。所谓超重资产运营,就是在便利店中增加现场烹饪设备和多人用餐区,单店的投资规模超过150万元。”
如此重资打造的“便利店“,究竟对餐饮企业有多大的杀伤力?
1、大胆模仿传统快餐店的模式,将快餐系统引入便利店
在店面设置上,全时开辟出门店一半的面积放置桌椅,可容纳50人同时用餐。另外,店内的后厨场地面积,可以满足后厨完成近20种盖饭等的加工。
据了解,全时北京永安里店一天营业额达15000左右,而餐饮和咖啡大约可占到整体销售额的40%。
2、创新性地将收银台改造成“迷你咖啡厅”
全时的收银台不仅能够销售现磨咖啡、果汁、奶茶等十几款饮品,而且从装修、设备到员工操作流程,都严格仿照咖啡馆的体系和模式来运作。
其核心工作人员也大都有过咖啡厅的工作经验,整个氛围像是一个开在便利店里的“迷你咖啡厅”,受到了很多年轻顾客群的喜爱。
3、另辟蹊径打通O2O经营模式
全时便利店柜台上摆放着两台平板电脑,方便消费者直接在上面自助下单。同时,全时还自主研发了电子钱包和手机终端应用,方便消费者购物、支付。
这样看来,全时便利店一旦形成规模,将对其他餐企是一个不小的冲击。
便利店最大的特点就是“便利“,如此对便利店进行大规模的餐饮改造,持有重资产的全时便利店,未来能否任性的深入到商区、社区,为各区域的消费者提供便捷的餐品?我们拭目以待。
看到很多人也给了你一些个人经验建议,也还是挺不错,这篇文章是目前的行情发展,加上大家的经验分享,希望你可以更好的解决问题,我是做企业经营管理的,有什么问题可以联系。wechat:Vinc129
展开全部说实话,如果的你的商业模式和思维路径不对,不管你是开便利店还是开餐厅,都赚不到钱,都只能像绝大部分店子一样,沦为行业的垫脚石。
这两个行业都是低门槛高难度的行业,进去容易出来难。
这两个行业我都干过,我就谈谈我的经验。
我十年前开过餐饮,一句话:不好做。中式餐厅有两个你绕不开的依赖,一个是店面的位置的依赖,好的位置一定是价格不菲。另外一个是对厨师的依赖。厨师不同你的菜式马上就不同,你的生意马上也就马上不同,好的厨师也是价格不菲,而且现在很多厨师都是拉帮结派,整个厨房他全部承包。最后你发现你就是在为房东和厨师打工。而且餐饮在采购方面的水也很深,这里我就不多说了。
后来我就转战便利店,先开了一个便利店,开了一年一点点经验,又借钱去开了另外一家,以为这样可以有连锁效应。两年下来,发现又是在为房东和工人打工,两个店根本不成规模,也没有议价能力,在采购方面完全没有优势。
最近售卖机行业很火,我就买了四台“智能卖客”,每个店门口放两台,专门卖一些高附加值的产品和刚需的饮料、食品。还好,每台机每个月能帮我多赚一两千块,而且机身上的广告费以及货道展示费,每月也有固定收入,也许便利店加+智能售卖机的模式,会为我闯出一条新的道路。
现在的便利店已经变成了资本的市场。他们像绞肉机一样在绞杀着我们这种小个体便利店。生存空间越来越小,他们可以不赚钱,可以亏本,我们怎么办?
兄弟,这就是我个人的经验,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兴趣的话,请关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