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中国有哪些量子计算领域的大牛?我们在量子计算领域到底领先发达国家多少?
量子计算是基于量子的全新应用领域,这项技术的突破对于现代装备性能的提升具有革命性意义。众所周知,现代装备最大特征就是智能化,而智能化的根基就是计算。量子计算机突破50比特,那么其将全面超越传统计算机,这对于需要海量数据处理的现代装备来说是革命性的。
中国在量子计算领域起步虽然没有西方早,但是中国具有集中力量干大事的优势,在西方提出理念还没有真正开始攻关的阶段,中国已经开始大力研究了,取得领先也就不足为奇了。其实在诸如高温超导、空间站等诸多领域,中国领先世界都是一样的道理。
以潘建伟为代表的中国科技大学团队、浙大王浩华团队,还有科学家郭光灿、郭国平,朱晓波等都是量子计算领域的大牛,正是他们的积极努力才让中国在量子计算领域取得了世界领先地位。潘建伟院士作为总体协调人,把全国的量子计算专家团队凝聚在一起,实现了同步研发,数据共享,可谓是为集体攻关起到了组织统领的关键作用。
目前我们量子计算已经突破了10比特的超导量子计算,下步将突破50比特的超导量子计算的目标。可以肯定的说在量子计算领域我们已经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当然我们试验成功的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量子计算机,距离真正的实用化量子计算还有一段路要走。中国量子计算已经在部分领域领先发达国家,但现在说量子计算整体领先发达国家,显然有点夸张。如果问整体上领先发达国家多少?这个问题显然问的有点早。
展开全部中国在量子计算领域的领先水平,先从第二个问题:中国到底有哪些量子计算领域的大牛谈起。
施尧耘,福建泉州人,世界知名量子计算科学家。
他的“简历”,可能让在场的各位吓得抱住了自己:
年仅40多岁的他,身上就已有这些名号——
-世界知名量子计算科学家
-密西根大学终身教授
-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职业成就奖”(Career Award)获得者
-阿里云首席量子技术科学家(9月11日正式加入阿里巴巴)
他的前半生,有传奇,有故事,更有大到人类的责任感。
-有故事的男同学:天天打篮球的“全能”学霸
(图右为施尧耘)
施尧耘是晋江金井人,还是泉州五中的毕业生。在大家眼中,他从小就是名“全能”学霸,在学术上收获的成功也与良好的家庭教育分不开。
施尧耘的父亲是泉州晚报社原总编施能泉。说起儿子的成功,他笑道:“孩子小时候学习自主,长大后事业也靠自己,都不怎么需要父母操心。”
高中时,施尧耘就是年段里“学霸中的学霸”,高中3年成绩始终保持在年段前二,尤其物理和化学是强项。最同学“可气”的是,“施尧耘天天去父亲单位打篮球,可考试总是半小时后交卷”,他的老同学表示。
-名校博士后;论文35篇;美国颁给他职业成就奖!
1997年,施尧耘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后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取得计算机科学博士学位,毕业后留在美国工作,此后成为密歇根州立大学终身教授。
2004年,施尧耘获得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颁发的职业成就奖(Career Award)。他的多个研究项目获得美国国家科学基金的资助。
据虎嗅查询,施尧耘从2005年至今共发表35篇论文,绝大多数与量子计算有关,包括今年他与他人一起发表的两篇论文。
努力和成功没有让施尧耘止步,他把目光投向了人类服务。
-他加入阿里巴巴NASA计划,重磅助力华人科技力量
在理论量子信息科学领域,施尧耘涉猎颇广,研究主题包括:量子算法和复杂性,量子通信复杂性,量子系统和量子计算的经典模拟,量子信息学和量子密码学,在美国持有与量子科学相关的多项专利。
9月11日,施尧耘正式入职阿里巴巴,担任阿里云量子技术首席科学家,他的主要工作是组建并负责阿里云量子计算实验室。
该消息一出,即刷爆了泉州朋友圈,因为这位顶级科学家是地道的“转究郎”,他重磅助力华人科技力量。
有网友评论——
(图片来自网络,非属实)
早在今年初,阿里巴巴找到施尧耘,没想到却被他一口回绝了。施尧耘认为:“因为我在学界很快乐。”
最后加入阿里,施尧耘说原因很简单,这家公司要做的也正是他要做的:让量子计算落地。“我愿探索自然赋予人类的终极计算能力。如今,我看到了梦想实现的希望。”
事实上,今年3月,阿里巴巴宣布启动NASA计划,要面向未来20年组件强大的独立研发部门,为服务20亿人的新经济体储备核心科技。
在阿里6万名员工中,工程师有一半,博士所占比重持续攀升;36位合伙人中有9位拥有工程师背景。
阿里巴巴NASA计划和施尧耘有着相同的愿景:用科技服务人类。
施尧耘说:“时代造英雄,量子计算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机遇。”
而在量子计算科界,或许施尧耘就是时代本身。
优秀的科学家们贡献华人技术力量,这就是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