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企业在2016

来源:中国经济报告 ·2017年12月18日 20:35

2016中国企业10大海外并购-Q版解2016全球十大金融事件 麻辣点评

中国企业联合会研究部课题组

2016中国大企业发展的趋势与特征

2015年,全球经济复苏乏力,贸易投资增长低迷,对中外大企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受国际国内多种因素影响,中国企业500强营业收入首次出现微弱下降,经济效益保持增长,企业盈利能力分化加剧。

2016年,中国企业500强规模扩张速度继续放缓,但增速高于世界和美国企业500强,同时展现出越来越明显的深化结构调整、转换发展动力、推进转型升级的发展态势,反映出中国大企业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在做强做优方面迈出扎实步伐。

1.规模扩张明显放缓,增长质量有待提高

(1)中国企业500强营业收入首次出现负增长,中国服务业企业500强营业收入依然较快增长。2016中国企业500强的营业收入总额为59.46万亿元,同口径相比下降了0.98%;与2015中国企业500强相比,下降了0.07%,首次出现营收规模负增长现象,偏离了正常增长轨道。2016中国企业500强的营业收入总额相当于2015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67.67万亿元)的87.87%,与2015年相比,降低了6%,该项比值已经连续两年下降。

2016中国服务业企业500强的营业收入依然较快增长,营业收入总额为27.1万亿元,较2015年增长7.35%,增速提升0.18%。2016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营业收入总额为26.52万亿元,较2015年下降1.54%,增速下降4.79%。服务业企业500强营业收入增幅已经连续多年高于制造业企业500强,并且在营业收入总额上首次超过制造业企业500强。

中国企业500强和服务业企业500强入围门槛继续上升,制造业企业500强人围门槛下降。2016中国企业500强的入围门槛为243.46亿元,较2015年提高7.36亿元。2016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入围门槛为65.37亿元,较2015年降低2.69亿元;2016中国服务业企业500强入围门槛为29.02亿元,较2015年提高0.97亿元。

(2)资产资本规模增长较快,负债率稳中有降但仍处于高位。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中国企业500强的资产资本增幅总体呈现下滑态势,但仍维持着两位数的较快增长。2016中国企业500强资产总额为223.27万亿元,较2015年增长13.01%。高负债经营特征的银行和保险企业资产合计为138.57万亿元,占62.07%,非金融企业资产总额约占1/3强。2016中国企业500强归属母公司的净资产为28.54万亿元,较2015年增长16.12%。2016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资产总额为29.14万亿元,较2015年增长13.53%;2016中国服务业企业500强资产总额为189.44万亿元,较2015年增长14.89%。

2016中国企业500强223.27万亿元资产中,全部所有者权益为35.34万亿元,负债总额为187.93万亿元,总体资产负债率为84.17%。与2015年相比,小幅降低了0.16%,比2014年降低了0.57%。近3年来,中国企业500强的资产负债率都维持在84%以上的较高水平,但略微有所下降。其中非金融企业资产总额84.70万亿元,负债58.86万亿元,资产负债率为69.5%,总体上十分接近70%的资产负债警戒水平。电力、煤炭、有色、建筑业等13个行业大企业的资产负债率都在70%以上,其中电力生产业的资产负债率为79.5%,商务服务业更是高达85%,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3)净资产利润率连续4年走低,企业亏损面持续扩大。中国企业500强净利润增速持续下降,制造业企业500强净利润负增长,服务业企业500强净利润增速回升。2016中国企业500强的净利润总额为2.74万亿元,同口径同比增长3.47%,较2015年500强增长了6.32%,增速回落0.93%,连续两年下降。不过与2016世界500强、美国500强净利润双双下降11%以上相比,取得这样的成绩已非常不易。2016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实现净利润5691.03亿元,较2015年下降0.81%,增幅回落3.07%。2016中国服务业企业500强实现净利润22034亿元,增长12.62%,增幅提高将近3%。

亏损面连续3年扩大,亏损额大幅增加。2016中国企业500强中有72家企业出现亏损,比2015年增加15家,亏损面为14.4%。72家企业合计亏损1487.13亿元,较2015年增亏683亿元。从长期趋势看,中国企业500强亏损面近3年来呈现出逐年扩大的趋势,反映出当前大企业遭遇了经营困境。2016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有66家企业亏损,比2015年多20家,亏损额1184.1亿元,比2015年增亏143%。2016中国服务业企业500强有37家企业亏损,合计亏损250.33亿元,增亏44.7%。这同时也反映出企业盈利的分化呈现加大趋势。

(4)纳税总额增长但占比稳中有降,人均营业收入有所下降。2016中国企业500强纳税总额为4.04万亿元,比2015年增长1.51%,占2015年全国税收收入的32.35%,占比连续第5年下降。

2016中国企业500强雇员总数为3175.87万人,比2015年增长2.11%;人均营业收入为186.13万元,比2015年减少了4.63万元。

(5)中西部地区企业数量增加,东北地区数量持续减少。2016中国企业500强总部分布在除西藏以外的30个省市自治区。东部地区有365家企业,增加了1家;中部地区有58家,增加了2家;西部地区有63家,增加了2家;东北地区有14家企业,减少了5家。从经济带分布来看,环渤海地区上榜企业191家,长三角区域上榜企业115家,分别比2015年减少了5家和2家。从省级区域看,北京上榜企业数量最多,有101家,增加了3家;其次是山东,有49家,减少了2家;然后是广东,有48家,增加了7家;浙江、江苏各有44家,并列第4位。

2016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总部分布在29个省市自治区,西藏和海南没有企业入围。其中东部地区有346家企业,与2015年持平,占69.2%;中部地区有69家企业,比2015年增加5家,占13.8%;西部地区有63家企业,比2015年减少2家,占12.6%;东北地区有22家企业,比2015年少3家,占4.4%。总体上看,东部地区企业数量没有变化,中部地区企业有所增加,西部、东北地区企业数量都在减少。

2016中国服务业企业500强总部分布在28个省市自治区,除贵州、西藏、甘肃3个省区,其他省市区均有企业入围。西部地区上榜企业持续增加,而东北地区上榜企业数量则持续减少:东部有350家,较2015年增加1家;中部有65家,较2015年增加1家;西部有70家,较2015年增加1家;东北地区有15家,较2015年减少3家。排名前3位的地区分别为广东、浙江、北京,拥有企业数量分别为78家、63家、51家,与2015年相比,北京减少了9家,浙江减少了2家,而广东增加了15家,成为入围服务业企业500强最多的省份。

2.并购重组保持活跃,产业结构优化呈现良好势头

(1)千亿级企业继续扩容,兼并重组保持活跃。2016中国企业500强中,营业收入超过1000亿元的共有151家,比2015年净增7家;千亿企业俱乐部持续保持较快扩容趋势。新增企业表现最抢眼的是保险公司和互联网公司,它们不但营收大幅增长,利润也大幅增长。从所有制角度看,151家千亿企业中,国有企业有119家,比2015年增加1家;民营企业为32家,比2015年增加6家,民营企业成为千亿企业扩容的主要力量。2015年,中国企业500强的并购重组持续保持活跃,制造业企业并购重组最为积极。

(2)重化工特征持续减弱,产业结构趋于优化。中国企业500强的重化工特征持续减弱,而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2016中国500强中有服务业企业157家,比2015年增加了6家;制造业企业为261家,比2015年减少了5家。服务业营业收入占比上升至40.53%,制造业营业收入占比下降至39.17%,服务业营业收入占比首次超过制造业,这与国民经济中服务业超越第二产业成为中国第一大产业的总体特征相吻合。传统产业企业继续减少,现代服务业和装备制造业企业继续增加。

(3)央企主要经济指标仍占半壁江山,民营企业持续发展。央企在中国企业500强中仍占半壁江山,地位特殊,贡献突出。2016中国企业500强中,国有企业从2015年的297家减至295家,营业收入占比75.94%,净利润占比76.76%,居于主导地位;其中有84家央企上榜,包括69家国务院国资委监管的央企。84家央企营业收入占500强营业收入的48.09%,资产的69.86%,净利润的61.25%,所有者权益占65.9%,纳税额占59.23%,职工人数占52.37%。除营业收入外,其他各项占比都在50%以上。有211家地方国有企业上榜,营业收入总额占500强的27.84%,净利润总额占15.51%,资产总额占19.88%,纳税总额占29.28%,员工数量占28.31%。

2016中国企业500强中民营企业从2015年的203家增至205家,营业收入占比24.06%,净利润占比23.24%;虽然民营企业营业收入、利润占比仍明显低于数量占比,但已经连续多年保持了提升态势,在500强中的地位与贡献持续增强。其中营业收入超过1000亿元的有32家;进入2016世界500强的民营企业达到16家,比2015年增加5家,分别是万科、京东、万达、美的和恒大。

3.研发投入稳步增长,创新积累成效显现

(1)研发投入高于收入与效益增速,研发强度有所提升。2015年,中国企业500强共投入研发资金7060.37亿元,同比增长7.41%,研发投入增速较2015年有所下降,但远高于企业自身营业收入与利润增速,且总体上看仍处于较高水平,维持了连续多年的研发投入稳步增长态势。

企业研发强度明显提升,创下近10年来的新高。2016中国企业500强平均研发强度为1.48%,这已经是自2005中国企业500强发布研发强度数据以来的第二高,仅次于2007中国企业500强1.61%的研发强度。2016中国企业500强中,研发强度超过10%的企业有5家,分别为百度(15.89%)、华为公司(15.09%)、中兴通讯(12.18%)、中国航天科工(11.92%)、阿里巴巴集团(10.54%)。

(2)专利拥有数量持续增长,国际标准主导权增强。2016中国企业500强有384家企业提供了专利数据,共拥有专利64.41万件,增长21.22%;其中发明专利18.99万件,增长32.54%。500强企业的发明专利占比为29.48%,提高2.52%,呈连续提升态势,表明企业专利的质量水平持续改善。国家电网公司拥有的专利数量最多,为40646项,其中发明专利6080项。拥有发明专利数最多的是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发明专利为19800项,发明专利占全部专利的比重为90%。

企业的标准话语权快速提升。从创新活动的标准制定看,2016中国企业500强中有333家企业提供了标准数据,企业数量与2015年持平;它们共参与制定标准数45323项,比2015年快速增加了50.3%,增长十分显著。其中参与制定国内标准38033个,比2015年增长了36.75%;参与制定国际标准1621个,比2015年增长了12.41%。

大企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中国大企业在过去一年取得了较好成效,确实有了显著进步,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也不应忽视。

1.企业特别是实体企业盈利水平偏低。2016中国企业500强中有72家企业出现亏损,比2015年增加了15家,亏损面为14.4%;其中钢铁21家、有色金属11家、煤炭领域15家,亏损企业主要分布在传统领域。

2016中国500强营业收入利润率、净资产利润率分别为4.61%和9.6%。在中国企业盈利构成中,长期以来都存在实体企业盈利水平偏低、金融等虚拟部门盈利水平畸高的问题。这一现象与欧美发达国家之间存在明显差异,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银行等金融机构对实体经济的支持不够,甚至在很大程度上存在银行侵蚀实体经济利润的问题。

2.减员增效压力较大。2016中国500强人均净利润只有1.4万美元,而同期美国500强人均净利润高达3.02万美元,世界500强人均净利润也有2.24万美元。要改善中国企业的盈利水平,必须在供给侧加快改革步伐,提高供给侧包括劳动力在内的全要素生产率;但从当前企业过高的人员压力看,中国内地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的减员增效压力较为突出。

3.国际化经营水平仍然较低。2016中国100大跨国公司中达到2016世界100大跨国公司平均跨国指数的只有3家,达到2015发展中经济体100大跨国公司平均跨国指数的也只有10家,跨国指数在30%以上的只有19家。无论是海外资产还是海外收入,中国企业国际化比例均明显偏低,中国跨国公司100大的跨国指数各项指标的比例都亟需提高,海外经营业绩也亟待改善。

大企业当前面临的主要挑战

对中国大企业来说,虽然发展的政策机遇、科技机遇很多,但眼前面临的挑战是严峻的。它们过去长期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经营模式正在面临着再造和大幅度调整,未来该如何“转方式、调结构、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

1.未来中国经济中长期可能面临复杂增长态势。中国经济未来会怎么走,是企业家们最为关切的问题。综合判断,中国经济运行不可能是u型,更不可能是V型,而是L型走势;这个L型是一个阶段,不是一两年能过去的。这种长期趋势判断对于国内产能过剩行业的企业消除“观望等待”心理、倒逼转型升级起到促进作用。驱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传统动能已经走向s型曲线的天花板,中国经济面临转型的转折点,如果此时再依靠“强刺激”来维持经济高速成长,只会导致投资效益递减,并造成更多僵尸企业出现、产能过剩、技术退步等现象,而在旧动能增长乏力的时候,新的动能异军突起,就能够支撑起新的发展。

对中国大企业来说,必须认清一个现实,那就是国民经济像过去那样高达10%的增长速度以及所谓“v型”、“U型”反转,以后不大可能出现了,或者说高增长速度阶段已经结束。大企业必须改变自己长期以来只适应于经济高增长速度条件的经营模式,思考形成适应新条件和新环境的经营战略和经营模式。

2.体制环境仍处于深度优化调整阶段。无论是国有大企业还是民营大企业的发展,都深受体制改革进展的影响。中国正在实施大规模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旨在解决经济运行中的供给侧、结构性、体制性问题。

对于中国大企业来说,有几个方面的体制改革仍然在不断探索推动和优化调整。第一,国有企业体制改革。国有企业是500强企业的主体,其行为和绩效都直接受到国资国企体制影响。第二,中国企业500强中有四成民营企业,大企业与政府间该如何建立“亲与清”的政商关系,以及如何在法律框架下运行,值得探索。未来中国政治、经济制度的改革必将深刻影响民营大企业的成长和发展。

3.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任务十分繁重。在经济增速连续阶梯式下行背景下,中国经济出现了工业行业产能过剩、金融杠杆率过高、房地产业高库存、企业各项成本居高不下等突出问题和深层次矛盾。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三去一降一补”,是解决中国经济结构性矛盾的治本之策。第一,500强企业中相当一部分重化工企业存在严峻的“去产能”问题。第二,房地产业大企业面临“去库存”问题。第三,非金融企业面临高杠杆、高负债和“去杠杆”问题。第四,大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企业面临严峻的“降成本”问题,包括企业内部冗员多、大量退休职工没有社会化、原来“企业办社会”遗留下“三供一业”和厂办大集体等问题,这些问题都耗费企业大量资源。第五,大企业也要做“加法”,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新产业新优势。

4.并购后内部整合及资源配置能力亟需提高。并购重组是大企业成长的主要途径,如果无法实现深度融合,那么合并可能会产生“1+1<2”的效果。当前,央企正在开展新一轮大规模的横向合并,但央企内部利益主体多,遍布区域广,层级结构多,企业总部和子孙公司相互脱节。如果并购后整合和内部资源配置能力没有提高,那么企业内部就容易出现军心涣散、离心离德、跑冒滴漏等负面问题,削弱市场竞争力。这是当前和今后大企业合并重组需要切实解决的问题。

5.技术创新能力有待加强。创新在五大发展理念中排第一位,将创新放在优先重要位置,最主要的是要强化企业在创新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这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必然要求。然而,中国企业500强这个大企业群体的创新能力并不很高,其研发投入力度甚至与国家整体水平相比都有很大差距。

中国关键技术、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仍没有实质性改变。缺乏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为一体的自主创新能力和研发体系,是中国制造业面临的最大问题。中国企业急需在核心技术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但由于高端技术创新人才、技能型人才的缺乏,核心技术、关键技术的突破并不明显。中国大企业在创新方面的主要问题是绝大多数企业并没有形成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研发管理体制和成熟模式。如果不能形成市场经济条件下特别是国际竞争条件下的技术创新模式和科研管理体制,那么中国大企业的技术创新必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6.产业转型升级任重道远。近年来,中国煤炭钢铁领域整体处于亏损或微利状态,这在很大程度上拉低了中国企业在世界500强中的盈利表现。整体上看,中国500强依然是一个以建筑地产、钢铁煤炭、有色金属产业占据十分突出地位的大企业集群。

7.制造服务化趋势对服务业企业提出了更高要求。从世界经济发展趋势来看,制造产业呈现出“服务为主导”的发展趋势。而在ICT(信息、通信、技术)和人工智能等第四代工业革命技术的推动下,制造业还将呈现出智能化和服务化并重的局面,这将会对服务企业提供服务的方式和内容产生重大影响。

在这些转变和未来趋势中,服务业企业如何融入其中,帮助制造业企业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在产业链重构中寻求成长的机会和空间,值得关注。当制造业企业更加聚焦主业,服务业企业能否承接住从制造业剥离出来而又对制造业迈向高端化极为重要的服务需求而言,至关重要。在智能制造和制造服务化即将全面开花的时候,服务业企业如何通过管理供应链和构建网络链,为制造业企业提供一体化的解决方案,是其面临的巨大挑战。

进一步做强做优中国大企业

“十三五”期间,中国大企业要勇于面对挑战,抓住时代机遇,加强自身变革,加快实现从规模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创新发展型的转变。

第一,要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引领行业和时代发展。第二,打好打赢“去产能、去杠杆、调结构”的关键战役。第三,加强内部资源整合,集中资源,突破重点。第四,围绕客户需求和消费升级,提高产品或服务供给质量。第五,推进制造业高端化,提升服务业创新能力。

2008~2017 家电新闻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