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敏:我在柬埔寨为爱“排雷”

来源:家庭百事通 ·2017年08月21日 18:44

张东亮

2016年11月28日,柬埔寨国务大臣李突在拜会中国驻柬大使熊波时,特别对陈敏等人高度赞扬:“这些来自中国的排雷志愿者都是英雄儿女,他们的贡献,令柬埔寨政府和人民十分感动……”陈敏,一个本可以在北京过金领生活的女硕士,为何要奔赴他国冒死挖地雷?这要从她的爱情说起。

为男友“接力”,女硕士辞职去排雷

1987年,陈敏出生于山西太原。2012年,在北京邮电大学读研期间,她与在京城服役的山西籍武警大刚相识相恋。男友经常外出执行任务,两人聚少离多,却情深意浓。陈敏兄妹多,家境不好,大刚就用自己的工资接济她读书。

经过3年多的爱情长跑,陈敏和即将赴柬埔寨“维和”的大刚甜蜜商定:等她2015年夏天硕士毕业后,就和完成任务归来的大刚回家乡举行婚礼!

自从男友去了柬埔寨,陈敏就格外关注那个陌生国度的新闻、天气等相关信息,尤其是大刚所在的暹粒市,更是深深牵动着她的心。大刚在上描述:“暹粒是柬埔寨暹粒省的省会,盛产红木和沉香木。这个城市很小,只有十几万人,但郊外就是著名的世界遗产吴哥窟……”陈敏对那里十分向往。

然而,通过查阅资料,陈敏很快吃惊地发现,柬埔寨不仅是公元1世纪就统一起来的文明古国,还是世界著名的“地雷博物馆”!

在近几十年的战争中,无数地雷被不同派别埋到地下,形成了巨大的安全隐患。据排雷机构统计,柬埔寨近30年来共有6万多人因触雷伤亡,目前每天至少仍有两三人被地雷炸死炸残,95%以上的受害者都是平民。

看到这些资料,陈敏不安地给大刚发信息说:“我查资料了,柬埔寨地下至今还存留着1500多万颗没爆炸的杀伤性地雷,占全世界的10%!你在那边可千万要注意安全……”

她最担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就在婚期临近时,陈敏接到一个令她痛不欲生的噩耗——大刚在执行一次大规模“排雷”任务时,不幸与一名英国维和士兵遇难!

陈敏的内心被掏空了,她每天生活得浑浑噩噩,一副生无可恋的萎靡状。而网上那些被地雷炸伤的柬埔寨大无助的眼神,就像一只无形的大手,时时揪扯着她的心。

两周后,陈敏做出一个惊人决定:辞掉北京外企公司的工作,从大刚手中接过人道救援的接力棒,赴柬埔寨当一名排雷志愿者!她不敢告诉家人实情,谎称被公司外派工作两年。

奔赴柬埔寨之前,陈敏先申请加入了国际人道主义活动的排雷咨询小组MAG—(以下简称排雷咨询小组)。

她还通过哀求未婚夫生前所在部队的领导,如愿在北京参加了军方办的排雷培训班,系统学习了地雷的勘察、测绘、标识以及专业的清除方法。

自1999年以来,中国政府通过在华举办排雷培训班,捐资、提供排雷器材派专家赴柬埔寨实施排雷培训等方式,多次向柬方提供援助。所以,当准备充分的陈敏来到柬埔寨,用刚学会的蹩脚高棉语说自己是排雷志愿者,所到之处都会受到热烈欢迎。

闯入“地雷村”,每一步都似刀尖起舞

在柬埔寨北方靠近泰国边境的地方,有一个小村子叫“都巴萨”,当地人称它为“地雷村”。战乱时期,这里因地处边境,当地不同派别在此埋设了不少地雷,成为柬埔寨境内最大的雷区之一。这里就是大刚牺牲的地方,也是陈敏随国际排雷志愿者开展工作的第一站。

陈敏从泰国首都曼谷坐飞机到达柬埔寨暹粒省机场,从机场出来,坐上一辆破旧的出租车向地雷村驶去。车行一路,她被颠得七摇八晃,只见路面凹凸不平,四处积水。20多分钟后,陈敏忍不住问司机:“我们能换条平路吗?”司机斩钉截铁地说:“这就是平路。我们只有这样的‘按摩路。”

其实,柬埔寨的不少地方原本没有路,踩地雷的人多了,也就炸出了路。这些坑洞,都是原先埋过地雷,又被人踩中后留下的炸痕。单是看着这些路,就能想象有多少人遇难的样子,想想都令人不寒而栗。陈敏紧张地问出租车司机:“这附近哪儿是雷区?”对方平静地说:“多了。但下雨后,地雷会随着松软的泥土移位,所以地雷究竟在哪儿谁也说不清。”听了这话,陈敏心中更是一紧。

来到都巴萨村,只见荒瘠的土地上立着无数小红牌,上面画着骷髅头,表示“危险,有地雷”,而孩子们就在离牌子不远的地方玩耍。陈敏问村民附近是否还有地雷,一个老农指着屋后说:“别走水井旁,这里还没被人踩过,不知道是不是安全。”

这时,地雷顾问组织的领导人杰米带着一批志愿者迎接陈敏,他们肤色各异,有男有女,来自四大洲的不同国家,但一见陈敏都像老熟人似的,一一和她握手拥抱。原来,陈敏在来柬埔寨之前早已和大家在网上聊得火热,并参加过几次他们组织的视频会议。

与很多国家一样,柬埔寨的大部分排雷工作由人工完成。排雷机虽然性能出众,但造价昂贵,柬埔寨投入使用的排雷机只有3台,同时训练了大约50条排雷犬,用于嗅探地雷。虽然当地政府也组织了专业排雷人员,每月向他们发放200美元(约为1300多元人民币)的薪水,但因这个“在刀尖上跳舞”的职业太危险,人手一直都不足。

当天,志愿者们以巴萨村后树立的第一块警示牌子为中心,小心翼翼地展开了探雷工作。陈敏跟在大家身后,拿着笔和本子,负责记录现场情况。杰米要求志愿者们必须跟着前面人的脚印走,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一定要关掉手机,因为排雷时人的精神得高度集中,手机突然响了,就很可能被惊到……”

排雷作业必须按照严格的规定进行,排雷员需要身穿厚重的高领防弹衣,并戴上头盔。他们10~25人一组,沿着雷区边缘排开,手持园林工具和金属探测器。大家沿着不到1米宽的小道向前推进,先清除植被,再用探测器进行探测。探测员手中的仪器发现地雷后,会发出“嘟嘟嘟”的警报声,大家放轻脚步后撤,留下一名专业排雷员将地雷挖出,或直接引爆。

成为排雷咨询小组成员的第二天,陈敏就自告奋勇地引爆了一颗地雷。这颗原本用来炸坦克的地雷威力巨大,来自英国的资深排雷员连接好了引爆线,用手摇发电器为之充电,然后让陈敏摁那个红色的按钮。陈敏很沉着,等工作人员摇好了充电器,她就果断按下了起爆按钮。

“嘭……”随着一声巨响传出,大地都被震得晃动一下,陈敏也懵了。几秒钟之后,扑面而来的气流才让她清醒过来。爆炸引起的浓烟足有30多米高。第一次亲历如此大威力的武器,陈敏不禁感叹:“想必它的杀伤力威力无穷!战争就是残酷啊!”

练成“排雷女侠”,民众的善意让她不忍离去

随排雷咨询小组工作数月后,胆大心细的陈敏已经“炼”成合格的女排雷员。她排的第一颗地雷,是被当地人称作“水牛眼”的集束雷:“那颗雷虽然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制造的,但外面有厚厚的防锈塑料涂层,从泥土里挖出来的时候,看上去依旧崭新光亮。”这样的雷没法拆卸引信,只能引爆。陈敏将电缆和炸药缠在导爆索上,将其附于12颗集束雷附近,制成简易的引爆装置引爆,结果飞出的弹片竟然将500米外的一头水牛击伤,她不得不赔了人家一笔钱。事后,她无奈地说:“没办法,谁能想到30年前的玩意儿,到现在还威力不减!”

有了好的开端,此后不论刮风下雨,陈敏都会根据政府提供的雷区地图,和志愿者们一道去寻找、排除地雷。每排完一颗地雷,她就会用绿色铅笔标在地图上,并将那颗地雷的准确位置上报给官方排雷网站。

一天,陈敏和志愿者正全神贯注地在小树林中寻找地雷,她忽然感觉脖子上有点痒,伸手一摸,是只山蚂蟥!她正要将山蚂蟥拍死,却吃惊地发现耳旁横着一根锈迹斑斑的细铁丝。不用说,这是绊发雷。

顺着铁丝过去,她居然找到了8颗地雷!这是个连环雷,它们呈弧形散布开来,陈敏和志愿者正好站在连环雷的中心。如果不是那只山蚂蟥,说不定她已经触发了地雷。后来,陈敏心有余悸地说:“看得见的敌人其实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明知道有危险,却又不知道危险在哪里、什么时候会变脸发威的那种恐惧。”。

除了找雷,最危险的就是挖雷了。陈敏曾后怕地说:“我也不想挖雷,找到后引爆最省事。但有的雷埋得太深,或者引信在下面,或者受潮了,不挖就没法引爆。”开始时,陈敏主要靠螺丝刀、剪子和小铲刀找雷拆雷;后来,为了安全,她自费从德国买来探雷器、防爆头盔、防爆服等,这样一来就相对安全多了。

2016年5月的一天,陈敏正在一个村庄附近找地雷,新加入的澳大利亚志愿者皮特忘了她的叮嘱,擅自到一片竹林附近去小便。结果,他忽然感觉到脚下发出一声清脆的“嘎巴”声。他一愣,知道踩到了地雷,于是大呼:“陈敏,我完了,你要把……”他居然带着哭腔交代起后事。陈敏虽然也很紧张,但强装镇定地说:“你踩到的一定是颗松发雷,千万别乱动,也不用怕,我来帮你!”

陈敏趴在皮特的脚下,轻手轻脚地拨开泥土:“果然是颗松发雷,里面有200克烈性炸药,可以炸断4毫米粗的钢筋……”皮特快要哭出声了:“你就别研究它了,赶快把我救出来吧!”陈敏用铲刀深入皮特的脚下,轻轻地压住地雷的松发器,皮特抽开脚就跑。谁知高度紧张下的皮特太性急,脚下一拧,将铲刀拧向了一边,地雷响了!

“当时我觉得完了。没想到我特别幸运,那颗地雷可能受了潮,只是雷管爆炸了,炸药并没有被引爆,否则我可能就不会坐在这里了。”陈敏后来笑言。

在柬埔寨生活一年多,陈敏也收获了满满的感动。平时,她和志愿者们无论寄宿在哪个村庄,当地人都把他们当尊贵的宾客,为他们做一般舍不得吃的大餐,有的还会让出家中最宽大的床,拿出新被褥给借宿的扫雷员用,并称呼他们为“英雄”。

9月的一天,陈敏在柬埔寨首都金边坐摩托车去办事,来回大概乘了20多公里,费用不菲。当她掏出钱付账时,那名无腿司机却怎么都不收。原来,他和妻子都因踩了地雷才截肢致残,当听说陈敏是来自中国的扫雷志愿者后,他不仅不收她的钱,还让妻子用火龙果、芒果、椰子、鲜奶等,为陈敏榨了一杯香甜爽口的“贵宾特饮”。

至今,陈敏已经和多国同事一起,成功排雷近3000颗。随着名气渐大,她还被邀请到柬埔寨的地雷博物馆,向人们传授有关地雷的知识,并帮助柬方培养了一支女子“排雷兵团”,也因此数次受到该国的嘉奖。

2017年春节后,回国探完亲的陈敏再次去柬埔寨排雷,临走前,她笑言:“那边地雷尚多,吾辈仍需努力!”她的笑容明媚而温暖,却透着一股自信的力量。

2008~2017 家电新闻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