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约17年夏天,ofo推出骑行领红包活动,用于和Mobike对立。活动内容很简单,每天骑行都会取得一个红包,累计起来能够提现。
提现是指能够把活动红包提取到银行卡或付出宝里变成现金。
活动开端没几天,ofo就私自改了规矩,把提现按钮取消了,活动的红包只能变成余额,锁在ofo里,乃至有的用户红包都消失了。
这不是他第一次这么做了,在这之前,ofo表明约请老友注册,两人都可取得红包。可实践中,许多人没有收到。
这两个问题,ofo接到许多投诉后表明处理,其实并没有处理。其时正值ofo如日中天,大有干倒Mobike之势。但这次单方面撕毁合同、毫无商业诺言的行为,我就觉得ofo毫无大企业应有的姿态,配不上他的体量。
一年过去了。
我再用ofo的时分,发现他仍是很差劲。小黄的坏车许多,点击用车,锁并没有主动翻开,手动也打不开。然后点报修,ofo要求上传一张毛病部位相片,他们要审阅。
锁打不开,经过相片是完全看不出任何问题的。成果清楚明了,报修被驳回,ofo强制收费,假如回绝付出,它就会以为你不诚信、在骗ofo这1块钱,却不去想想相片检测毛病部位的设定有多脑残。
或许在ofo看来,即便是车子难骑的要命、锁打不开/合不上...只要是相片不行分辩的毛病,都不是毛病。
ofo先设定用户是来骗骑的,然后再找用户骗骑的行为,无往不利。
以上两点,我现已对ofo十分讨厌了。最厌恶的仍是在今日,帮我姐退余额和押金。
余额是用户现金充值,最低30,这个额度设定有多脑残就不说了,但用户充值的钱用户随时有权力退,合理合法。而ofo退余额没有自助,有必要拨打电话。这一体会十分厌恶,会让多数人抛弃退余额。
我坚持退,电话另一边是全主动语音体系。用户从退余额按钮拨打电话,理应直接由退余额的客服招待,却还要阅历一大堆语音体系的摧残和按键,然后才进入退余额选项。
ofo最傻逼的当地来了,它让你依照他们指定的格局发送邮件至ofo邮箱,全程主动语音,不给用户发问的时机。播报的速度自身不慢、还中英文混着念,用户假如没有准备,第一次简直不行能记住他要求的格局内容和邮箱的悉数地址。
你只能回来,再重听,把以上过程再重复一遍。
既然是语音播报而非人工客服,为什么不把语音播报的文字放到客户端里让用户一望而知呢?
对不住,ofo从不考虑为客户考虑。它仅仅想方设法让你退余额的时刻本钱变高,把你惹毛,然后抛弃退款。
一家差劲到什么境地的企业才会想方设法给用户设绊?我对ofo最大的厌恶在于,他的一切傻逼行为都是成心的,无一例外。这不是蠢,是坏。似ofo这么大的企业,让人绝望。
仍是上一年夏天,mobike和ofo的投资人马化腾、朱啸虎在朋友圈争辩的截图火了,其时朱啸虎说(谁能笑到最后)一年后再看,现在一年之期刚好到了。mobike实施全民免押金骑行,而ofo非但没有跟上,反而推出了更贱价的月卡和年卡,原因一望而知。
关于ofo的归宿,一向以来就盛传滴滴是那个最有可能的接盘侠。
风闻此前滴滴与ofo已有过屡次触摸,但由于两边对收买价格存在不合,ofo不满意滴滴给出的价格,就没有达到过共同。
就这样,戴威一向挣扎在卖与不卖之间,然后一边不断地否定ofo式微的现状,一边不停地安稳外界的心情。本年5月份,南华早报就有音讯称,戴威回绝了滴滴方面的潜在收买要约,并称ofo在未来要继续坚持独立开展,召唤公司职工“战役究竟”。
戴威的坚持不是没有道理,ofo毕竟是同享单车小巨子,是在体量上仅有能与已尘埃落定的摩拜抗衡的一家,并且,ofo自身的估值并不低。
自2015年到现在,3年中,ofo总共取得了12轮融资(包含两轮战略融资),IT桔子材料显现,到2018年3月,ofo估值为30亿美元(约200亿人民币)。
如此,14亿美元的卖身价不免低的出其不意,要知道,4个月前,美团收买摩拜,是作价27亿美元,外加承当摩拜债款的10亿美元。假如价格为实,只能阐明戴威的挣扎没有起到什么效果。
可是,“贱卖”也并非不行了解,由于现在ofo手上的砝码真的不多了,且还有着财政上的穷困。
财新在上一年12月的音讯显现,到12月1日,ofo动用了30亿元押金,其时,ofo账面上可供分配的资金仅剩3.5亿元。
眼看挣扎在独立生计线上的ofo进行了一系列自救:ofo的车辆收买锐减;取消了全国20个城市的芝麻信誉免押金活动;5月下旬,ofo还发动职工售卖车身广告,企图从B端寻觅大规模变现的途径......
戴威还在3月份经过动产典当的方法,先后两次将同享单车作为质押物,交换阿里巴巴合计17.7亿人民币的融资来为ofo续命。
摩拜之于美团现已“落袋为安”,阿里嫡派哈罗气势正猛,滴滴助力小蓝车东山再起......ofo山穷水尽的境遇现已难以改变。在外界看来,ofo早已难逃被收买的命运,我们关怀的仅仅花落谁家。
假如这次音讯为真,那么,滴滴总算如愿以偿。
现已坐拥小蓝车和青桔单车的滴滴,能将ofo拿下,就又多了一个和美团抗衡的筹码。出行本就是滴滴的主营业务,如此一来,滴滴也在同享单车范畴的布局里完成了最重要的一步。虎嗅从前讨论过,滴滴很可能在ofo身上仿制解救小蓝车的形式——还掉小额债款,拿下既有投放量和运营权。
摩拜和ofo这两个同享单车头部,好像都妥妥地找到了在这个阶段还算面子的归宿。
而当它们变成了滴滴和美团的附属品,命运早已交给,接下来同享单车的故事,现已完全变成由阿里、滴滴和美团来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