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改革视角下的制度创新

来源:中国经济报告 ·2017年12月19日 00:34

混合所有制 供给侧改革视角下的制度创新实践

贾康+刘薇+苏京春

中国的“供给侧改革”,是以“攻坚克难”的全面深化改革为核心内涵,以优化解决结构问题为矛盾的主要方面,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实现动力机制转换和体系转型的系统工程。混合所有制理应成为中国特色市场经济的重要实现形式和企业改革的主打形式

作为一个转轨中的发展中大国,追求“追赶一赶超”式后来居上的现代化,大思路定位必然是“守正出奇”。在充分尊重市场的资源配置决定性作用的同时,必须以特定国情下各特定阶段上可持续的成功创新,来支持中国完成从追赶到赶超的现代化全过程。

供给侧改革的“守正”与“出奇”

我们认为,中国所强调的供给侧改革的核心内涵就是有效制度供给,即以改革为统领,结构优化为侧重,在解放生产力中守正出奇,引领新常态继往开来。所谓“守正”,就是认识、顺应、尊重和敬畏市场规律,充分发挥其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所谓“出奇”,就是充分认识到不能简单搬用发达市场经济体的已有经验和我们自己过去的经验,必须以特定国情下特定阶段上的成功创新来支持中国完成从追赶到赶超的现代化全过程。新的历史起点上为继续“大踏步地跟上时代”,打造经济升级版最关键的就是创新驱动,即在供给侧以有效制度供给支持结构优化,激活全要素生产率的所有潜力来对接全面小康,连通中国梦。

新供给经济学已有的研究成果强调,制度创新是解放生产力最关键的创新,它会打开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空间,技术创新亦会倒逼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我们以理论创新基本认识引出的基本政策主张,是以供给侧改革统领全局的“八双”和面对两个一百年任务的“五并重”。

“八双”为:“双创”——走创新型国家之路,大力鼓励创业;“双化”——推进新型城镇化,促进产业优化;“双减”加快实施以结构性减税为重点的税费改革,大幅度减少行政审批;“双扩”——对外开放格局和新的国际竞争局面之下,扩大中国对亚非拉的开放融合,适度扩大在增长方面基于质量和结构效益的投资规模;“双转”——尽快实施中国人口政策中“放开二胎”管制向逐步适当鼓励生育的转变,积极促进国有资产收益和存量向社保与公共服务领域的转置;“双进”——在国有、非国有经济发挥各自优势协调发展方面,应该是共同进步,摒弃那种非此即彼截然互斥的思维,在“混合所有制”的重要概念之下,完善以“共赢”为特征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经济制度的现代化实现形式;“双到位”——促使政府、市场发挥各自应有作用,双到位地良性互动、互补和合作,尤其看重在公私合作伙伴关系PPP模式下寻求共赢;“双配套”——尽快实施新一轮“价、税、财”配套改革,积极地、实质性地推进金融配套改革。

“五并重”的基本内容有:一是“五年规划”与“四十年规划”并重,研究制定基于全球视野的国家中长期发展战略;二是“法治经济”与“文化经济”并重,注重积极逐步打造国家“软实力”;三是“海上丝绸之路”和“陆上丝绸之路”并重,有效应对全球政治经济格局演变;四是柔性参与TPP与独立开展经济合作区谈判并重,主动参与国际贸易和投资规则的制定;五是高调推动国际货币体系改革与低调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并重。以上“八双五并重”引出的消除供给抑制,放松供给约束的取向,正是对应于十八大以来延续市场化取向下“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制度转轨、机制优化的最核心内涵。

上述系列政策主张与建议中内含一个重要思路,是我们既反对经济完全由政府主导,也不同意单一维度的“小政府,大社会”或“政府退出经济领域,完全由市场自身配置资源”的观点。经济完全由政府主导,即实行计划经济,企业全部国有,则形不成市场,价格、资源必然扭曲,供给必然不足,效率必然低下,苏联东欧国家及中国改革开放前已有深刻的历史教训。经济完全由市场自发运行,企业全部是非国有企业,也会出现西方经济学亦承认客观存在的“市场失灵”,其对国民经济造成的伤害十分巨大——1929年大萧条的出现是其典型案例。2008年以来出现的由美国次贷、欧债引发的最新一轮全球经济金融危机也充分证明,并非政府不参与经济运行,经济就可以很健康地发展。

我们主张,政府和市场应发挥各自应有作用,并实现良性互动互补与合作。在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既是提供公共服务、监管市场运行的主体,也是部分特定领域的供给(生产)主体。中国政府一方面要运用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收人政策等宏观政策,并通过制订国家中长期发展战略、区域和行业发展规划引导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调控经济运行;另一方面,还应颁布相关法律法规、设立监管机构来监督市场运行,并在涉及国计民生的关键领域通过构建一定数量的强大的国有控股企业这只“看得见的手”,来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和弥补“市场失灵”,贯彻现代化赶超战略。

上述主张决不意味着看轻国有经济、国有企业深化改革的艰巨任务,也并不意味着主张政府“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而是主张将政府三个职能分离由三个不同的主体来承担,以确保政府调控、引导经济发展职能与市场配置资源职能“双到位”,具体模式如下:一是由政府设立的“行政部门”承担制定发展规划、审核市场准人等行政职能;二是要由政府组建“监管机构”来履行监管市场职能;三是对于涉及国家经济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点领域或存在“市场失灵”的领域,还应由政府出资在同一领域成立若干“企业实体”参与有外资、民资等主体加入的市场竞争。

对国企改革的基本认识

经过30年的不断改革开放,中国的冶金、有色、航空、金融、电信等领域已基本实现了政府行政、监督、股东三项职能的分离,初步形成了政府与市场互动格局。而电力、铁道、公路、卫生、教育等领域仍未打破原有格局,政府三项职能集中于一个机构,需要通过大力深化改革,实现三者的履职主体有效分离。

国有企业、国有经济与民营企业、民间资本各有其特点和优势,在当前中国进入工业化中后期、进入资本社会化时代且面临全球化竞争格局的条件下,观察国有企业的存在必要性、作用方式和空间,探索其有效管控模式,必须引入新的理念,采取新的视角,运用新的思维。

国有经济、国有企业具有依托或隐含国家信用、能够整合各方资源、规模经济、资本实力强、管理相对规范、社会责任感较强等优势,是政府调控经济、维护国家经济安全,保障社会公平公正的重要调控辐射力量和政策工具,特别是在某些从国家中长期战略看很需要但暂时面临市场缺损或发育不足的领域,其作用更显重要;但也存在由政企关系界定不清或内部管理人员道德风险所诱发的盈利动机不强、抬高管理成本、运营效率偏低、服务质量较低等问题。

民营企业具有市场嗅觉敏锐、机制灵活、客户观念强等优点,但与生俱来的最大化逐利本性容易导致主要关注企业自身利益或局部利益、浪费资源、短期行为、压低劳工安全条件和薪酬、破坏环境、社会责任感不强等问题。我们主张要通过扩大市场准人、加强市场监管、完善法律法规,发挥其各自长处,抑制其各自不足,构建国企国资、民企民资平等竞争、互为补充、双向良性互动的市场格局。国企国资在一般性竞争领域可逐步完全退出,在涉及国家经济安全、经济命脉的特定领域,其以股权衡量的控制力大致可初步掌握在30%-60%区间。

股份制是公有制的重要实现形式,是融合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发展现代企业制度的形式,可天然对接混合所有制。原来“国”与“民”在一般概念上的截然不同,将越来越多地转化为依阶段、领域等的不同而生成的股份制企业股权结构的变动问题,即归为国有与非国有股权的一体化生存与“共赢”问题。因此,也必然应合乎逻辑地在综合配套改革中强调,有序推进国有企业改革,促进国有资产收益和存量的转置。

随着国有经济“战略性改组”和“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深化,应积极探索通过立法方式,确定各类企业的设立依据、政策目标、国有资产收益的合理转置等相关规则,形成规范法案,并在动态优化中全面形成以国有资产收益和存量形态的合理转置,在法治化制度体系中服务于全社会公共目标。在坚持“资产全民所有,收益全民所用”的基本原则之下,完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资本预算)管理体制,提高利润(资产收益)上缴比例,进而对社会保障和其他公共服务的支出加大支持力度,合理纳入全口径预算体系统筹协调。各类公益型资产处置(如文化企业转制过程中国有资产的处置)也应纳入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体系中来,以此充实社会保障基金、强化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财力支撑,真正体现国有经济的优越性及全局性贡献。

混合所有制是有效制度供给的创新实践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0年,在国有企业改革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决定性成果,形成更加符合中国基本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现代企业制度、市场化经营机制,并进一步强调“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取得积极进展”。从供给侧视角看,现阶段的“混合所有制”改革启动的是一整套制度框架体系建设,需要落实到现代企业制度和法人治理层面。前些年,中国股份制经济已有明显发展进步,但往往存在国有产权“一股独大”问题和产权规范不落实、不到位问题,恰需要通过混合所有制创新实践来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的这一重要实现形式。

混合所有制是一种有利于真正释放经济增长活力、实现制度创新的经济体制(如下图所示)。混合所有制实际上能够切实激发企业活力和市场活力:一方面,混合所有制能够在寻求与民间资本更好融合方式的过程中,在技术方面充分激发企业立足于后发优势的技术模仿、技术扩散、现有技术的升级换代、新技术研发等;在制度方面实现管理水平的提高、运营效率的提升以及各项成本的良好控制,从而成长为长期健康的市场主体,对市场活力的焕发发挥重要的主观能动作用,推动股票等资本市场形成长期慢牛的良好态势。另一方面,混合所有制是推动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的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重要改革手段,通过回归价格机制、理顺供求关系、逐步放开计划手段等的实现,培育更加健康的产品市场、要素市场和资本市场。通过健康市场的形成,为市场主体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同时实现通过激发市场活力来增强企业活力。通过混合所有制改革中股份制的实现,资本市场势必更加规范和繁荣,而与日前正在紧锣密鼓进行的多级多元资本市场的建立互相促进、互相成就,加之时下方兴未艾的PPP模式的广泛推广和应用,混合所有制改革势必与连片开发、城市基金、资本证券化、互联网金融等相互作用产生更大的乘数效应。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国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更应注重混合所有制与股份制的联通,因其必将成为国内资本市场、要素市场、产品市场、市场主体焕发活力的核心动力之所在。

从股份制是公有制的一种实现形式到主要实现形式,体现了对公有制实现形式认识的深化和飞跃,也铺垫了十七大、十八届三中全会所强调的混合所有制改革。中国当下所说的混合所有制,实际上强调的是在现代国家治理法治背景下,使任何一个市场主体内部,产权可以按照股份制框架下的混合所有制来处理,实现最大包容性和共赢、多赢。混合所有制若能够通过规范的股份制来实现市场法人主体产权结构最大的包容性,那么争论了多年却争不出来结果的“国进民退”与“国退民进”、“姓公姓私”和“姓社姓资”问题,便都可以淡化了。

如果从提升人类文明、解放生产力、共享发展成果这样一个宽阔的思维来说,基于“现代国家治理一现代市场体系一现代企业制度一混合所有制”的逻辑链,加之以现代财政制度作为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撑,配合起来充分发挥市场总体上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和实质性地推进改革,那么,困扰人们多年而争议不休的国有经济部门改革和国有资产管理体系的重构,以及“民营企业”发展的实质性“再破题”等问题,将会有一个豁然开朗的新境界,抓住真问题而化解矛盾的所有的“正能量”,将汇集于实现“中国梦”宏伟愿景的过程之中。与时俱进引领实践

当下所强调的混合所有制,其框架就是过去已被充分肯定的“现代企业制度”的标准化形式——股份制。这一制度可以使公有的、非公有的产权,融合到分散存在的市场主体——一个个企业的内部产权结构里面去,寻求相关利益主体的共赢。

中国支持“现代国家治理”的现代市场体系的产权制度基石,在混合所有制概念上终于可以说清。混合所有制可以内在于标准的“现代企业制度”的股份制框架,其中某一企业股权的来源,可以有姓国的、姓民的、姓公的、姓私的。在法治化的环境下,所有利益关系都可以得到合作(“风险共担,利益共享”)中的解决方式,有利于以最低的交易成本形成“共赢”局面。在混合所有制的相关持股主体互动中,组织和自组织、调控和自调控、管理和自管理、规范和自规范这些现代化治理要素的结合,有助于潜力、活力、创造力的释放,即生产力的解放。中国在“后来居上”的现代化进程中,要更多依靠以这样的产权基石合成一个现代化市场体系,搞活企业,将和平发展、和平崛起之路越走越宽。

股份制是人类经济文明从产权基石层面形成的以法治化为背景的一套基本制度规则,在高标准、现代化、法治化的营商环境下,它是最具多元包容性的形式,可以为企业提供可持续共赢发展的制度安排。混合所有制这一形式,理应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实现形式和全面改革阶段在企业改革领域主打的形式。

2008~2017 家电新闻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