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发展我国实体经济的思考

来源:中国经贸 ·2017年12月14日 04:19

聚焦新常态经济第二届新经济发展论坛成功举办

宋伟

【摘 要】 20世纪90年代,美国经历了经济高速增长的“新经济”时期。经过20年发展,在新一轮产业革命以及我国经济新常态背景下,我国急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打造经济发展新动力,由此提出的“新经济”内涵更加丰富,既包括发展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培育新动能,还包括利用新技术、新模式改造传统产业,提升旧动能。新经济的发展不仅需要完善统计体系、强化技术创新、优化制度环境和提高产业政策效能,还应注重新旧动能转换中的协调与平衡,有效规避新经济发展的泡沫风险。

【关键词】新经济;技术创新;动能转换

一、我国发展新经济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环境条件,我国发展新经济显得十分必要和紧迫。发展新经济是适应新技术革命、抢占新一轮国际竞争制高点的必然要求。错综复杂的世界经济环境必然影响我国经济运行和结构调整,我国面临的调整增多,同时也为新经济的发展带来新契机。首先,世界经济持续低速增长,我国经济发展迫切寻求新动力。发达国家经济增长可持续性减弱,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经济体也普遍增速放缓。我国经济增长的外需拉动力减弱,迫切需要转变发展方式、培育经济增长新动力。其次,新一轮产业革命加速演进,我国产业发展面临的国际竞争进一步加剧。一方面,发达经济体加大对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投入力度,更加重视运用高科技打造核心制造业和服务业。新兴经济体也在大力推进结构调整,积极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另一方面,美国主导推进的TPP和TTIP,针对劳工标准、环境保护、知识产权、金融监管等制定新规则,不仅抬高了发展中国家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标准,并将改变全球产业链布局,重构国际贸易与投资新规则。技术变革引发全球产业分工与产业链布局调整与重组,我国面临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双重竞争压力,若不加快研发能力与技术提升,现有发展模式和生产能力将面临被淘汰的风险,而向新经济的转型则意味着我国在未来全球分工与竞争中将能够占据主导地位。

旧动能不可持续,新旧“S型增长曲线”急需转化。“S型增长曲线”由加布里埃尔·塔尔德提出,用以描述创新活动的过程,无论这种创新是新技术、新产品或新观念:创新活动在发展初期进展缓慢,进入成长期后呈现加速发展态势,直至成熟期的曲线顶端,之后创新增速减缓、动力缺乏,直至停滞。从我国经济增长态势来看,2016年一季度6.7%的经济增速创下7年新低,这反映了经济仍存在一定下行压力,也意味着中国经济已经触底。由此看来,当前我国旧经济的“S型增长曲线”已从顶端开始进入下滑阶段,在人口红利逐步消失、资本回报率下降、资源环境约束持续增强、结构调整压力加大的严峻挑战下,旧生产要素、旧动力、旧增长模式已无法维持经济的高增长,只能带来投资收益递减、产能过剩、技术退步等问题。因此,当传统动能逐渐减弱、旧“S曲线”增长乏力时,就需要一条代表着新技术、新生产要素、新基础设施、新动力、新模式、新制度等一切适应我国经济转型发展“新元素”的新“S型增长曲线”,投入新生产要素、利用新技术并改造提升原有技术、巩固原有基础设施并建设新基础设施、优化适应新增长的制度环境等等,一方面力求突破旧“S曲线”的增长瓶颈,使能够通过新技术得到改造提升的旧“S曲线”中的传统技术、传统动能、传统产业等适应经济增长的新要求,焕发新的增长活力;另一方面,通过加快培育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使其孕育成为新的经济动能,以创新驱动新的“S曲线”来实现“新经济”的快速增长。

二、我国新经济发展的现状及问题

第一,“新经济”需要新的统计体系与评价标准。自“新经济”提出后,美国政府、OECD、各国学术界纷纷对其内涵与概念进行探索,但至今仍未形成统一概念标准。而当前不断涌现的新商业模式、非货币交易,以及数字化经济、共享经济等,也都给新经济的核算带来严峻挑战。传统的统计与核算方法难以将这些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等纳入其中,如互联网约车、餐饮外卖等互联网消费活动,居民个人通过分享车辆、住房等创造的服务,互联网+的相关业态和许多小微企业的数据等都难以被GDP所统计。这将导致对我国整体经济增速的低估,并难以全面反映经济的转型发展。

第二,针对新业态、新模式的监管制度不完善,传统监管模式滞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新经济的发展需要法律法规、监管制度的配套与创新。在创业创新热潮下,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层出不穷,客观上加大了监管难度,既有监管制度与立法体系难以快速做出反应,滞后于新經济的发展,在市场准入、企业运营、信息披露等多方面存在监管漏洞。虽然新经济的发展潜力巨大,但若国家政策、法律法规以及监管机构无法及时补缺,那么市场风险将日益突出。如何强化新经济下的政府监管,做到既能充分包容创新又能确保监管到位,是新经济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第三,资本快速聚集隐藏新经济“泡沫”风险。“互联网+”稳步推进,“双创”、“众筹”等推动的互联网投资与创业创新迅速发展,由此形成的新经济成分愈加壮大。随着新经济的崛起和新旧动能的加快转换,互联网等新经济行业也成为最受资本追捧的领域。互联网创业创新火热,投融资强势增长。2015年,我国互联网领域新创公司2971家,融资金额达4587亿元,其中VC/PE融资金额1864亿元,而创业公司平均估值增速高达041亿/月。资本快速集聚能够推动新兴领域的发展壮大,但也容易引发资产价格泡沫的产生。虽然当前我国新经济发展迅速,但占GDP30%的体量仍然较小,还不足以全面支撑起我国经济的增长与发展。如果一味强调新经济的增长速度,庞大的市场资金势必将被其高增速所吸引,加上市场监管体制的相对滞后,资产“非理性”聚集将引发泡沫风险。

三、加快我国新经济发展的对策选择

1.尽快建立并完善新经济统计体系

2013年7月,美国对GDP统计标准进行了调整,纳入了企业研发、娱乐文化支出、退休金等指标,以反映其以创新为主导的新型经济形态以及技术密集型和服务型的新产业结构。尽管当前我国GDP统计已将工业机器人、绿色能源、移动通信等新经济行业纳入,但数字经济、分享经济等相关部门仍被忽略。随着新经济比重的不断上涨,我国应尽快对现有GDP核算制度和方法进行修订,改进与完善新经济的统计调查体系和测算方法,将基于互联网的生产与消费活动、反映创新的研发支出等指标纳入GDP核算,针对电子商务、“互联网+”、小微企业创业创新等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等调查并采集数据,建立新经济的指标体系,加强对新经济统计数据的分析,从而真实全面地反映我国新经济的发展、价值以及经济转型发展的方向与成效。

2.强化技术创新,提升要素质量

新经济的发展需要高素质劳动力投入、优质资本投入以及科技创新的支持,應强化技术创新对生产要素质量的提升,并引导要素向新经济领域流动。首先,优化劳动力要素,提升人力资本的素质与水平。通过转变人口政策、加大教育投入、改革教育体制、完善培训制度等,提升人力资本水平与积累速度以适应产业结构变革的需求。其次,优化资本要素,强化对新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促进科技与金融融合发展,优化高技术领域的投融资环境,扩大创新资本投入,同时推动我国金融体系与全球金融框架的对接与融合,促进优质资本的全球配置。再次,优化技术要素,完善创新生态系统。加快释放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和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的创新活力和应用潜力,以提升生产效率,驱动商业创新与产业升级;加强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创新主体的合作,构建以企业为核心的创新体系,强化自主创新能力,加快推动技术成果转化,提高技术创新对产业升级与经济增长的贡献。

3.提高政府产业政策的作用效能

发达国家在发展新产业、寻求新动力的过程中,明显加大了政府干预力度,如美国先进制造业伙伴计划、德国工业4.0、法国新工业战略、日本产业竞争力强化法等,重点支持新兴产业发展,抢占新一轮国际竞争制高点。在发展新经济过程中,政府在产业政策功能定位、重点作用领域及方向、具体作用方式与方法等方面应力求积极、准确、到位,实施差别化产业政策,创新政策作用方式,力求提高政策效能。对于新兴产业,应努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改善宏观发展环境,鼓励产业集聚、推动技术研发和商业模式创新,为新业态制定合理的成长空间;对于传统产业,要利用高新技术积极推动改造提升,通过严格环保、质量、安全等标准来压缩过剩产能、淘汰落后产能,从提高动力和能力入手,促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

4.营造制度创新与监管到位的新经济发展环境,有效规避泡沫风险

经济发展新动力的打造离不开体制机制的同步更新,发展新经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深化经济改革,在营造制度创新环境的同时,需完善市场监管体系,力求监管到位。一方面,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健全有利于激励创新的知识产权保护与归属制度,营造有利于创新和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引导和支持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健康发展;另一方面,探索包容有效的审慎监管方式,有效引导新经济领域的创业、投资健康发展,对企业不良竞争行为加以限制,避免资本蜂拥而上助推的恶性竞争和泡沫的滋长,同时切实保障网络信息安全,规划积极有效的网络空间安全防御型战略,提升应对网络风险能力。

5.加速推进新动能形成和旧动能转型,在新旧动能交替中寻求平衡

新经济的发展需要构建新动能形成与崛起、旧动能改造升级的更为合理的经济格局,而新旧动能的转换和交替是一个动态过程,在此过程中必然会产生摩擦,因此要注重新旧动能的协调发展和动态平衡。一方面,加快培育新动能,着眼于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激发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活力。结合实施“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推动各类企业注重技术创新、生产模式创新和管理创新,创造新的有效供给,以更好适应需求结构升级;另一方面,坚持结构性改革,运用好市场倒逼机制,加快传统产业技术改造,有效化解过剩产能,淘汰僵尸企业,给优质企业腾出宝贵的实物资源、信贷资源和市场空间,重塑传统产业的比较优势,从而提高新旧动能的切换效率,尽快形成经济发展新动力。

参考文献:

[1]知名经济学家:宋清辉.新常态下中国经济还需实体产业引领[N]. 证券时报,2016-11-05A05.

[2]宗豪杰.新常态下乡镇如何发展实体经济[J].江南论坛,2015,02:53-54.

2008~2017 家电新闻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