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作伴好还乡

来源:中国周刊 ·2017年10月31日 13:37

青春作伴好还乡

抹茶+无页

中国的乡村正在变成另外一个安静的谜:没有昔日的耕食蚕衣,没有节日的歌谣舞乐,没有社团,没有集会,没有年轻人……用美国作家索尔贝娄的话来说,“这不是一个地方,而仅仅是一个环境。”

农村和农民问题又一次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城市化快速推进、村庄消失、农民流失、乡土文化荒芜、乡村伦理式微,村庄成为留不住的乡愁。

对于乡村的复兴,不只守望,还要行动。

有乡难返 两头不靠岸

“一些年后,我带着你回到了临江而建的一个古镇,青瓦小屋石板路……”

冉志勇曾是那些离开自己的乡村去城市淘金大军中的一员,他怀惴成为城里人的梦想,义无返顾地跳上那趟远行的班车。那些年,当他穿行在城市街头斑驳而拥挤的人群中时,并未想过有一天会写下这样一首诗。

诗中所弥漫的与其说是期盼和等待,不如说是解不开的乡愁。

那时候冉志勇还在城市做厨师。“每天在城里忙忙碌碌,但我们始终是农民工。”冉志勇说。

先是兴高采烈地去“看世界”,之后流落成了城市里一群失根的流亡者。

“当时就是想回家,想在生我养我的地方生活下去。”冉志勇说。

冉志勇的老家在渝东南的酉阳县武陵山区,儿时住过的村子曾经是一个有十几户人家的宗族,后来全村搬迁到对面镇上了。

在冉志勇的记忆里,老家仅剩大片青山绿水和几栋破房子的残影。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村里的年轻人大量离去,乡村成了一个失去灵魂、仅仅具有地理意义的名词。

“也有不少人毅然离开城市返乡的,但没过两年,他们中很多人又重新回到了城里。”长期在城市务工、生活,冉志勇说他们已经对生养他们的故乡颇为陌生,既不太了解农村政策新进展,也缺少对乡村社会资本积累和农业风险的理解,在盲目投资耗尽打工积蓄后,返乡的农民工不得不面对自己无法在家乡立足的可悲现实。

回乡之路

写诗的那年,冉志勇已回到了养育自己多年的那个小山村。

2011年9月,在一次回家途中,冉志勇看到了乐施会在招募培训学员,他当即就报了名。尽管不知道培训是要干什么,不过乐施会招募启示中“返乡有种!”这句话打动了他。

接下去3个月的培训,彻底为冉志勇打开了思路。“村里的年青人都去打工了,乡村都空了,乡村的环境变得糟糕了,我们在乡村待不住了……面对这些,我们到底能做什么?我们可以得到很多外来的支持,但故乡是我们自己的,怎样建设自己的故乡,让人们一想起自己的故乡,就觉得自己的村子真好呀。”

随着培训的深入,故乡不再仅存于冉志勇遥不可及的遐想之中。

乐施会中国项目部农业和扶贫政策团队经理刘源告诉记者,“在新时期的扶贫工作中,国家重点强调内源式扶贫的思路,强调提升贫困群体自我发展能力。而农村青年在乡村留得住,正是内源式发展一个重要构成因素。”乐施会于2008年启动的“农民工返乡创业”支持项目,就是希望重新激发返乡和留守于乡村的各类群体,发挥他们在社区发展中的作用与价值。从2012年2月开始,乐施会正式与合作伙伴贵州和仁乡村发展研究所、安徽阜阳南唐兴农合作社等机构合作,开展了“返乡前引导性培训及返乡创业骨干培训”项目(以下简称“返乡青年培训”项目),迄今已实施三期。项目共吸引了30多名来自安徽、广西、贵州、云南等省,热切希望创业和带动乡村发展的年青人参加。冉志勇正是第一期的学员。

“现有的农民工返乡创业政策侧重城镇化、规模化和非农化创业支持。这些创业模式的准入条件和市场风险对于个体小农户而言都比较高。同时,国家政策尚缺乏直接支持措施,助力那些以立足农村、本土创业为主的普通青年返乡农民工。”刘源介绍,“‘返乡青年培训项目的学员都如冉志勇一样,有扎根乡村的意愿和行动,但遇到了各种困难,例如对返乡创业的路径和前景感到迷茫,缺乏创业启动资金,因为周围亲友和村民的不理解、不支持而倍感孤单,社区动员能力和寻找资源的能力不足等。通过乐施会支持伙伴提供的培训,他们重新认识农村和农业,重新理解乡村生活的意义和价值,激发了年青人把乡村作为自己实现人生理想的舞台。”

2013年,冉志勇毅然向亲朋好友宣布正式回乡创业。他向亲戚朋友们借了些钱,开始了农场的场地建设,还上网注册了一家网店,打算日后方便进行农产品交易。

“我爸爸养猪经验很丰富,堂姐堂哥也都想做点事情,种养点东西。光动员一下我身边的那些亲戚邻居,这个供货网络就可建起来了。我们那儿产一种中药材,据说疗效比别的地方好,可以在市场上卖掉……”

冉志勇想法很多、兴头很足,但方向有点乱。

乐施会从培训伊始,一直在跟踪他的各项创业行动,每年支持督导老师定期从技术上和方法上去指导他。其后不久,他在乐施会一些专家和当地政府的支持下成立了农资专业合作社和生态养殖合作社。当时酉阳县每年野生猕猴桃的产量达到1000吨,为了利用好现有资源,冉志勇运用培训中学到的新理念,与他的农资专业合作社一起组织了附近村民进行统一采摘、包装、加工、销售,然后通过他镇上自家一楼改装的店面以及网上的淘宝店进行销售。这种农产品生产销售一条龙服务模式让他与乡亲们尝到了不少甜头。

冉志勇的乡村建设计划现在已是血肉丰满,不仅有“上层建筑”,还有“下层关系”。雨声、风声、蛙声、读书声,声声入耳,于他,这些已不再仅仅是个梦想。

重建乡村价值 留住青年

“我的家乡云南丽江市玉龙县黎明乡美乐村,海拔2200~2900米,这里有清澈见底的河流、有巍峨险峻的高山、这里有很多很多我无法言说的美丽景观,这里还有热情淳朴的人们。”

2015年,乐施会“返乡青年培训项目”项目第三期的培训会上,腼腆的李伟向同学们和项目组工作人员介绍自己的家乡。出生于1995年的李伟,是项目开办以来年龄最小的学员。

美乐风光无限,却是黎明乡最偏远的一个贫困村,全村95%的面积几乎全是大山,山多地少,主要种植玉米、白芸豆、烤烟、魔芋等,由于每块种植土地坡度都在35度以上,土地贫瘠出产低,村民生活非常贫困。

李伟13岁就辍学了,像很多农村的孩子一样,开始帮家里干活。“中间有段时间,我曾经到昆明的建筑工地打工,做钢筋骨架的捆扎、调直、切割等,从早上6点干到晚上12点,劳动强度大、休息不够、加班又拿不到相应的工资,我就回家了。”

“在家乡,我能数着天上的星星入睡,枕着山坡上的野花畅想。”李伟说,外出打工的经历让他领悟了另一种美丽——看不见、摸不着,却需要用心来感受——那就是故乡。

回家后的李伟参加了“返乡青年培训”项目。

“我的同龄人可能在农村上完学就进城打工了,没有什么在农村工作、种田的经历。我不一样。”李伟辍学后,就跟着父亲种植云南榧木。云南榧木是国家二级保护的濒危树种,上世纪80年代以来,曾遭到偷砍盗伐,导致这种本来就稀缺的树种濒临灭绝。李伟跟着父亲不停地琢磨人工繁育榧木技术,失败了好几十次,终于取得成功。

2013年时,李伟的父亲成立了森林绿色产品专业合作社。李伟跟着父亲一起,推广混农林种植模式。通过榧木和中草药的间作及核桃、花椒等经济果木与中草药的间作,带动村民一起提高经济收入,保护环境,防止水土流失。

一直埋头跟着父亲干的李伟从加入项目培训的那天,开始了对美丽家乡的重新认识和思考:留在家乡,个人如何发展?社区该如何发展?如何把个人发展和社区服务联系起来?

刘源介绍:“在创业计划中,我们鼓励李伟将个体创业与社区合作结合起来,也更看重他会对社区做出的贡献。”比如,李伟计划在未来繁育更多的榧木,一半把它们种植到森林中,那是它们原本无拘无束自由生长的地方;他要办一个生态农场,在果林里放养本地土鸡,既可以让鸡吃果林里的虫子,又可以把鸡粪给果树做养料,可以达到生态循环种养殖的效果;还要在村里办一个电脑学习培训班,给村里一些感兴趣的年轻人集中培训学习如何使用电脑,用电脑记录生态农场的养殖过程和养殖环境,并能图文并茂的把养殖过程呈现出来,为以后生态农场的发展和产品销售做准备。

在乐施会项目提供的种子资金支持下,李伟将村子里的年轻人聚集起来学习傈僳族传统的织布手艺。“以前,节日时,大家都身穿由母亲们亲手缝制的傈傈族传统服装,欢天喜地地在火塘边跳舞;以前,村里几乎家家户户有织布机。但现在村里的老人们一个个带着传统织布手艺离去,或许将来有一天大家都不记得村庄原来的样子了。” 李伟说,村庄就是因为有了传统文化的支撑才凝聚成一个家园。通过亲身体验与学习织布手艺,让年青人了解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了解长辈们的生活,将传统手艺传承下去。这才是美丽村庄长久鲜活的根本。

李伟脑海中美丽家乡的图景不只是和父亲一起种植榧木,还包括了自己家乡美乐村的经济重建、社会重塑和文化重构等全角度乡村生活的营造,是重新谱写的一曲乡村生活新乐章。

经过项目培训和创业扶持,像李伟一样的热爱家乡、热忱乡建的返乡青年像一粒粒正待发芽的种子深植于中国的乡土大地,农村复兴即民族复兴。星星之火正在燎原,持续播种的能量不可预估。

“作为减贫的一个重要路径,早在2008年,乐施会就开始关注农民工的返乡路探索如何与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刘源告诉记者。

2015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支持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的意见》,推动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意见》指出,支持农民工、大学生和退役士兵等人员返乡创业,通过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使广袤乡镇百业兴旺,可以促就业、增收入,打开新型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发展新局面。

农民始终是乡村建设的主体,“乐施会的最终目标也不仅仅着眼于培养几十名学员,更关注把返乡青年培养的经验和方法总结和梳理出来,给更多的农村青年、NGO工作者和政府相关部门参考。”刘源说。

2008~2017 家电新闻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