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非多
在莘莘学子当中,广泛流传着这样一句“名言”:我是中国人,不用学外文;英语不及格,说明我爱国。这是英语怎么学也学不好的孩子们给自己找的一个借口。乍一看,这话说的似乎还有点道理——作为一个中国人,干嘛非得学欧美人说的英语?我们学好汉语,让那群老外学了汉语再来和我们交流不行吗?
这样的想法真是霸气十足,也或多或少反应了国人对于英语的态度。很多“愤青”们认为,英语是西方文化入侵中国的一种“包着糖衣的剧毒”,它压缩了中国人学习汉语的空间,使汉语受重视程度下降,抑制了汉文化的崛起和发展。更激进一点的人还认为,我们不仅不应该学英语,还应该抵制英语的传播,宣扬英语学习是一种“崇洋媚外”的表现,会让国家失去自我,影响中国的发展。
这些言论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了许多热血的中国人想要汉语、汉文化走向世界,想让中国更加强大的美好愿望,但不得不说,这一结论多多少少有些幼稚。如果仔细想想,我们就会发现,英语对于我国科学技术跟上国际前沿脚步实在太重要了,我国的经济发展也离不开高水平的英语人才。
忽视汉语,不是英语的错
中国教育对英语教学的重视是显而易见的,但若说是学习英语压缩了学习汉语的时间,让汉语“抬不起头来”,那可真是一条“莫须有”的罪名了。持这种观点的人是否可以问问自己:“如果真的没有英语课了,我会用多出来的时间学汉语吗?”
不得不承认,在很多学生眼中,学习汉语的语文课和自习课没什么差别。很多学生喜欢在语文课上做其他学科的作业,或是小声聊聊天、走走神,这是因为汉语是我们的母语,语文在我们眼中,是最简单、最容易的一门课,有的学生甚至笑称,想要语文不及格,都是件难事。如果真的不用再学英语,那么多出来的时间估计也会被数理化等科目瓜分掉,语文很难分得“一杯羹”。
同时,虽然语文在中高考中所占的比重并不低,但是语文作为母语,中国学生学习时有着先天的优势,老师怎么教都不会得到太难看的成绩单。而且语文成绩与学生的课外阅读量、语感、文字意识等需要日积月累的因素相关,想要快速提升也非常困难,因此许多老师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的要求也相对宽松。更有甚者,还有的老师对于语文教学采取“放羊”策略,于是学生对语文的重视一日不如一日。
可见,汉语不受重视完全是我们自己的思想观念导致的,与学习英语没有半毛钱的关系。将压缩汉语学习空间的大帽子扣在英语头上,着实没有什么道理。
英语,汉语推广的媒人
说实话,英语不仅没有阻碍汉语和汉文化的发展,反而还是将汉语和汉文化介绍给世界认识的大“媒人”呢!
中国近代真正的第一批国学大师,往往在英语方面都有着很深的造诣,甚至其中不乏一些后世难以超越的翻译大师。林语堂、钱钟书、傅雷几位先生都是其中的佼佼者。老一辈学者先自己学习英文或其他外文,再将西方书籍翻译成中文,供当时的先进知识分子阅读,这是中国早期获得西方知识、技术和文化的途径。正是掌握了英语,才让中国人有机会学习到西方先进的科学和民主思想,同时,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也造就了一个百花齐放的文化大发展时代,促成了汉语发展过程中的一次升华。
中国了解西方文化需要使用英语,中国想要让西方世界了解自己,同样也要重视英语。有人说,凭什么要我来学英语,而不让西方人来学汉语呢?这种思想和清朝人“天朝上国”的想法何其相似!我们不走出去、不让世界了解我们,却坐在家中等待别人上门来讨教,这与守株待兔的愚蠢猎人有何区别?
我们学习英语最根本的原因,是因为英语在世界范围内的普及程度无“语”能及。全世界有30多亿人以英语作为自己的母语或是第一外语,另有30多亿人则将英语当成自己的第二外语。互联网上,超过80%的信息是以英语作为载体的,而36%的互联网使用者都在利用英语进行相互交流。可以说,英语是当之无愧的国际通用语,世界上几乎所有与外界有联系的国家或地区,英语都可以算是一张通行证。
而想要推广汉文化和汉语,就必须先让世界了解汉文化、了解汉语。这个过程中,作为世界通用语的英语绝对是必不可少的工具和媒介。汉字作为具有表意特点的文字,与其他拼音类文字的差异可以用天壤之别来形容,想要直接让大量其他国家的人接受汉字、汉语,无异于痴人说梦。推广汉文化,还是要靠熟练掌握英语的国人。学不好英语,我们如何能够流利地利用英语,让世界了解博大精深的华夏文化呢?学不好英语,又何谈推动汉文化的再一次崛起呢?
当大多数中国人都能够得心应手地使用英语这一媒介时,距离看到汉语和汉文化在世界舞台上大放异彩也就不远了。
英语,科技腾飞的点火器
如果说汉语和汉文化是中国发展的思想基础,那么科学技术的进步则是中国强大的物质条件了,而英语对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这个世界上,有2/3的科学家是以英语作为自己的母语或是第一、第二外语的。他们在英语的学术论坛中进行相关学术信息的交流,而一些最新的研究成果,也都是最早在诸如《自然》、《科学》或《柳叶刀》这样的知名英语科学杂志中刊载的。如果不会英语,那么无疑就关闭了自己与世界一流科学家交流的大门,丧失了学习国外先进经验和研究成果的机会,只能闭门造车,大大减缓中国科学研究的进展速度。
无法与国外科研人员互通有无,让中国科研速度减缓,这只是潜在的“软伤害”,而无法利用并融入现阶段由世界各国科研人员建立的科学技术体系,则是对我国科技实打实的“硬伤害”了。
就拿互联网科学来说吧。互联网开发最早是由美国国防部提出的,之后美国一些高等科研院校也加入到了互联网的开发当中。时至今日,虽然互联网已在全球范围内得到普及,但美国仍是互联网技术最为发达的国家,而互联网乃至计算机自身的种种程序、框架、系统代码,很多都是用美国人的母语——英语的指令编写出来的。
英语在互联网技术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程序员想要编写网站程序,自然需要熟知各种英语代码;网站想要推广发展,在谷歌这样的世界第一搜索引擎中展示自己,在亚马逊这样的英文目录网站介绍自己,都是必不可少的,而这些都需要我们用英语来表达;网站建成之后,想要保持内容的新鲜、多样,就需要从国外英文网站借鉴引用内容;想要发展网络上跨越国界的电子商务,从国外寻求合作伙伴,英语同样是重要的工具。毕竟,互联网的开发就是以英语为基础的,学不好英语,又怎么将中国的互联网技术做大做强,赶超世界强国呢?
一个半世纪以前,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魏源就提出过“师夷长技以制夷”的精辟论调。而对于现在的中国人来说,学习好英语,正是师夷长技的必要基础和首要条件。我们的科学技术发展起步落后于西方发达世界,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是这并不是什么“丢面子”的事情。发现不足,奋起直追,最终赶上甚至反超发达国家,这才是真正的“有面子”。
为了让中国的科技腾飞,我们应该努力学好英语。英语就像是一个点火器,能够通过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引燃中国的科学革命。曾经的日本就是通过这样的学习走上了强国之路,现在的中国,又为何不能放下自己的“面子”,去学习和发展壮大自己呢?
英语,贸易的催化剂
在世界一体化背景下的今天,想要发展中国的对外贸易,让中国获得更多的贸易财富,也要靠英语这个“万金油”从中协调呢!
我们先从身边说起。和中国关系紧密的东盟贸易国家,全都普及英语教育。比如文莱以马来语和英语作为双语教学系统,从小学四年级起教授英语;柬埔寨以英语作为第一外语,从初中起开始教授英语;马来西亚的通用语就是马来语和英语,从小学到大学,英语都是必修课,而且从小学开始,其数理课全部要求用英语授课;缅甸从幼儿园就开设英语课,大学全部课程均为英语授课;菲律宾更是以英语作为官方语言;越南考公务员,英语也是必考科目之一……
英语就是东盟贸易圈的通用语,同时也是东盟组织规定的官方工作语言。只要一个人能熟练地掌握英语,就完全可以无障碍地与东盟国家进行各种各样的贸易合作;反之,不会英语则会让人在这个贸易圈处于劣势地位。各个东盟国家都认识到了这一点,因此其对英语的态度也有所转变。过去,因为殖民关系,有些国家和地区的人民是被动地学习英语,但现在,这种被动已经转变成了主动,人们学习外语,是为了更好地与他国发展贸易合作,从而发展壮大本国的经济。
再往更广泛的区域看。自从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WTO)之后,英语作为维系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间贸易的纽带的重要性就更加凸显出来了。英语是世贸组织最重要的官方语言,也是各成员国之间进行相互贸易的主要交流工具。如果不会说英语,许多贸易都无法顺利进行,对于中国国际间贸易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
我们以茶叶贸易为例,看看英语对其的影响。想要向世界推广本国的特色商品,最重要的就是将这种商品特点以“信”、“达”、“雅”的方式翻译出来,让其他使用英语的人一看就知道我们在说什么。比如中国的“红茶”,没有经验的人会将之翻译成为“red tea”,但是这其实是指英国的红茶,中国的红茶需要译为“black tea”,才能避免在贸易时发生误会。如果英语功底不扎实,贸易交流就容易出现误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让英语发出中国的声音
虽然英语在中国看似受到了极大的重视,并已经非常普及了,但事实上,中国人的英语水平还处在相当低的水平。全世界每天由英语发表的信息难以计数,但其中,由中国发出的声音,却是微乎其微。
许多外国人往往通过一些中国电影来了解中国,于是就会出现许多笑话,比如有的外国人以为中国仍然活在清朝的统治下,梳着辫子头生活;还有的外国人以为,中国人民仍然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社会处于极端落后的境地。分析造成这种误解的主要原因,其实是我们中国人很少用英语向世界介绍真实的中国是怎样的。
我们的英语水平不高,导致在翻译的过程中会闹出许多笑话,还有许多词不达意的情况出现。这对于对外宣传我国的形象,以及对外交流都会造成不良的影响。比如一开始,很多“中国式英语”着实让老外“大开眼界”,虽然随着使用的增多,最终很多中国式英语被慢慢接受,但是英语国家的人在使用和理解时,也常常会产生误会。
原来,有很多人不理解,中国有着上下五千年的灿烂文化,中国由古至今的文学作品,有无数经典,怎么诺贝尔文学奖的华人得主却寥寥无几呢?其实,这并不是中国文学不行,而是中国的翻译不行。比如中国的诗词,就很难用英语翻译出其意境。像“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经过翻译变成了“And yet while China holds our friendship . And heaven remains our neighborhood.”这样的翻译,让英文读者要怎么才能欣赏出其中的高雅呢?
想要让中国被世界认可,我们现在急需做的,就是让英语发出中国的声音,发出贴切的、合适的,真正能够表现中国文化的声音。而这一切,都是以中国人拥有高水平的英语能力为基础的。
总而言之,中国想要强大,想要在世界舞台上展现自己、证明自己,必须要有过硬的英语水平作为支撑。英语不及格,科技必落后,经济必落后,文化必闭塞。真正的爱国者,希望我们的国家能够蒸蒸日上的人士,就应该努力学好英语,再利用英语,让中国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