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成就不需要诺奖来证明?

来源:头条 ·2017年10月14日 17:25

每到诺奖揭盖时,总有一些人用得不到诺奖来攻击中国的科技落后,难道从旧中国连水泥、铁丁都造不了,到新中国成立短68年后能造两弹一星、高铁、超级计算机、量子卫星、5G移动通讯等等世界领先的科技和产品,建立全世界唯一最齐全的工业体系,这一切不需要科技实力?

不仅是中国的科技成就不需要诺奖来证明,全世界所有国家的科技成就都不需要诺奖来证明,就算得诺奖最多的美国,也是如此。美国的科技成就公认的是在硅谷,休斯顿和NASA,是与他们的成就为标杆。但是,他们的科学家有几个得诺奖。而且,得诺奖的那些科学家,经济学家,文学家,还有政治活动家,真正对世界科技,经济,文学和和平事业有突出贡献而名垂青史的没有几个。大家真的把诺奖看大了。如果按专业历史影响力来说,诺奖恐怕不一定比奥斯卡奖更有影响。

展开全部

每年颁发诺奖时,一定会出现两种固定的声音,一个是感慨中国为什么还没有诺奖,另一个是义正言辞地声称,诺奖评委戴有色眼镜,不能正确审视中国的科研成果。在2015年屠呦呦获奖后,这种声音有所缓和,但仅过了一年多,在今年诺奖评选时又集中出现。大概屠呦呦青蒿素提纯研究毕竟是50年前的成果了,不过瘾。

但如果仔细思考这个问题,就会发现,不光是诺奖很少光顾中国的研究,就是中国自己设立的国家自然科学奖,其一等奖在大多数时候也是空缺的,在个别时候,如透明计算等成果获得一等奖的选题还引发了重大的争议。这说明我们在最原创领域的优秀学术成果还是比较稀缺的。不能怨诺奖委员会偏见。

为什么不能说诺奖委员会偏见呢,因为绝大多数优秀科研成果,都是用英文发表在国际期刊上的。即便中国这两年科技期刊在崛起,但崛起的也都是国际上可以看到的英文期刊。也就是说,你有真正重要的成果,人家是看得到的。

其次,我们也要明白,诺奖奖的是引领人类科研方向的基础科研领域的成果。所以中国的高铁等技术虽然披靡世界,但不属于诺奖垂青的领域。自然,这一领域也不需要诺奖衡量。衡量它的,应该是对人民福祉的改善和对国家技术竞争力的增强是否起得促进作用。

第三,诺奖是引领科研发展的方向性成果,而中国眼下能产生方向性成果的毕竟是少数,一个是因为中国走向世界尖端的科研领域的时间尚短,积累不够,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我们的基础研究投入还比较少。经过科研界多年呼吁,目前勉强维持在全国研发经费的5%以上。比美国和欧洲的20%上下还有很大差距。

所以,不是中国的科研成果是否需要诺奖证明的问题,而是中国突出的科研成果仍然与诺奖存在很大的差距, 水平只是一个方面。

2008~2017 家电新闻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